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美型男張良的致勝策略
2010/04/26 00:54
瀏覽3,500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最近在「世界一把抓」裡談的是「漢初三傑」,帶聽眾朋友讀讀奇書史記裡的三篇文章:「留侯世家」、「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

這裡頭講的是三個轟轟烈烈,造就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王朝─漢朝的傑出人才的故事。現代人重功利,要談歷史就要知道如何「古為今用」。恰巧這三個人的為人特質與處事規範,都是現代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我們就稍微分別歸納出一下這三人的致勝策略與特質,同時有很多成語都是從這三個人的故事來的哩!

三種人才構成完美戰力

為什麼老闆跟員工都應該知道這三個人?因為這三個人等於是企業所需的三種人才的縮影!

1.          張良─代表優秀的智囊團隊,相當於運籌帷幄的大腦;老闆劉邦自己說:「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2.          蕭何─掌管完備的後勤組織,相當於輸送養分的軀幹;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3.          韓信─代表英勇的業務尖兵,相當於打拼的手腳;劉邦說他:「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最後,我們的漢高祖下的總評是:「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稍微再演繹一下,這三種人可以是:

張良─不沾鍋不招嫉的成功幕僚─比如說回國接任國民黨秘書長之前的金溥聰?

蕭何─亂世安身立命的職業老二─就像是號稱五代「長樂老」的馮道?或者是現代的專業官僚像周恩來之類的腳色?

韓信─不按牌理出牌的亂是英雄─像是從垃圾堆裡翻出程式廢紙,寫出第一套PC程式的比爾蓋茲?

張良─「孺子可教」、體弱多病的美男子

司馬遷看過張良的畫像,說他形貌秀美,是「狀貌如婦人好女」般的美男子。歷史上的美男子很多,近代像是被貼上標籤的汪精衛,還有南北朝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都是。長恭還因相貌太過秀美,臨戰威猛不足,因此慣戴猙獰銅面具上陣,以示雄武。所以「美型男」在古代未必是件好事。(同樣戴面具上陣的還有北宋大將狄青,他則是為了要遮掩早年當兵時臉上的刺字金印,以免有辱國威。)

溫文儒雅的張良也曾年少輕狂,試圖與人比拳頭大小;為報國仇(他是韓國的貴族,為秦所滅),曾經要走暗殺路線!重金聘請了大力士,用鐵鎚刺殺秦始皇!可惜只打中他的替身,因此亡命天涯。

(原文:「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韓破…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張良的三點修養

        談到張良的修養,我們可用以下三點概說:

1.      無與倫比的堅忍與耐心

張良在逃亡隱居期間,遇見「黃石公」,有了「孺子可教」的奇遇。史記裡的故事大意記載為:美型男碰到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故意把鞋子丟到橋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測試他的耐心。最後確認他是可造之才後,把一本兵書交給了他。

(原文:「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我們姑妄聽之就好,身當亂世,英雄好漢總得要有些不傳外人的秘技,增高自己的身價。看到黃石公一再地嫌張良不夠早,讓我不由得想起我老闆:他總是嫌我下班不夠晚!

2.      注重人脈,交遊廣闊─史記說他「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

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名字,特別是「項」這個姓。項伯不是別人,正是劉邦的死對頭項羽的伯父。後來這段關係在「鴻門宴」裡發揮了大效用!靠著項伯,良幫與張良才能逃出生天。

3.      眼光獨到,良禽擇木而棲

別人眼裡的流氓劉邦,張良卻認定是真命天子,就死心追隨。理由無他:「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就是:張良透過他的慧眼,看到了劉邦的領袖特質與戰略眼光。

張良的七點致勝策略

1.      從敵人的弱點進攻,「上兵伐謀」,不硬碰硬

l   貪財的就送錢

當漢軍進入武關,秦軍的實力仍非常強大。張良勸劉邦:「秦兵尚彊,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送了一筆錢,強敵就變成盟友了!

l   想要地盤的就送地─達到目的再說。在楚漢相爭最關鍵的時刻,張良勸劉邦以利勸誘韓信彭越出兵,送出一大塊地盤,換取二人同時合兵圍殺項羽於垓下。

2.      虛張聲勢,這是張良的拿手

l   前面談到利誘秦軍守將,張良也不忘「…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l   力勸劉邦自燒棧道,以安項羽之心

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燒絕棧道。…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

3.      心狠手辣,說翻臉就翻臉,昨天的盟友就是今天的敵人

l   前面談到武關秦軍將領果然為錢叛變,還「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只有張良覺得不妥:「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就這麼趁著秦軍不備,漢軍偷襲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l   後來楚漢談定以「鴻溝」為界,二分天下,也是張良主張背棄盟約,追擊項羽,終於致他於死命

現代美國與阿富汗、伊拉克的關係就是如此: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4.      直言極諫─讓老闆劉邦聽他的話,知道他的價值

這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典故。原文是:「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5.      現實主義

不能理想陳義太高,而忽略政治現實─這是「借箸代籌」的典故。故事是:儒生酈食其建議:復立六國後世以安天下。劉邦本來已經答應,正在吃飯,被張良勸止:「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劉邦一聽就懂,還「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6.      深諳人情世故,不按牌理出牌

在漢政權初立,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勸劉邦酬庸他最恨的人以安人心。

(原文是:「……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7.      此外,最重要的,是他功成身退的聰明哲學

l   張良一點都不貪心,劉邦要他「自擇齊三萬戶」,他只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拍了老闆馬屁又只要一個小地方,高! 

l   後來乾脆擺出學做神仙的樣子!「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後來更…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與世無爭啦!這個「功狗」大概也就由老闆的警戒雷達上去除了罷!這正符合老子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哲學,無怪乎這個「狀如婦人好女」的美男子是二千年來中國文人謀士夢幻的典型!君不見有多少大官名人爭著取名做「紹良」、「學良」(國民政府時代的高官朱紹良與少帥張學良)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歷史雜談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