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楚辭《九辯》
秋分甫過,晝漸短,夜更長。
西元前218年,風起雲湧,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率領9萬步兵、1.2萬騎兵與37頭大象,從西班牙啟程,遠征義大利半島的羅馬。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漢尼拔率著大軍,出其不意的一路翻過庇里牛斯山,穿越高盧野地。9月末,終於跨越險峻、嚴寒的阿爾卑斯山,直抵北義大利平原,締創前人未有的功業。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12月,迦太基與羅馬軍隊決戰於特拉比亞河,漢尼拔以伏兵擊潰羅馬防線。他繼續揮兵南下,指向亞得里亞海岸。歷史寫下「羅馬的惡夢」這一章。
「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悲秋風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
長年征戰,一代名將漢尼拔走出自己的路,延續了北非古國迦太基的國祚,並當上了迦太基行政官。直到西元前183年,不見容羅馬的他,被迫流亡小亞細亞,最終服毒自盡,結束悲劇性的一生。西元前146年,迦太基滅亡。
寒露在即,露寒而冷,將欲凝結。
後記:丁亥秋分,讀《漢尼拔戰記》有感。
- 5樓. 123酷媽2007/12/20 00:47讀過色諾芬的長征記嗎?
有空談談讀後感吧 - 4樓. jessamine2007/10/07 13:26嗯
最近在看”秦漢.羅馬”這本書
真的很佩服漢尼拔驚人的毅力,可惜現實歷史的命運並不站在他這一邊,當他只差一步就攻破羅馬城時,相信心裡很清楚自己為何會選擇放棄
一如項羽....
- 3樓. 德瑞克祖蘭德2007/09/29 01:21應該沒有九萬人
根據我手邊的資料,漢尼拔從新迦太基城出發時,應該不可能有九萬兵力,貝文亞力山大說步兵五萬、騎兵八千。「維基百科」則說是步兵三萬八千、騎兵八千。
沒錯,兩個資料來源都說越過庇里牛斯山,漢尼拔喪失了過半兵力,但也都提到他靠著招募新兵的方式,讓兵力恢復到與原來差不多的規模。
根據現代歷史學家塩野七生所著漢尼拔戰記,漢尼拔出征時帶著記錄員,名叫錫連納,其作品雖已失傳,但同時代的希臘歷史學家波力比維斯及200年後的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斯,都曾參考錫連納的記錄,二人都記載漢尼拔從西班牙卡塔赫納出發時,共率領九萬名步兵、一萬二千名騎兵及三十七頭大象。
漢尼拔在庇里牛斯山旁的厄波河留下一萬名步兵與一千名騎兵防衛,之後,有些西班牙兵回鄉,沿路再招募士兵,在進入法國(地理位置)時,軍隊剩五萬名步兵、九千名騎兵與三十七頭大象,即越過庇里牛斯山時損失三萬三千人。之後,他在率軍渡過隆河時,又損失一萬三千名士兵,剩三十頭象。
漢尼拔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共花了十五天時間,抵達義大利時,只剩二萬名步兵與六千名騎兵,換句話說,越過阿爾卑斯山再損失了二萬人。漢尼拔這次長征,從西班牙啟程到抵達義大利,前後總共花了四個月的時間。
張 正 於 2007/09/29 02:31回覆 - 2樓. 德瑞克祖蘭德2007/09/28 22:16要是有九萬步兵和一萬兩千騎兵...
那麼,漢尼拔應該可以拿下羅馬了。
其實他只有五萬步兵和九千騎兵而已。
那是出發時的兵力,越過阿爾卑斯山後已損失近半兵力。
張 正 於 2007/09/29 00:50回覆 - 1樓.2007/09/27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