詒安堡 清代典型閩南民居古城堡
2022/10/04 14:45
瀏覽42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這樣一座大型古堡的起源,要從清康熙收復台灣的歷史說起。當年,書生黃性震胸懷報國之心,負劍走出湖西盆地,投奔福建總督姚啟聖帳下,獻上平台十策。詒安堡所以被稱為「活化石」,是因為堡內至今還居住著數百戶黃氏後裔,當年建造的95排、一排10間的民房,基本保存完好。
詒安城堡裡面建築形式,延續了明清兩代;城牆周長1200公尺,內建95座房屋,分布東西兩邊,中軸線建有一座大宗祠堂,左右還有東官廳和西官廳,用於接待客人。北門到東門共有三進,設立一座占地3000平方公尺左右的學堂,作為黃氏子孫後裔受教育的地方。
詒安堡的城牆上,全是用條石築成的馬道,馬道外側建2公尺高的女牆,全城均開365垛口,城內側每隔50公尺設登城石階。城轉角處設深、寬各3公尺的敵樓,用於瞭望和射擊。全城設3個城樓,除北邊不建城門外,東、南、西三門的城樓,仿船形,寄寓城主黃性震平台事跡。南門至西門前開鑿護城河,河寬10公尺。每排民房間有8公尺寬的石砌街道,用以縱橫溝通,全城建築因此排列有序。從城牆上俯視詒安堡,頗似古代的營盤。
在詒安堡高牆鐵壁的護衛下,黃氏一脈得以生生不息,人才輩出,讓這一珍貴的歷史建築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