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修昔底德陷阱」
2022/12/20 23:27
瀏覽1,618
迴響2
推薦15
引用0
讀完塩野七生的《希臘人的故事》,額外的收穫是順便讀懂了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與對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前一陣子很紅,近日卻又沉寂下來。一般媒體網紅都只做淺層的解釋,大意是:就像古希臘的雅典與斯巴達,二強相遇,必有一戰。並用此來形容美、中二巨強的衝突不可避免。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當然是經典。篇秩浩繁,敘事生動。但看完這部大書,往往對於為什麼會有這場希臘人兄弟鬩牆的「內戰」,為什麼整個希臘世界都被捲入的成因,還是未能完整掌握。
感謝塩野七生!她真的很會說故事。輕輕巧巧的勾勒出整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全貌。還有,更重要的,這場葬送了整個希臘民族的戰爭,真是無可避免的嗎?
以下容我引用她的部分內容,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西元前446年,歷經艱辛的談判,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帶領的「提洛同盟」,終於達致協議,並發布宣告全希臘30年和平的「共同聲明」。
聲明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二點:
一,希臘世界從此分為斯巴達和雅典兩大陣營。陸地的強者斯巴達是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盟主,海上的霸主雅典主導提洛同盟。斯巴達首次承認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地位,在此之前斯巴達對提洛同盟的態度僅僅是不加入。
斯巴達的認可意味著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全體成員,包括雅典的宿敵科林斯城邦在內,都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斯巴達的承認是會議的正式決定,它給雅典帶來巨大的利益。
從前愛琴海沿岸各城邦、島嶼齊心合力對抗波斯的同盟不復存在。如今的提洛同盟變成斯巴達認可的雅典對愛琴海全域享有霸權的代名詞。同盟性質改變了,各成員國不能再以波斯撤退為藉口,提出脫離同盟或拒絕分擔同盟支出的要求。雅典可以公然打壓那些反抗者。
二,會議還做出了另一項決定。 伯羅奔尼撒同盟與提洛同盟將希臘世界一分為二,雙方不得侵入對方的勢力範圍,若某同盟中有成員國變節要求救援,另一方不得出手相助。(引文終)
如果既然已經達成了勢力範圍的協議,如果已經承認了「異己」的存在,為什麼還會血流成河?
從西元前479年希臘聯軍擊敗波斯帝國,到西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希臘世界內部的和平持續了近50年之久。雅典主導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為盟主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功地達成分庭抗禮狀態,按理說兩國可以繼續保持現狀。
而同盟太過成功,恰恰正是以後全面性戰爭的緣由。換句話說,因為雙方都網羅了許多中小城邦,它們的齟齬宿怨,最終將盟主與聯盟全體,都拖入了不想要的戰爭。
塩野說:依附在聯盟之下的小國,它們通常的特點是,「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卻絕不忘記昔日之仇。」(無有堂曰:就像今天的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對俄國的習慣性恐懼與歷史的仇恨一樣。)
雅典是海軍國家,斯巴達是陸軍國家。雅典有意在外國建立基地,但沒有擴張領土的企圖。就算有此想法,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輸往海外。而斯巴達長久以來奉行一國和平主義,對本國社會結構無法承受的領土擴張沒有野心。
這兩大強國之間,一陸一海,並不存在利害衝突。也正因如此,雅典領導者伯里克利和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都不希望開戰。
雅典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海上,斯巴達的主要軍事力量—應該說唯一的軍事力量在陸地上。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要如何對戰呢?為何要對戰呢?
儘管如此,伯羅奔尼撒戰爭還是爆發了。先是提洛同盟的普拉塔亞與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底比斯爆發衝突,接著科孚島與科林斯擦槍走火,而後戰火蔓延至其他地區。就像我們把小石頭扔進池塘,水波漣漪會向四周擴散。而戰爭正好相反,邊陲地帶發生的事件產生的影響會向中心聚攏。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悲劇在於,失敗的不只是雅典,還有整個希臘世界。希臘人自己構建起的價值觀,又被他們自己親手摧毀。讀希羅多德的《歷史》之所以讓我們有爽快之感,是因為它是希臘人美好一面的集大成者。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由始至終筆調灰暗,因為它是希臘人醜惡一面的總匯。想到僅相隔半世紀,希臘民族就從聯手抗擊外敵轉為自相殘殺,這真令人黯然神傷。(引文終)
所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僅指二強「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而是當強者過強或太有自信,導致力量過度延伸,過度承擔義務,讓尾閭的「小弟」們,將整個同盟拖入毀滅性的全面戰爭之中。
「小剋大」讓並不存在利害衝突的二大全面敵對,才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致命之處。
從1914年的塞爾維亞,到2022年的北約東擴,導火線的道理是類似的。
我們要努力讓台海不變成第三個例子。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前一陣子很紅,近日卻又沉寂下來。一般媒體網紅都只做淺層的解釋,大意是:就像古希臘的雅典與斯巴達,二強相遇,必有一戰。並用此來形容美、中二巨強的衝突不可避免。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當然是經典。篇秩浩繁,敘事生動。但看完這部大書,往往對於為什麼會有這場希臘人兄弟鬩牆的「內戰」,為什麼整個希臘世界都被捲入的成因,還是未能完整掌握。
感謝塩野七生!她真的很會說故事。輕輕巧巧的勾勒出整個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全貌。還有,更重要的,這場葬送了整個希臘民族的戰爭,真是無可避免的嗎?
以下容我引用她的部分內容,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西元前446年,歷經艱辛的談判,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與雅典帶領的「提洛同盟」,終於達致協議,並發布宣告全希臘30年和平的「共同聲明」。
聲明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二點:
一,希臘世界從此分為斯巴達和雅典兩大陣營。陸地的強者斯巴達是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盟主,海上的霸主雅典主導提洛同盟。斯巴達首次承認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地位,在此之前斯巴達對提洛同盟的態度僅僅是不加入。
斯巴達的認可意味著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全體成員,包括雅典的宿敵科林斯城邦在內,都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斯巴達的承認是會議的正式決定,它給雅典帶來巨大的利益。
從前愛琴海沿岸各城邦、島嶼齊心合力對抗波斯的同盟不復存在。如今的提洛同盟變成斯巴達認可的雅典對愛琴海全域享有霸權的代名詞。同盟性質改變了,各成員國不能再以波斯撤退為藉口,提出脫離同盟或拒絕分擔同盟支出的要求。雅典可以公然打壓那些反抗者。
二,會議還做出了另一項決定。 伯羅奔尼撒同盟與提洛同盟將希臘世界一分為二,雙方不得侵入對方的勢力範圍,若某同盟中有成員國變節要求救援,另一方不得出手相助。(引文終)
如果既然已經達成了勢力範圍的協議,如果已經承認了「異己」的存在,為什麼還會血流成河?
從西元前479年希臘聯軍擊敗波斯帝國,到西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希臘世界內部的和平持續了近50年之久。雅典主導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為盟主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功地達成分庭抗禮狀態,按理說兩國可以繼續保持現狀。
而同盟太過成功,恰恰正是以後全面性戰爭的緣由。換句話說,因為雙方都網羅了許多中小城邦,它們的齟齬宿怨,最終將盟主與聯盟全體,都拖入了不想要的戰爭。
塩野說:依附在聯盟之下的小國,它們通常的特點是,「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卻絕不忘記昔日之仇。」(無有堂曰:就像今天的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對俄國的習慣性恐懼與歷史的仇恨一樣。)
雅典是海軍國家,斯巴達是陸軍國家。雅典有意在外國建立基地,但沒有擴張領土的企圖。就算有此想法,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輸往海外。而斯巴達長久以來奉行一國和平主義,對本國社會結構無法承受的領土擴張沒有野心。
這兩大強國之間,一陸一海,並不存在利害衝突。也正因如此,雅典領導者伯里克利和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都不希望開戰。
雅典的主要軍事力量在海上,斯巴達的主要軍事力量—應該說唯一的軍事力量在陸地上。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要如何對戰呢?為何要對戰呢?
儘管如此,伯羅奔尼撒戰爭還是爆發了。先是提洛同盟的普拉塔亞與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底比斯爆發衝突,接著科孚島與科林斯擦槍走火,而後戰火蔓延至其他地區。就像我們把小石頭扔進池塘,水波漣漪會向四周擴散。而戰爭正好相反,邊陲地帶發生的事件產生的影響會向中心聚攏。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悲劇在於,失敗的不只是雅典,還有整個希臘世界。希臘人自己構建起的價值觀,又被他們自己親手摧毀。讀希羅多德的《歷史》之所以讓我們有爽快之感,是因為它是希臘人美好一面的集大成者。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由始至終筆調灰暗,因為它是希臘人醜惡一面的總匯。想到僅相隔半世紀,希臘民族就從聯手抗擊外敵轉為自相殘殺,這真令人黯然神傷。(引文終)
所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並非僅指二強「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而是當強者過強或太有自信,導致力量過度延伸,過度承擔義務,讓尾閭的「小弟」們,將整個同盟拖入毀滅性的全面戰爭之中。
「小剋大」讓並不存在利害衝突的二大全面敵對,才是修昔底德陷阱的致命之處。
從1914年的塞爾維亞,到2022年的北約東擴,導火線的道理是類似的。
我們要努力讓台海不變成第三個例子。
迴響(2) :
- 2樓. 安心2022/12/21 00:41老美不給臺灣說不要!
- 1樓. blackjack2022/12/20 23:35
台灣人認為中國是不應該存在的國家,美國人要消滅黃禍,版主的期待必然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