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別紅塵三萬丈,偷來閒夢一身輕」---墾丁國家公園風景區
環遊寶島踏歌行,細雨微風入墾丁;鑾鼻塔中觀夕照,藍灣灘上品濤聲。
沙鷗帆影南洋韻,椰浪星波夏日情;遠別紅塵三萬丈,偷來閒夢一身輕。
墾丁國家公園,座落在南台灣屏東縣恆春鎮的恆春半島南方,三面環海,其特殊的環境與地形,蘊育了多樣化的動植物生態。不僅是一座知性與感性兼具、保育與研究並重的自然博物館,更是國內唯一涵蓋了陸地與海洋生態的國家級公園。
說到墾丁國家公園,便不能不提恒春了。恒春,麗日風清,四季如春 ,有三寶與三奇,是一座洋溢著民俗獨特風情的古城。恒春三寶是:瓊麻、港口茶、洋蔥;恒春三奇則是:落山風、檳榔與恒春民謠。
恒春三寶,曾經是恒春人賴以為生的重要經濟作物,隨著都市計劃的發展,與農村社會的轉型,如今已逐漸式微,成為歷史繁華的煙雲。
恆春的落山風,屬於地區季節性風暴,風由山上向陸地吹,風勁強大,瞬間風速可達十幾級風,故稱之為落山風。
而吃檳榔的習性,幾乎已經成了台灣人的生活文化之一,越往南部,吃檳榔的人口比率越高。位於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吃檳榔的風氣,似乎特別盛行,幾乎男女老少,人人都會嚼食檳榔。男女聯姻的喜慶中,檳榔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囍禮。
恆春人流行一句閩南話的俗語:「有成無成,檳榔甲菸走頭前」,意思就是說:「不管親事有沒有談成,檳榔和香菸的禮俗是絕對不能少的」,由此可見「檳榔文化」,已是恒春人的生活特色之一。
「恆春民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思想起」。
「思想起」,又叫「思想枝」或「思雙枝」,是早期從唐山離鄉背井渡海來墾荒的先民,每當鄉愁湧起,內心寂寞難耐時,為思鄉即興而哼唱出來的歌謠,旋律柔婉,曲調滄桑,充滿了懷鄉之情,聞之令人心酸腸斷。
這也是「墾丁」名稱的由來,目的正是為了紀念先民篳路藍褸、離鄉背井,渡海來臺拓荒的開「墾」壯「丁」。
提到「思想起」,便不能不提恆春的「民族樂手」陳達老先生。陳達老先生以先民「唐山過台灣」的思鄉情懷為藍本,唱出深具恆春韻味的「思想起」,被音樂界公認為最具有地方特色「恆春民謠」。
「思啊…想啊…起……」,每當「思想起」蒼涼的歌聲響起,彷彿見到陳達老先生,抱起古老的月琴,拉開歲月的舞台,默默地彈唱久被遺忘了的台灣民謠。
恒春「思想起」
1.
椰子樹撐起遮陽傘
在墾丁公園擺攤
販售南台灣風騷的
綠意
檳榔
是紅唇族的口香糖
在美少女的淺笑中
咀嚼恒春過渴的
熱情
半邊天
被落山風驚醒了的
暮色,振翅欲飛
拍響了古城雨後的
黃昏
2.
老街上
多情的泥濘猶自
戀戀不捨地思念
過客漸行漸遠的
車輪聲
沿夕陽背影攔腰
剪斷一字歸騖
夜
不經商量悄悄地
拉下拉鍊
突地
從群山的子宮裡
蹦了出來一顆
賊頭賊腦地星
墾丁的燈光和水色
就開始花啦啦地
唱起歌來了
3.
「思啊,想啊,起」
遠方誰家的老月琴
緩緩拉開歲月滄桑的舞台
冷冷地彈唱久被遺忘了的
台灣民謠
墾丁國家公園,其陸地範圍包括龜山、紅柴台、龍鑾潭、貓鼻頭、南灣、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佳樂水、四重溪、南仁山...等區域;海域範圍則包括南灣、龜山、貓鼻頭、鵝鑾鼻、南仁灣...等六十多公里的海岸線離岸一公里內之海域。
這片海域,東濱太平洋、西接台灣海峽、南對巴士海峽,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珍貴海洋資源,
動物生態大至分為五大類種:棘皮類動物:如海星、陽遂足、海膽、海參、海百合...等;節肢類動物:如龍蝦、蝦猴、蟹類...等;頭索類動物:恆春魚;爬蟲類動物:玳瑁;以及鯨魚、海豚為代表的哺乳類動物。
墾丁國家公園,也是世界八大實驗林場的其中之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國家公園也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生態。公園內擁有超過一千種的熱帶植物,可分為海岸植物群及山地植物群兩大類:
海岸植物群:
珊瑚礁植物:如水亮花;草本植物:如馬鞍藤、海埔姜;灌木植物:如林投、草海桐、白水木、黃種;海岸林植物:如棋盤腳、蓮葉桐。
山地植物群:
水生植物帶:如螢蘭、野華齊、李氏禾;草原植物帶:如印度鴨嘴草;灌叢植物帶:如大頭茶、恆春楊梅、虎皮楠、恆春石斑木;森林植物帶:如野生蝴蝶蘭。
其植物生態依經濟用途,可區分為椰子、油脂、香料、纖維、橡膠、熱帶果樹、藥用、染料...等八大類。
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珊瑚礁、鐘乳地穴、熱帶雨林...等,獨特的生態環境,分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蹟保存區、遊憩區以及管制區等五大區域,園內有許奇特美麗的景觀,如南仁湖、石筍寶穴、觀海樓、一線天、船帆石、垂榕谷、棲猿崖...等,著名的旅遊景點。
此外,位於國家公園西北角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是一座擁有國際級第一流配備的海生館,
內設有「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展示館」、親水觀魚廣場、觀海餐廳、商店街...等。
其中,「台灣水域館」擁有全亞洲最大的海底景觀隧道,穿梭觀海隧道之中,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海洋生態之旅,宛如身入其境,是親子教育與休閒旅遊的絕佳去處。
「春天吶喊」,墾丁春天戶外音樂演唱會。
1995年,兩位定居在台的美國人,Jimi 和Wade ,創辦了第一場大型戶外音樂藝術演唱會,從此帶動了墾丁春天戶外音樂活動的新風潮。
每年一次的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就此誕生了。至今為止,已舉辦了13年,算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音樂祭。
Jimi 和Wade兩人,當初選擇在此處創辦音樂祭,主要是基於墾丁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色,在春風明媚的季節,邀集數組「樂團」,幾十位新朋舊友,大伙兒唱唱歌、跳跳舞、玩玩音樂,弄個音樂「嘉年華」會。
「春天吶喊」的主要意義與精神,是藉由投入藍天與大海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歡唱,盡情地吶喊,解放每一顆青春活力的心靈,用輕鬆、自然的「表演藝術」,來帶動「鄉土音樂」創作的多元化。
近年來,尤其主流歌手的大舉「入侵」,搶奪光環,「春天吶喊」已無復當年創辦時的理念與精神,有逐漸走向商業化的趨勢。
事實上「春吶」真正吸引人之處,在於青春的吶喊與音樂的創意。「春吶」真正的賣點不在音樂,而在年輕人對音樂創作的熱忱,「春天吶喊」,吶喊的是年輕人一股青春的朝氣,與一顆解放的心靈。
「春吶」的主角,也不是電視傳媒上隨處可見的「主流歌手」或「超級巨星」,而是沒沒無聞的年輕音樂愛好者與創作者。
如果,主辦單位為了帶動地方繁榮,不惜以商業化」的行銷策略,砸下重金,禮聘巨星,硬搞成有如「跨年演唱會」式的音樂「大拜拜」,那就失去了「春天吶喊」音樂祭的真正內涵與精神了。
更糟糕的是,原本意義非凡的「春吶」音樂嘉年華會,最後卻成了酗酒、狂歡、毒蟲與「搖頭派對」的大本營。期盼「樂以載道」的理念,以及讓音樂藝術融入年輕人生活文化之中的夢想也更遙不可及了。
李墨白 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