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1)[北縣,桃縣,竹縣,宜縣,苗縣,中縣]
2013/08/06 13:19
瀏覽1,05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板橋 | 板橋舊名「枋橋」,是台語發音,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其由來是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今天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以利行人的來往,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命名為「枋橋」。民國九年,日本政府將「枋橋」改為「板橋」,光復後便沿用至今。 |
2.三重 | 三 重舊名為「三重埔」,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是依照次序來命名,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所以稱為「三重埔」,後來再改為「三 重」。「埔」是河邊沙洲的名稱,先民為了開墾土地,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 擴大,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台語發音)。同樣的,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市,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遂 定名為三重埔。(詹亦哲,民82,這裡是我生長的地方---台北縣,台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編) |
3.永和 | 永 和市在日據時期時分設六保。民國三十六年時,隸屬海山區中和鄉。民國四十二年,分為頂溪、上溪、網溪三村。民國四十七年,分鄉設鎮從中和鎮劃 出,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此名為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 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於是此地便稱為永和。民國68年升格為縣轄市。(永和市誌,民75) |
4.中和 |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
5.新莊 | 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後來在雍正年間,由於人們在此設立新的聚落,便將此地命名為「新莊」。另一說是由『新的武勞灣莊』簡化而來。 |
6.新店 | 「新店」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人們在今天的碧潭東岸興建店鋪,後來發展成為街市,由於附近以前並無店鋪,所以就稱此地為「新店」;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原先已有店鋪,後來在道光年間,因為受到山洪爆發的沖毀,又重新興建店鋪,而將此地命名為「新店」。 |
7.樹林 | 樹林這一帶以前是大漢溪氾濫的沼澤地,由於樹林叢生,所以命名為「樹林」。另有一種說法是,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漢人為了保護水圳的堤岸,種了許多林木在堤岸上,後來便稱此地為「樹林」。 |
8.鶯歌 | 「鶯歌」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的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其形狀類似鷹哥,所以此地命名為「鷹哥」。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庄。民國九年,日據時期改為鶯歌庄,民國二十九年,升格為鶯歌街,至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鶯歌鎮。(陳碧松,民68,鶯歌鎮誌) |
9.三峽 |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 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三峽 鎮志,民82,三峽鎮公所 發行) |
10.淡水 | 淡 水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而在設有「滬」的尾處,就是「滬 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九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 |
11.汐止 | 汐止舊稱為「水返腳」,是指此地在滿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 |
12.瑞芳 | 清 光緒年間,陸路交通不便,往來於台北地區全靠基隆河水路運送補給,瑞芳對外之水運接駁渡口柑仔瀨,即今柑坪里(俗稱內瑞芳)成為台北地區往返於 噶瑪蘭(今之宜蘭)間者必經之地。後因金瓜石、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上山採金必先經由柑坪里,此時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有一賴姓商家鋪 號「瑞芳」,店貨、日用品、南北雜貨俱備,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處所。久之,往來者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而呼「去瑞 芳」,或「由瑞芳回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瑞芳鎮簡介,民83) |
13.土城 | 本市昔日為山胞擺接社漁獵之區,清朝初年時,便有先民來此開墾,因為在此設土牆防禦番人的侵害,所以就稱此地為「土城」。(土城市志,民83,土城市公所 發行) |
14.蘆洲 | 「蘆 洲」舊稱河上洲、和尚洲或鷺洲。因此地係由大嵙崁溪沖積而成之沙洲,故初名河上洲。後因清乾隆年間,竹塹(即今新竹)城隍廟僧侶梅福,向官府 稟請以現今水湳村一帶產業為關渡媽祖廟之業產獲准,每年來此徵收租穀,於是鄉里百姓稱為和尚厝。因和尚與河上音相近,彼此混合,遂以和尚洲為名。又因為本 鄉原為一沙洲,凡洲渚有水處,蘆草叢生,蘆花盛開時節更因白鷺棲息其間,蔚為景觀,故又稱鷺洲。現今「蘆洲」之由來,乃因當時蘆葦叢生,才改稱為「蘆 洲」。(蘆洲鄉志,民82,蘆洲鄉公所 編印) |
15.五股 | 本鄉早期因為有五個人出資合股來此地拓墾,所以稱此地為「五股」。 |
16.泰山 | 此地以「泰山」為地名,似乎是取自於中國大陸的名山﹍泰山。 |
17.林口 | 林口舊稱為「樹林口」,是指此地位於森林地帶入口之處,後來則改為「林口」。 |
18.深坑 | 「坑」是山谷的意思,而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所以稱此地為「深坑」。(安倍明義) |
19.石碇 | 本鄉昔日溪水深且急,小船可溯溪而上,但是停泊時必須繫石以碇泊,故稱石碇。另一說是:本地溪中到處石塊,碇置於溪谷,並為早期居民過河的墊腳石,有如舊式房屋大門的石質門檻(閩南語稱戶碇),因而得名。 |
20.坪林 | 因為此地區的地形多平坦的河階面,岸旁以前為樹林茂盛之地,所以稱為「坪林」。 |
21.三芝 | 本鄉最早為小雞籠社,漢人入居後稱為小雞(圭)籠莊,清末光緒年間稱「芝蘭三堡」,民國九年時,取原來「芝蘭三堡」中的「三」和「芝」兩字為地名「三芝」,以後就沿用至今。(三芝鄉志,民83) |
22.石門 | 因為此地境內有一海蝕洞,形狀近似石門,所以稱此地為「石門」。 |
23.八里 | 八里舊稱為「八里坌」,是由於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之八里坌社的居住地,後來改名為「八里」。 |
24.平溪 | 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 |
25.雙溪 | 因為此地有牡丹溪及平林溪兩溪在此會流,所以就稱為「雙溪」。 |
26.貢寮 |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是此地名出自於平埔族語「陷阱」的譯音,因為以前此地山豬特別多,初期的移民在此設陷阱來捕獵山豬,故有「貢寮」地名的出 現。另一說為:早期本鄉墾民為根絕毒蛇猛獸,乃以草寮將洞穴偽裝,並以樹木摃之,作為誘捕野獸的陷阱,先民稱此種草寮為貢仔寮,久而久之即成為本鄉地名。 |
27.金山 | 金 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在民國九年時,一直沿用至今。傳說中有本省北部原住民「平埔番」二十多人,因捕魚 遭遇颱風,漂至本鄉海岸,見荒蕪而離去,遂沿海尋至貢寮鄉安住,爾後數百年,經由其子孫形成三紹四社、大雞籠社、金包里社等。其中金包里社沿北部海岸漸向 淡水分佈。「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日據台灣時,本地稱為金包里堡。民國九年,有鑒於此地背大屯山,乃去其「包」字,加上 「山」字,成為「金山」,光復後,依照原金山莊區域改設金山鄉。(李鴻謀,民82,金包里誌) |
28.萬里 | 「萬里」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出自於在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所稱基隆港附近的漢人聚落為『parian』的譯音而來。因其與閩南語之『萬里』音相近。又早期原住民稱此漢人居住的聚落為『vasai』,漢人以近音譯字『瑪鋉』稱之。故本鄉又有『瑪鋉』之名。 |
29.烏來 | 「烏來」是泰雅語,意思是溫泉。據傳以前有一群泰雅族人來此地附近時,遠望溪水中煙霧濛濛而升,經觀察後,發現這些煙霧是由岸邊湧出的熱水所形成的,於是就高呼「Urai」,亦即溫泉的意思,此後便稱此地為「烏來」。 |
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桃園 |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 |
2.大園 | 此地舊稱『大坵園』,意思是指大塊的旱田,因為以前此地缺乏水利,只能種植甘藷及一些耐旱的蔬菜,所以就稱為『大坵園』,後來才簡稱『大園』。 |
3.蘆竹 | 本鄉在開墾初期,是一塊蘆竹茂生之地,移民在此地居住形成聚落,就稱此地為『蘆竹』。 |
4.龜山 |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崙社』,後來將『崙』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
5.八德 |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台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
6.中壢 | 本地以前正位於竹塹與八里坌中間,是旅客、商人往來必經的中途站,再加上此地多地塹地形,客家語稱此地塹地形為『壢』,所以稱此地為『中壢』。 |
7.楊梅 | 在清乾隆年間,此地即有漢人來此拓墾,當時墾民在此地遍植楊梅樹,故稱此地為『楊梅』。 |
8.平鎮 | 此地舊稱為『安平鎮』,是因為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曾在此地設置了張望寮,所以原稱此地為『張望寮』,後來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平安鎮』。民國九年時,則簡稱為『平鎮』。 |
9.新屋 | 清乾隆年間,此地西邊附近,就有漢人來此開墾,由於常遭平埔族人的襲擊獵首,乃棄原來住屋向東移,另築新屋以居,『新屋』便成為此地的地名。 |
10.觀音 | 此地舊名為『石觀音』,是因為當地有位民眾在今天的觀音溪溪流中,發現一塊酷似佛像的天然石頭,大家都認為是觀音菩薩像,於是建廟來供奉,頗為靈驗。民國九年時,即依此取名為『觀音』。 |
11.大溪 | 大溪位於淡水河的幹流大漢溪旁,舊稱為『大嵙崁』,是來自於當地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的譯音,後來才改稱為『大溪』。 |
12.龍潭 | 此地名的由來是因境內有一大陂潭『龍潭陂』,故有此稱。 |
13.復興 | 此地舊稱為『角板鄉』,是因為境內有角板山的緣故,而『角板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以前劉銘傳至此開山撫番時,見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就命此地為『角板山』。後來改稱此地為『復興』,則是有冀以民族復興的意思。 |
新竹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新竹 | 新竹舊名為『竹塹』,緣於本地以前為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之竹塹社的居住地而來。清雍正元年之後,本地成為『淡水廳』的所在地,一直到光緒元年,台 北建府後,改淡水廳為『新竹縣』,才有新竹的地名。『新竹』的意義,乃是指在竹塹所新設之縣。或云取竹塹之竹字,期其地之日新又新,故名新竹。 |
2.新埔 | 此地在清雍正年間,就有漢人入墾,因為移民大多從紅毛港、香山港登陸後,才來此地開墾,對於已經墾畢的沿海地帶而言,此地較晚開發,所以稱之為『新埔』。 |
3.關西 | 關西舊稱為『咸菜硼』,這是因為本地多屬客籍移民,他們擅長醃製鹹菜,本地也盛產之,所以有『咸菜硼』之稱。民國九年時,由於『咸菜硼』的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音相近,所以改稱此地為『關西』。 |
4.竹北 | 竹北原稱為『舊港』,這是由於本地原為鳳山溪的港口,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北方,所以改稱為『竹北』。 |
5.新豐 | 新豐舊稱『紅毛港』,傳說以前曾有荷蘭人的船停靠於此,故有此名。後來,政府認為『紅毛』為不雅之稱,所以改此地名為『新豐』。 |
6.湖口 | 湖口舊稱『大湖口』,『湖』是指盆狀的窪地,由於附近一帶有一連串的窪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窪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湖口』。 |
7.竹東 | 竹東原稱為『樹杞林』,因往昔此地為樹杞茂密的森林地帶。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東方,故改稱為『竹東』。 |
8.寶山 | 本地原稱為『草山』,這是因為本地初墾時,是雜草叢生的山丘,故有此稱。而民國九年時,以原『草山』之『山』及其境內另一處名為『寶斗仁』之『寶』二字拼成,改稱此地為『寶山』。 |
9.橫山 | 此地名源於境內有一座名為『大山背山』的山橫亙,所以稱此地為『橫山』。 |
10.芎林 | 本地原稱為『九芎林』,這是由於當地以前是九芎樹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芎林』。 |
11.北埔 | 北埔是指北方的埔地,係與其南方的南埔對稱,都是屬於當時的未墾地。 |
12.峨眉 | 峨眉以前稱為『月眉』,這是因為此地恰位於峨眉溪曲流凸岸的半月形沖積河階上(滑走坡),故有此稱,後來改以其近音『峨眉』稱之。 |
13.尖石 | 由於本地境內有大壩尖山,故有此稱。另有一說是本鄉溪床中有一尖石突出,因而得名。 |
14.五峰 | 由於境內有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命名為『五峰』。 |
宜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宜蘭 | 宜蘭舊稱『噶瑪蘭』或是『蛤仔難』,這些名稱都是翻譯自原來居住於宜蘭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的族名,後來到了清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即是在原來的『蘭』字上,加上『宜』這個文雅的字,成為宜蘭縣,而一直沿用至今。 |
2.羅東 | 『羅東』這個地名是出自於平埔族的譯音,由於相傳此地境內的路上有一塊形狀類似彌猴的大石頭,而平埔族人稱猴子的語音就類似『羅東』兩個字,所以就命名此地為『羅東』。 |
3.蘇澳 | 傳說在清嘉慶年間,有一個名為蘇士尾的人,首先率領壯丁來此地開墾,因此就以其姓『蘇』字,再配以這邊的地形,是屬於一個位於水邊彎曲之地的『澳』字,命名此地為『蘇澳』。 |
4.頭城 | 在清嘉慶年間,首先入墾蘭陽平原的吳沙,最先在此地建築土城來防禦番人,因此就取名為『頭城』。 |
5.礁溪 | 礁溪的『礁』字,台語的意思為『乾』的意思,這是因為這附近的溪谷中,通常都是水量稀少,有時甚至呈現乾涸的狀態,所以就稱此地為『礁溪』。 |
6.壯圍 | 當年吳沙率領壯丁來宜蘭開墾,吳沙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來此地拓墾,在開墾完成之後,其子為了酬謝壯丁門幫助開墾的辛勞,就將此地劃分為壯一、壯二......壯七等,賞給壯丁,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成為今天的地名。 |
7.員山 | 由於此地的東邊有一座孤立的圓形山丘,所以就稱此地為『員山』。 |
8.冬山 | 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形狀類似冬瓜的山,所以稱為『冬山』;另一種是說,五結鄉利澤村的人利用冬山溪運送冬瓜來此地販賣,所以稱此地為『冬山』。 |
9.五結 | 『結』是指以前開墾時的一種結首制度,亦即當有一地方由許多人開墾完成後,會把墾地劃分次序,如一、二、三.....等幾份,再由開墾者用抽籤來分配。而此地在開墾之後,劃分為中一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五結等聚落,因此後來就稱此地為『五結』。 |
10.三星 | 因為此地靠近三星山,所以就以山名為地名,稱為『三星』。 |
11.大同 | 此地本來稱為太平鄉,是因為境內有太平山的緣故,後來改為『大同鄉』,則是取自三民主義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
12.南澳 | 由於此地本來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所以稱此地為『南澳』。 |
苗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苗栗 | 本市舊稱為『貓裡』,因早期此地為平埔族道卡斯族之『貓裡社』所居。『貓裡』是平原的意思。 |
2.苑裡 |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
3.通霄 |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
4.西湖 | 西湖昔稱為『四湖』,因為本地附近有一連串的小河谷盆地,從下游而上,有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至九湖,其中四湖即位於本鄉的中央,為了避免與雲林縣四湖鄉同名,乃將其改為『西湖』。 |
5.公館 | 鄉名由來於本地拓墾完成後,墾戶的首領設租館於此,此種處理墾務的租館,在當時稱之為『公館』,本地故有此稱。 |
6.銅鑼 | 銅鑼原名為『銅鑼灣』,因為聚落建造於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故有此稱。 |
7.三義 | 三義舊稱為三叉河,這是因為打哪叭溪、打木溪、大坑溪等三溪在此會流,故有此稱。光復之後,改此地為『三義』,其由來,可能是『義』字之簡寫與『叉』字相似,所以才改為『三義』。 |
8.頭屋 | 頭屋舊稱為『崁頭屋』,位於老田寮溪的河階上,因為老田寮溪的沿岸多河階,而本地位於第一個河階上,故有所稱。後來則改稱此地為『頭屋』。 |
9.竹南 | 本地因為位於新竹之南,故有此稱。 |
10.頭份 | 本地在以前由一群人合夥開墾之後,他們將墾地劃分,並以頭、二、三、四、五......為代號,作為抽取分配之用,本地為『頭』份,故有此稱。 |
11.後龍 |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
12.三灣 |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游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
13.造橋 | 因為以前的移民曾在今造橋村之北端南港溪上游築橋,以方便通行,故稱此地為『造橋』。 |
14.南庄 | 由於本地村落位於早期的墾成地『田尾公館』之南方,故稱為『南庄』。 |
15.卓蘭 | 鄉名出自於本地的巴宰海平埔族自稱此地地名之譯音『塔連』,意思為美麗的原野。後來改為『罩蘭』。民國九年更改為『卓蘭』而沿用至今。 |
16.大湖 | 因為本地的地形是一塊大的河谷盆地,故有『大湖』之稱,客家語『湖』有指盆地之意。 |
17.獅潭 | 因為本鄉東北方有獅頭山,故取其『獅』字,又境內老田寮溪之曲流地形頗為發達,凹岸深水處多『潭』,於是併此兩字『獅潭』為本鄉之地名。 |
18.泰安 | 以前此地舊稱為『大安』,乃因此地為大安溪之上源,後來因為與台中縣之大安鄉同名,故改為『泰安』鄉。 |
台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
1.豐原 | 豐原舊稱為『葫蘆墩』,本地原屬於平埔族拍宰海族岸裏社的居住地,『葫蘆墩』是他們對本地之稱呼的譯音。清末年間,劉巡撫以其地物產豐饒而稱為富春鄉,亦稱為小蘇州。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至於「葫蘆墩」的由來,說法有二:本區早期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爾洞」,其音與葫蘆墩頗相似,傳為其轉音而來。豐原市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三小丘,形似葫蘆而得名。(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2.后里 | 本鄉舊稱內埔鄉,早期發生聚落處稱「屯子腳」,分屯頂、屯下。後因避免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而改稱后里鄉。乃因為本地的聚落是創建於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後,故稱『后里』。(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3.神岡 | 因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的『神岡社』,故稱此地為『神岡』。 |
4.潭子 | 『潭子』舊稱為『潭仔墘』,因為創建聚落於柳川上游凹岸侵蝕坡的深水岸邊,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為『潭子』。 |
5.大雅 | 大雅昔稱為『壩雅』或『埧雅』,這是因為本地是河壩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語稱為『壩仔』,與台語之『埔仔』同義,民國九年才改為『大雅』。 |
6.大里 | 『大里』舊稱為『大里杙』,係出自當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譯音,民國九年才改稱為『大里』。 |
7.霧峰 |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台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
8.太平 | 太平昔稱『鳥松頭』,因為建莊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鳥松樹(榕樹之一種),故有此稱。 |
「太平」地名的由來有二說: | |
1.本地原屬於洪雅族的居住範圍,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開墾初期,與洪雅族常發生衝突,漢人受害嚴重,所以在剛建立村莊時,就冀以太平之願望,故命名為『太平』,後來就將此地改稱為『太平』。 | |
2.日據初期日軍推進到東興堡,準備進攻鳥松頭時,有一位當地人名叫「何錦成」,在半路迎接帶路,而太平當地人都很善良,要反抗的民眾也都逃走了。日軍指揮官說:「此地真是大平」,日據後便命名為「大平」,光復後才改成「太平」。(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
9.烏日 | 烏日以前稱為『湖日』或是『凹入』,這是因為本地的地勢較低,境內為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溪匯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勢呈現凹入的情勢,故有此稱,後來改稱為烏日。 |
10.大甲 | 本地以前是道卡斯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譯過來的。閩南語「大」之讀音Tai或Ta;「甲」為Kah併為Ta-kah,與Taokas近音。(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
11.清水 | 清水舊稱為『牛罵頭』,這是譯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罵頭』社,民國九年時,鑒於該地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乃更名為『清水』,光復後沿襲至今。 |
12.沙鹿 |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稱。「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沙鹿鎮志,民83,沙鹿鎮公所編印) |
13.梧棲 | 梧棲之地名是由「五汊」演變而來的。據道光中葉(1832)周璽撰彰化縣志山川圖作『五汊港』;同治年間(1862-1874)纂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仍作『五汊港』;至光緒年間修成的臺灣地輿全圖則作『梧栖港』,可窺知清道光年間是通稱『五汊』而不作『梧棲』。因梧棲地當牛罵頭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個扇狀分流水汊處,故得稱。後由『五汊』諧音雅化而得之後的『梧汊』、『梧棲』、『鰲西』。『鰲西』地名由來的另一說法:因梧棲鎮位於大甲、大肚兩溪之間,兩水會合鰲山(即今清水牛罵頭山),所以昔日地名為「鰲西」(即鰲峰山之西端)。(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14.外埔 | 在日據時期,今天的后里鄉統稱為內埔,而在其西邊之本鄉則括稱為外埔,『外埔』就成為本鄉之地名。 |
15.大安 | 本鄉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舊名,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為鯨魚),清朝時稱為「螺絲港」、「勞絲港」等,是因螺殼上之迴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至於有大安港之稱是因為本港可以讓船隻安全的停泊而得名。(大安鄉志,民78,大安鄉公所編印) |
16.龍井 | 龍井以前稱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譯音地名,後來則改稱為『龍井』,這是取自於今龍泉村之舊地名『龍目井』,因為當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師廟『龍泉岩宮』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後來則改稱為『龍井』。 |
17.大肚 |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為『大肚』。 |
18.東勢 | 東勢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後改為「東勢角」則有二說: |
1.是因為對當時的豐原人來說,「板寮」只不過是在豐原東方偏僻地區的一個部落,所以就叫做「東勢角」,是指東方的角落。日人剛到臺灣時亦取用「東勢角」的地名,之後才把「角」去掉,改為「東勢」而沿用至今。 | |
2.是由於本地的地勢向東方伸張,因此自古就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東勢』。(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 |
19.石岡 | 本地以前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在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石岡』。 |
20.新社 | 本地以前稱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樸仔籬社的分佈地,『新社』之由來,可能是曾經有平埔族人在此創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稱。 |
21.和平 | 本鄉在日據時期是泰雅族的分佈地,並沒有庄名,光復改稱為和平鄉,乃是以四維八德中之『和平』為鄉名。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