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來義鄉望嘉舊社位於新埤鄉餉潭村東側約13公里處,海拔650~670公尺,遺址範圍十分廣大,包含有19世紀前後至日治時期等不同年代的文化層,至今仍可見到包括日據時期的駐在所及番童教育所、石板屋、石板階梯、石板通道等遺跡,其中遺跡西南方的人頭骨架、遺址北側的浮雕祭壇小屋等兩處 最為特殊 ,此處為全台保留最完整的石板屋部落之一,望嘉舊社於民國98年由屏東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留法37條公告為列冊遺址,經由文化部選為排灣族與魯凱族石板屋聚落範圍,為台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依據日據時代深丑之助的記載,當時的望嘉社,勢力最為強大,舊部落家屋約有超過400戶之多,光復後望嘉村於西元1951年8月1日正式遷至今望嘉國小後方marutaqurv創新社,後該地帶因地質鬆軟、地勢嶮峻不宜久居,旋於1956~1957年再遷移至現址望嘉村。
原住民部落前都有勇土的雕像。
望嘉部落的入口。其門楣上方有雄鷹、百步蛇、陶甕;雄鷹的羽毛具有識別身分的象徵,大頭目頭飾上會插三根羽毛以示身分地位,百步蛇相傳是排灣族人的祖先,而陶甕則是排灣族的三寶之。
我們先沿著台電的保線路上山,路口有寫往舊望嘉。
路邊死掉的青蛇,這種蛇很可憐,常被誤認為是有毒的「赤尾青竹絲」而活活被打死,難道赤尾青竹絲就該被打死嗎?
我們先走了4公里的產業道,才能往舊望嘉的林道。
有叉路往舊文樂社,也許下次再去探勘一下。
這條路是當地人接水的水管路。
林道上有咬人狗、咬人貓,還有這種莖部可吸食水分的秋海棠。
因為人跡罕至,因此林木茂密,到處都是蕨類植物。
大茄苳樹旁標示舊望嘉的入口。
百步蛇相傳是排灣族人的祖先,巨大的茄苳代表歲月的流失。
走約六分鐘就可看到望嘉舊社人頭骨架。
早期排灣族有獵人頭的習俗,直至日據時代才被嚴格禁止,望嘉首棚是當時僅存者最大的一座。此獵頭習俗主要是為了榮耀,或是為了報復而來的,獵來的人頭經過特殊處理,只留下頭骨排列在人頭架上。
當年有 四、 五 百個以上的人頭整整齊齊的排列 在石板架上,勢力之大可想而知。
雜草清理過的人頭骨架和骨頭塚紀念碑。(取材自網路)
繼續沿著林道前進,獵人休息處。
遇到正在取水的尤振城先生,他整在整理舊址,以便迎接高雄社大的學生探訪。
他一面用長刀除草,一面跟我們描述在當地發生的故事。
大茄苳樹下就是人面浮雕祭屋 ,但已是雜草叢生了。
排灣族望嘉舊社- 人面浮雕祭屋----Qaqqayaman祭屋為望嘉舊社全村舉行祭典之場所。
後面石板上有人面浮雕。
仔細研究一番。
排灣族人亦只有巫師會前往該地點,查看祭屋內的陶甕儲水代表之象徵。而祭屋內有陶甕,每年祭司去看甕內的積水,水清表示來年豐收,水濁則表示來年不平靜,且水中若有樹枝,族人從外地回來,會有人死亡;水中若有樹葉,部落運道可能不好。(目前已看不到陶甕了)。
雜草清理後的人面浮雕祭屋。(取自網路)
尤先生一面除草,一面指出原來的石板道路,原來這裏可是很熱鬧的部落。
日據時代的駐在所及番童教育所遺跡,此地範圍非常大,還有運動場,站在這裏沈思,當年的番童(日人稱呼),彷彿又呈現在眼前跳躍。
此地是文化資產保護所,不得任意破壞,否則法辦。
回家的途中,感覺心靈的收獲彷彿和褲子上的有刺種子一樣,都是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