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眼睛雖「小」,「學問」卻很大
說鳥的眼睛很「小」,其實不然,若以頭顱大小比例而言,可以說比人類的更「大」,有些貓頭鷹或鷹隼的「小」眼睛,實際就跟我們人的一樣大,雖然頭顱比我們小很多。下次有機會不妨多注意,看看我說的對不對。
鳥的視覺解析能力高於人類甚多,譬如鷹隼看到的比人更「細微」,大概有二、三倍,不過大半鳥類因為眼睛位置的關係,看東西卻缺乏人類擁有的「視覺深度」。
人的眼睛可以察覺自身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距離,而產生遠近的感覺。人看東西是用兩隻眼睛同時觀看,但因為兩眼視野有重疊,左右兩眼所看到的物像並不全然一樣,這微小的差異亦即所謂的「視差」。大腦接收到左右兩張不同影像組合後,就會產生立體感。你可以試著一次遮一隻眼睛,輪流觀視看看。
非猛禽鳥類的兩眼,大多分置左右兩側,固然增加了視野的廣度,易於偵測四面八方的動靜,但也因為重疊不足而缺乏立體深度。溪邊的河鳥以及許多濱鳥,常見頭部不斷上下搗點,尤其有敵人接近時候,科學家認為這都是為了彌補單眼視覺的缺憾。
這樣的鳥種為了提高防衛能力,逐漸發展出一套很不一樣的視覺。長相酷似彩鷸的丘鷸,兩隻大眼就長在腦殼後段,視野因此達到了三百六十度全方位,不管敵人哪裏來都難逃牠的眼睛,而且又因為極接近頭頂,甚至具有「防空」能力,即使當牠把嘴喙插進泥淖覓食時,想要從背後嚇牠一下,門都沒有。
算一算,鳥兒的眼睛占去了小小頭殼大半的空間,剩餘的就不足以再容納用來操控眼睛的肌肉,眼球只能固定在眼窩中,無法像人一般隨意轉動,若想變換視野只有依靠「轉頭」。所以,我們常見枝頭小鳥不斷左顧右盼,不是沒有原因的。貓頭鷹的轉頭本事更是高強,輕易就可以轉出二百七十度的大視野—那是因為貓頭鷹的頸椎骨頭共有十四節,我們人類只有七節,轉起來當然大大不如貓頭鷹了。這樣厲害的頸子,不僅讓貓頭鷹「看」到了各個角度,也「聽」到了各個角度。
又,譬如擅於擬態保護自己的綠小鷺或栗小鷺,也是十分奇特,當牠們舉起又尖又長的嘴喙垂直指向天空的時候,眼睛卻仍然能夠保持正常的水平視角,緊盯著一步一步靠近的敵人,準備隨時反應。
鳥兒看到的世界是「彩色」,還是「黑白」呢?
是的,鳥兒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
不過鳥眼所看見的色彩,跟我們人所看見的並不完全相同—因為,鳥還能夠看見人眼看不見的紫外光線。簡單地說,鳥能看見的比人更「多」,而且更「細」。這個上世紀七○年代的發現,大大改變了人類對鳥類行為的認識與了解,姑且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事實:「看不看得見紫外線,世界完全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我走過空曠的大草原,心裏經常納悶何以最近看不見半隻田鼠出沒,然而低空中依舊有澤鷂一心專注,在草原上方來回巡弋。我知道田鼠猶如小狗狗,會以尿液標示牠在深草中走過的痕跡,可是大約十七年前,科學家才發現田鼠的尿液會反射出紫外光線,澤鷂在半空中一眼就看見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以後再看澤鷂這樣的行為,就不會再覺得沒有道理了。
每次看見親鳥辛苦銜著一嘴蟲蟲,急急忙忙趕回巢窠,面對一張張飢餓的大嘴,我總不免好奇牠會先餵食哪一隻呢?大半的鳥種,誰叫得最大聲,嘴巴開得最大,誰就有蟲吃。當然,雛鳥個子的「大小」也會影響親鳥的決定,雖然不必然弱小的才得餵食,而且有時候正好相反,長得愈大,吃得愈多。
除此之外,「色彩」往往也是關鍵。雛鳥喙緣與頭部顏色愈是鮮亮,愈容易「刺激」親鳥餵食。三年前有西班牙科學家發現,體重輕的幼雛額頭反射的紫外光比體重較重的更多,經過反覆實驗之後,證實小鳥的營養狀態,也可以從紫外線反射的多寡表示出來—反射較多的小鳥,獲得餵食的次數也就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