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挑選醫學生:醫術和醫德
2012/03/19 22:37
瀏覽1,43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大學挑選學生的季節又將開始!

一百年前人們都在家裡出生和死亡,現代人則幾乎都在醫院出生死亡;從搖籃到墳墓,沒有人不和醫師打交道,但過去的病醫關係簡單,現在則有許多不可見的手在調節,這些包括學會、醫院、衛生主管、健保、醫院評鑑、文化和法律,這些力量的牽扯使得如何挑選醫學生成為挑戰。

到底醫術和醫德哪樣比較重要?越來越多醫學教育者認為聯考高分的未必適合當醫師,數十年來醫學生名額限定在每年一千兩百位,而醫學系淘汰率幾乎是零,醫學系難進易出,加上醫院住院醫師名額遠多於畢業人數,醫學生有恃無恐,而內、外、婦、兒「四大皆空」的現象更形嚴重,這些和醫學生保護政策不無關係。

台灣醫學院收費只有美國十分之一,本地醫學教育顯然受惠於納稅人的貼補才得以生存,因此醫師應該具備社會契約的意識。負責、利他和同情的專業精神是醫師對社會的責任,台灣醫療體系並不適合迎合資本主義。

醫德醫術向來是醫學教育兩大支柱,現在台灣醫學系的錄取方式除了考試也逐漸增加推甄比例,一項被稱為「MMI」的多站迷你面試方式已被多所醫學院採用來甄選他們各自期待的醫學生。這項面試方式讓應徵者接受多站的面談,而評估項目包括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敏感度、同理心、熱情、邏輯、英文能力、倫理態度、人格和性向等面向。

面對病醫關係的新挑戰,當代醫學教育正進行一連串的課程改革,醫學系的授業年數明年將從七年改為六年,逐漸向英國社會主義式醫療制度看齊,目前在英國習醫只要五年,但是畢業後進入醫院全科繼續教育(PGY)的年數則增加,台灣將來可望延長PGY的訓練年數,避免醫師太早太多進入專科醫師訓練計畫,同時也為了因應老年社會,社區和預防醫學的趨勢以及大規模傳染病的挑戰。

醫學教育課程改革重點是強調人文教育,並將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做垂直和水平整合並且注入人文和醫學倫理的元素,而各醫學院也將「問題導向學習,PBL」以不同比例方式嵌入課程中。

醫學人文教育在培養醫學生對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處境的興趣以及人類和自然相對關係的好奇。醫學關心的是人和疾病,而人是自然的、文化的、精神的、社會的、經濟的,也是政治的動物,而疾病是內生的、外來的,也是演化的過程。雖然人為何生病、死亡是一項沉重的必然,但也是饒富意義的探索。

人文教育在啟發醫學生的想像,讓他們體會生命價值,關懷社會議題,引導其看清楚自己的以及別人的共同問題,激發其潛力,使其理解台灣及世界人類的處境,目的在期待醫學生能夠具備引述、隱喻、分析、感受所有人類共同的問題,以及具備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

目前進醫科的分數都很高,教育者應拋棄獨尊分數的迷思,因為態度、興趣和德性才是正道。社會和病人都希望醫師的人文知識淵博,醫術精湛而且兼修倫理,但這些在現行聯考體制、保護醫學生和醫師的政策以及健保體制下都有明顯的難度,唯有勇敢地在制度面持續改革,錄取適合當醫師的人,才可望讓醫德醫術的思辨維持理性和感性的穩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醫政
上一則: 挑選醫學生的困局
下一則: 鄉愿的大學和醫師懲戒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