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49集
http://tv.jingzong.org/Category_477/Index.aspx?102013-04-0302/02-040/02-040-0249
(P.522 末5 例如《涅槃疏廿》云 至 P.523 末3 花多果少)
例如《涅槃疏廿》云:「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者,聞有多種,若能深思惟,如說行者,即生生不墮。」意為:聞後能深思惟,並如說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可見聞之一字,意兼信受,不僅是一經於耳也。
今願文之「一二三忍」,實即本經《菩提道場第十五品》中之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無量壽經鈔五》曰:「(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也。(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此三忍當於第十五品中詳論之。
辛五、(四八)現證不退願
[經]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解]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曰:「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詳見前註)。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
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
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如庵羅樹,花多果少。
【常住二字】
(科註第五二二頁倒數第五行)
《佛學大辭典》:(術語)明涅槃之常住為涅槃經一部所詮,故經如來性品四曰:「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三藏法數》「常住」條:謂此涅槃之理,徹三際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0集
http://tv.jingzong.org/Category_477/Index.aspx?102013-04-0302/02-040/02-040-0249
(P.523 末6 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 至 P.524 末1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
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
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如庵羅樹,花多果少。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云:「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又《十住菩薩斷結經》(節錄):「時舍利弗告來會菩薩:我曩昔,或從一住進至五住,還復退墮而在初住。復從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經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轉。」
又《寶雨經》曰:「有世界名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
古代澄憲師讚此願為「釋尊五百大願之中,最勝願也。」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願,正是「一路涅槃門」也。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屢屢退轉。遂令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彌陀因地憫其勤苦,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令聞名人,即得三忍,證不退轉。原在退位,乘佛願力,唯進不退,疾至菩提,實為大慶。
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深顯彌陀一乘願海、究竟方便之妙用。
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又《小本》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
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會疏》曰:「謂三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稱名時,名義不離,自得此等德。」可見凡聞名者,但能信願持名,亦悉能現證不退。彌陀一乘願海,妙德難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願,願願攝眾生,願願顯真實。分之則為四十八,合之則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