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呀,我都在想到底為什麼我會持續寫文呢。
從我9歲開始就寫呀寫呀寫,那時候不會寫的字就用注音,
寫過一本又一本的筆記本,從日記開始,到創作小說,新詩,散文。
載體也從筆記本發展到網路,從文學網寫到個人的Blog網誌。
也許不是那麼乖,沒有每天每周每個月都寫,但總是不曾停下。
並且也不是特別的經營,就管我自己想寫什麼愛寫什麼,
認真覺得「輸出」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總得要有一個出口,日子才會過得平衡。
過年在家閒來無事,特別喜歡觀察親戚朋友們。
然後很多想法也從腦子裡一直冒一直冒一直冒出來。
101目標
先從上次提到的101目標開始。
過年前我跟麻吉的教會朋友碰面,也順便聊了我的101目標。
這兩位教會朋友是專門服侍教會的神職人員,Alex對我為何會立下目標相當感興趣。
(當然過程中也是一直暗示希望我可以受洗成為基督徒……笑)
關於這101目標,是因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我的夢想,是世界和平。
我知道聽起來很浮濫(大笑),
可是這是我真切的希望,希望這世界上可以充滿平安喜樂。
這世界有太多層面的問題,無論是日漸惡化的自然環境,或是戰爭國家人民的痛,
是我無法觸及也無能為力的。
甚至近一點的自己國家的教育問題,我也根本一點辦法也沒有。
因此,我未來想成為教育訓練講師(不管是自己創業或是加入別人),
教導我的學生關於人生的選擇權,以及善良的信念。
我相信我的學生會遍及各行各業,無論是律師,醫師,科學家,NGO組織,
只要學生心懷善念,用他們的專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讓世界更美好,
對我而言就是走在「世界和平」的這條路上了。(笑)
我知道我到目前為止的人生軌跡,跟「教育」實在沒什麼關係。
但我也明白自己不想要「from school to school」,沒有真實的人生歷練,
即便把課本講得再生動,始終停留在表面而已。
我得離開學校到外面走一遭,親自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樣貌,
才可以有力的跟學生講述故事。
會忽然想提到,是因為方才讀《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裡,
達賴喇嘛說:『想真正改變這世界,唯一的方法是教導眾人慈悲之心』
內心有點小竊喜:好喔!所以我的想法跟達賴喇嘛不謀而合(大笑)
斜槓青年
前陣子有本書,在我的臉書上有陣小小討論:斜槓青年。
主要談的是:未來年輕人將不再於滿足一種職業,而是會有多重身分。
舉例我欣賞的一位網紅創業家崴爺,他的身分是:創業家/作家/講師/網紅。
他自行創業之後,在自媒體(臉書,IG,Blog等個人網路平台稱為自媒體)分享他的創業歷程,而在持續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出了書,也受邀到各地演講。
崴爺有多重身份,而這多重身份也成為他不同的收入來源。
標準的斜槓青年。(其實崴爺是40歲大叔了XD)
我答應了老闆,會去愛爾蘭。
因為我認為時間是我現在最貴的資產,必須要盡快把握住到國外的機會。
可是我的婚禮主持呢?我的飯店行銷業務呢?
也許持續深耕,也會有不錯的成績,
可是那個「不錯成績」會讓我更接近夢想中的自己嗎?
兩相比較之下,到愛爾蘭機會會更高一點。
而我答應老闆的其中一個「條件」是:我要繼續做飯店。
接著這幾天年假,老闆說了真心話:
她不要我做飯店,他要我做我們自家的業務。
老闆問我:你有什麼專長?
我答:婚禮主持。
老闆滿不屑的。
我知道,人生啊,一定沒有辦法全部都是選自己喜歡的,
一定會有部分喜歡部分不喜歡,就看自己怎麼去面對調整。
我告訴自己,不怕。
別忘記「斜槓青年」的定義,我可以同時是被派駐在愛爾蘭的國際業務,
但也可以是婚禮主持人(首先了解愛爾蘭的婚禮圈與活動圈生態XD),
也可以繼續想辦法做飯店相關產業。(改去訂房網站做飯店端的業務也可)
我就是家裡最不乖的小孩,
就算回去家裡,我也滿腦子想要去「做我自己的事」。
怎樣?(哼)
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不只適用在食物,也適用在閱讀的書籍(文章)上。
透過閱讀相關書籍文章,我們越來越成為那類文章所傳遞思想的人。
這是反覆的過程,舉例:梢兒夢想世界和平,想要透過教育讓人心更善良。
因此我會選擇閱讀達賴喇嘛相關的書籍,因為達賴所傳遞的想法是梢兒所認同的。
接著在書中得到了相關想法的印證,讓我更加堅信自己所選的道路。
會這樣提,是因為我發現我哥Leo也很愛看書。
想當年小時候的Leo可是不愛讀書的啊,長大了竟然變成愛讀書的人,
不愧有血緣關係,老闆愛看書,我愛看書,我哥也愛看書。
但Leo讀的書比如《國富論》、《中小企業之未來危機與發展》,
都是很資本主義的,很現實。
而梢兒讀的書《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斜槓青年》,
偏向將理想現實化:我們可以活出自己所想要的樣子
這也是我們兩兄妹思想迥異的部分原因。
我們各自信仰我們所信仰的,並且透過閱讀與生活不斷實踐,
終至成為牢不可破的信念。
我有跟孜孜提到這部分,我問他:你懂嗎?
他說:我懂啊!就像我在打電動,去上網找攻略,學會了之後再去打怪。
恩,有點類似,但是比較淺,
我談的是比較深的:「透過實踐,讓想法更深刻,最後想法成為信念」。
BY 梢 Feb.19t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