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好死不如歹活
2014/07/12 07:01
瀏覽46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日本每年自殺的人數平均在三萬人左右,比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還多。為什麼日本人會有這種自殺的傾向呢?

中國俗語中的「好死不如歹活」,卻教人不管活得如何淒慘,也不可輕嘗「一死百了」的禁果。同時「生不如死」的俗語,也顯示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國人還是選擇了「生存」下去的途徑。

上一篇文章中的兩個日本警察的自殺,為什麼會引起我的關心呢?乃是因為當電視在報導這個新聞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兩個警察怎麼如此沒用呢?」。警察是所謂的人民的保姆,這兩個保姆連自己也保護不了,做什麼警察呢?

但是看報紙時,發現事有蹊蹺,查了一下,才知道另有內幕。為什麼當初我會有那種反射性的批判想法呢?歸根究底在潛意識中,我對自殺的評價是負性的,多少把這種行為看成是種「逃避現實」的行動。儒家思想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想法,也使人產生自殺行為是種「自殘」不孝行動的看法。

但是自殺行為在日本的評價並非如此。也許是武士精神的影響,自殺,有時候毋寧說是種意志的表現及對事負責的一種行為。

在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構造,及人口集中都市的時候,日本的一般小家庭,在都市裏是孤立的單位。負起一家經濟重擔的丈夫,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話,留下來的妻兒子女,生活馬上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差不多所有的這樣的小家庭都會加入生命保險,以防萬一。但是後來出現了為了給妻兒留下巨額的保險金,而自己走上自殺之途的丈夫。死亡保險金的金額常常是千萬或億的單位,高於一般薪水階級一生所可能積儲的金額。為了給妻兒留下可以自活的生活食糧,而出現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事例。也許這樣的事例不少,保險公司後來在條文中規定如果判明是自殺的話,不在賠償之內。

以前有個新聞報導過一對老夫妻因為一時不慎向高利貸借了一點錢。這個借款馬上向滾雪球那樣,一下子成了難以償還的數字,夫妻每次所付出的數額,僅能算是利息的部分而已。不堪高利貸的上門追討,在加上無力償還的現實。這對老夫婦和其他一個親戚三個人抱在一起,臥軌自殺了。他們留下了遺書,對周圍的人表示歉意,以自殺的行為來負起自己盡不了的責任。這件事引起了社會的注意與同情。政府也開始制定規制高利貸利息的法例。

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時代也變了。也並非所有的日本人都有這種自殺傾向。7月1日號啕大哭的縣議員,在縣議會的壓力下,昨天提出了辭呈。7月1日以後,日本的媒體對他的採訪採取了一定程度的自肅,怕過度的壓力會釀成自殺的後果。

不過看情形這是杞憂也未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亞洲
自訂分類:社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