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解讀般若心經與大乘佛法的前世今生 ---從新時代靈性揚升角度重看佛典
2025/02/18 10:42
瀏覽422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心經,是許多人喜愛受持讀誦的一本典雅佛經,小巧玲瓏,空靈婉約。
但很多人不知道,該經其實是摘要萃取自[大般若經]的第二會,後者主要是佛陀與舍利弗、帝釋天的問答,觀自在菩薩只是列席與會,並未主動站出來說法。
[大般若經]一共有十六會,其中第九會的抽譯本,就是頂頂大名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第二會中的幾個片段篇幅,則成了短短二百六十多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般若經]原譯本中並無「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等語,為何濃縮精簡版反而跑出「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說法呢?
我相信,玄奘法師當年翻譯這本成功帶領他翻越流沙戈壁的梵語小經時,也曾多所猶豫吧?到底「觀自在菩薩」這一句該如何翻譯?
在玄奘之前的兩百年前,鳩摩羅什也曾翻譯過此經,卷首首句譯為「觀世音菩薩」。但不少學者認為此一版本並非出自鳩師之手,而是玄奘之後的假托偽本(我個人也持此說)。
說穿了,玄奘法師當年選擇用「觀自在菩薩」的原意,可能更接近「內觀自證(般若)智慧的菩薩」,也就是聽聞佛陀說般若空性法門而內證自性的菩薩。
這種內觀般若而有成就的菩薩(們),後來藏密轉化成「般若佛母」的女性形象,因此又跟觀世音菩薩的女性特質有了巧妙的連結。
所以,觀自在菩薩其實應該是般若菩薩、般若佛母。在藏密,般若佛母與四臂觀音的造像非常接近,跟度母形象也近,說明了心經的主講者其實不是華人世界所深入人心的白衣觀世音,而應該是修持般若有得的大乘菩薩們---這些人的共同依止,也就是像媽媽一樣生出這些內觀自在之大菩薩的人---就是般若佛母。
有興趣知道更多的朋友,歡迎2/20(四)晚上七點,來台南奉茶.十八卯茶屋,一起來聆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的修行奧秘
報名請直接來電:06-2211218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