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七月與安生
2016/12/14 04:21
瀏覽73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最好的時光」出現的那一刻,我們往往沒有發現,等到一切事過境遷,回憶起來才發覺,長如一段住居、兒時記憶,短如考試等放榜、選前之夜,或以瞬間來計,直到杯子摔到地上的那一刻,期待和擁有都化作雲煙。
電影大半看的是安生,看她的古靈精怪、裝腔作勢,劇情用一種對七月澆冷水的方式推進:她和安生離情依依,卻見到家明將「拿不下來的」玉墜送了她;安生來信了,結尾卻總問候家明;終於到北京去找家明,安生卻醉倒他懷裡;找回自由也生下孩子,然後她就死了。
對七月來說,最好的時光,是那天去郊區的小廟拜拜,在半山腰的涼亭裡,她對著安生和家明說:「你們說,我最喜歡的人都在一起了,我還有這個必要上去許什麼願嗎?」也許此話觸怒了神明,劇情開始急轉直下。
家明是個只有帥的角色,像是命中改不掉的缺點,用來讓七月與安生犯傻、發生嫌隙、分離,最終還得收拾遺害,怨他也無用,因為就只有帥。
電影裡,七月等同一般人,原本一眼就看到一生的完整,卻慢慢毀壞,安生用寫小說來憑弔和七月的友誼,並編入自身經歷完整她的人生,七月可以只是安生的筆名,七月與安生也能比做是同一個人,遇上不同的機遇與巧合。
原著裡,家明和安生有了小孩,然後安生難產死了,留下一本小說,在家明和七月看似幸福的婚姻中,摻了一點罪惡感。頗有被閨密搶走男友,然後挾怨撰文的意味。
「你是誰?你還好嗎?」安生所迴避的哲學問題,猜她的答案會是偏向叔本華的,相信人生是一場災禍,痛苦是生命的本質,快樂是消極追求痛苦停止。
電影最大的敗筆是童星的選角,怎麼看氣質面貌都不像長大的七月與安生,約家明到咖啡館認爸爸的橋段也太扯,還好沒拍太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