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右腦覺醒!?(5)---- 教育實驗室
2025/10/04 13:59
瀏覽3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2025-04-27 琳果

其次,環境的支持對於左撇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和教師應該提供適合的工具和資源,例如專為左撇子設計的文具和學習材料,讓他們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發揮潛能。此外,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活動,如繪畫、音樂或體育,能夠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再者,培養左撇子的社交技能同樣重要。左撇子在社交場合中可能會感到不適,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鼓勵他們與他人互動,並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團隊中發揮作用。這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還能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多元的環境中適應和合作。

最後,對於左撇子的潛能發展,持續的正向回饋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中,及時的讚美和鼓勵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輕言放棄。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幫助左撇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取得成功。

「右腦人特質」是真的嗎?揭開左右腦思維的科學真相!---- 轉載

2025.05.07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說法:「我是右腦人,感性又有創意」、「他是左腦人,邏輯清晰但不太懂藝術」。這種將人類分為「左腦人特質」和「右腦人特質」的觀念,長年廣泛流傳於教育、職涯測驗與網路文章中。然而,從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被過度簡化的迷思。 20 世紀中期,神經心理學家 Roger Sperry 和 Michael Gazzaniga 對分腦病患(兩側大腦皮質間胼胝體被切斷者)進行研究,發現左腦功能主要處理語言、邏輯及數學推理,右腦功能則偏向空間認知、音樂跟非語言圖像處理。這項研究奠定了左右腦功能分工的基礎,也為右腦掌管什麼、左腦控制什麼等概念提供初步理解。 右腦掌管什麼、左腦控制什麼等概念,被過度簡化為左右腦人。 然而,這並不代表每個人可以被簡單歸類為「右腦型」或「左腦型」,後續的大腦成像研究,如 2013 年美國猶他大學的一項針對超過 1000 名受試者的 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發現:並無證據支持人類在日常認知活動中僅偏重使用某一側大腦,大多數思考和行動,其實都是左右腦共同協作的結果。 研究發現大多數思考和行動,其實都是左右腦共同協作的結果。 實際上,無論是繪畫、設計、音樂創作,還是科學研究或邏輯推理,大腦兩側都會被活化,因此「我是右腦人」這種說法,更像是對自我傾向的描述,而非實際的神經科學分類

右腦型人格與其說是生理結構差異,不如說是認知風格或學習偏好的社會性標籤另一常見迷思是:<左腦發達的人不懂創意,右腦發達的人不擅邏輯。>但這是將左右腦功能對立化的錯誤想法,其實創意思維本身也需要結構性的邏輯推演,邏輯分析的過程中也常仰賴直覺和聯想。舉例來說,科學家進行實驗設計時,需要大量邏輯思考,但在提出假設及創造理論時,也高度依賴想像跟洞察。這種結合左腦思維與右腦思維的整合能力,正是現代跨領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腦力資源。 關於「右腦人比例高嗎?」這類說法,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明確指出人類可按左右腦比例分類。即使部分認知風格測驗,如 VARK 學習模式或 MBTI 性格測驗,可能呈現偏右腦傾向的特質(如直覺、感覺型),但這仍不代表右腦功能真的主導大腦運作。科學觀點傾向認為,大腦是動態且整合的系統,雖然某些區域在特定任務中較為活躍,但其他區域也會同步參與,以提升任務的達成效率。

「左腦控制什麼」、「右腦掌管什麼」確實有其科學依據,但將人簡化為左腦人或右腦人,則是對這些研究的過度解讀。最有效的學習與思考方式,是整合右腦功能的創意與直覺,以及左腦功能的分析及組織,形成完整的全腦學習模式。在 AI 與跨界創新時代,若能破除「右腦人特質」的神話,才有機會看見意想不到的自我潛力。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