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麥積山石窟
2010/11/10 21:57
瀏覽1,466
迴響0
推薦11
引用0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後秦,大約384年前後,當時佛教在中國開始興盛。隋、唐、五代、宋、西夏、金、元、明、清不斷被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遭多次地震、火災破壞,至今尙能保存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個,泥塑像、石雕像七千餘件,壁畫千餘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圓塑、粘貼塑與壁塑等,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美譽。

麥積山高142米,因形狀像麥垛而得名,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是中國早期與敦煌、雲崗、龍門齊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遊覽大陸名勝古蹟,門票外,還要購買環保車票進去。即使路途短短,都要搭環保車進入。
中國大陸已經是充滿資本主義的社會,處處都向『錢』看齊。

崖壁上的淩空棧道相連,蜿蜒曲折,左右盤旋,上下層疊,高低錯落,人行其上,驚險又新奇。
  


一雙輕撫胸前的右手,泥土賦予了肌肉的溫熱與質感,技藝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佛像方中見圓,睿智曉暢,氣度不凡,滿懷濟世慈悲;菩薩像意態飽滿,雍容華貴,典雅中富有節奏韻律感,展現了大唐時期廣納百川,健康向上的審美精神與藝術趣味。 

仰之彌高,望之儼然,佛祖、菩薩法相尊貴、莊嚴,令人肅然起敬;若無虔誠信仰之心?若無堅毅不拔意志?能化泥塑為凜然神聖不敢冒犯之神像?

洞窟密如蜂巢,棧道凌空飛架,五代士人范資著《玉堂閒話》一書中寫道:

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工。

沿石壁鑿孔,密如蜂巢;架設棧道,凌空而飛,真不知,千百年前,無現代化工具,古人如何雕塑佛像?要花費多少經費與青春啊?

菩薩造像溫婉可親,神態祥和,展現東方美學意境。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棧道僅容一人行走,謹慎地亦步亦趨跟著。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人生終歸一場夢,百年後,你們將消失在青塚裡;而我依然挺立在這裡,繼續凝視人間的滄桑與悲涼。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石窟中的佛像。(可以拍照)

落日的餘暉,映照棧道石壁;往古來今,多少霜雪歲月印記在此?多少歷史豪傑化為笑談?夕陽將沉,斜影短暫,明日黃昏又將揮影映照,棧道又將廣納來自世界各地仰慕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汲汲營利人,皇皇求名者,應深知原委啊!

雙眼圓睜怒視貪官污吏,雙臂孔武有力搥政論名嘴,誰敢在世間欺上瞞下,徇私舞弊,莫怨老子鐵面無情,殺不赦;誰敢胡言亂語,播弄是非,莫道千斤石拳無情,搥肉餅。

富貴貧賤,上天安排,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一時能構詞惑重,豈能長久矇騙?人生在世,短促百年,天理良心不可違,切莫生命終了時,留下無限懺悔。

高空俯視,風景盡收眼底,當年,哪來的勇氣和智慧?在此峭壁上,虔誠雕塑一座座佛像,鋪設一條條棧道;不知其家世,亦不留姓名,卻留下千古智慧大作,供後人仰視讚嘆。

我並非冥頑不靈,亦非調皮搗蛋,而是逃不過無情歲月的摧殘。華過後,一切將成空,驚醒一覺黃粱夢,冷夜孤燈淚沾裳。

夕陽餘暉在天際,兩三襲白雲浮移;晚風伴暮色沈寂,鐘鼓寒山陣陣鳴,牧笛正吹送歸曲,如來可曾知我歸去?

敬--禮!向這位偉大的阿嬤致最高敬意,不論上山、爬棧道,鑽石洞,她都是不怕困難,勇往直進。一旁攙扶的男士,一路相伴扶攜,令人景仰。

蘇軾『浣溪沙』,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保持一顆童心,健康快樂的生命,就能奏出多彩的樂章,如秋菊之濃豔,秋日之燦爛,秋實之飽滿,秋光之無限。

 阿嬤的女兒,一路小心陪伴伺候,對母之孝,侍母之殷,令人感動萬分。

夕陽下,楓葉紅,攬盡麥積沿途的風光,管它是非成敗轉頭空,何不用人生美麗時光,走遍千山萬水,遊江河,品古蹟,做個自足快樂豐富的人。


後記:

帶上一顆單純透明的心靈,去叩訪麥積石窟,親赴藝術與精神的千年之約。雖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麥積山石窟的震撼,卻在我心坎留下深印記憶,心靈也從未有如此安祥與平和。

生命短促,青春有限,藝術的價值亙古悠遠,宗教力量綿延不斷。


 

   

麥積山風景名勝位置圖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