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15年日本殖民政府決定開發宜蘭太平山的森林資源,在尋找木材貯藏和轉運的適當場所的時候,經羅東街長陳純精努力奔走,於1921年將出張所和貯木池由宜蘭遷往羅東,使得羅東從農業經濟型態轉變為工商型態。如今 ,人們前往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旅遊的時候,可以看見大大的貯木池,還有南來北往的火車經過的聲影。
離羅東火車站不算太遠的中正街上,有個仁和社區;相較於上星期所介紹的宜蘭市鄂王社區,仁和社區也曾有河港、工商業發達、有更曲折狹小的巷弄;然而,早年曾經擔負重要運輸功能的南門圳被加蓋了,鄰近的市場吵雜聲、巷弄裏排水溝渠污染,加上社區居民的人際疏離,又逐漸高齡化等等變遷,讓成立於2007年的仁和社區發展協會,在感到失落之餘,這幾年來積極採取行動,努力想留住社區紋理,創造宜居的環境。
在2013年,他們組成【仁和社區繪本營】,透過專業師資的教導,精由密集的討論,不斷地腦力激盪,他們呈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社區外觀,並在2015年底,出版了一本《重現‧南門港》繪本,用祖孫對話方式,傳承南門港曾有的歷史,期待她風華再現的心聲。
從中正街11號走進小小的巷弄,有一面「藍晒圖」,角落有個馬桶上種了鳳梨,非常吸引人們的目光;社區發展協會藍亮如理事說,當初決定保留馬桶在這裏的時候,開始種植漂亮的草花,但是,有些貓或狗會跑上去大小便,花草無法存活,同時也造成環境髒亂。她苦思良久,有一天在市場發現水果攤上的鳳梨,於是跟老闆要了切下來的鳳梨尾端,保有一些些果肉連著果皮葉片,種在土壤中,長得不錯;由於葉片上有刺,貓和狗就不再跳上馬桶了。而在髒亂的角落,他們找木工師傅在牆上釘了木板,開始種植藥用植物,也有木板凳可以坐著休息談天,十分體貼。順著這個角落走出來另一端,居然接民族路33巷,很像在走迷宮似的。
《重現‧南門港》繪本出版前一年,也就是2014年冬天,仁和社區出版《風韻南門港~拾擷剝斑照片中的遺忘故事》,他們透過耆老座談、查閱考證群籍之後編輯而成的;書中收錄『高千穗丸』船難,讓人更深刻地感受這個重大船難事件跟羅東、以及當代社會的連結。話說1943(昭和18) 年3月17日,『高千穗丸』郵輪載著一千零八十九位乘客暨機組員,絕大部分是台灣商人和留學生、剛被派往台灣赴任的日本警察和公務員等。這艘豪華,從日本航向台灣;郵輪在即將抵達基隆港的時候,被美軍潛水艇的魚雷擊沉。『高千穗丸』船難事件中,有兩位羅東籍醫生陳榮李和陳茂宗不幸罹難,他們是陳清漢醫師的兒子,陳清漢醫師則是羅東堡第一任總理陳謙遜先賢的四子。2005年 ,台灣聯通科技與黑白屋電影公司合作拍攝這個船難事件,片名是【南方紀事】;電影中的主人翁是三十一歲的台灣澎湖畫家兼雕刻家黃清呈,由現任立法委員林昶佐先生擔綱演出,從〈大紀元〉的報導,看出當年在日本拍攝電影的時候,得到很多留學生們的義務幫忙,推測都是為了想讓這個充滿民族憂傷的歷史事件,能讓更多人知曉。
在人群吵雜的市場有個「義和巷」,仁和社區為這個巷弄訂定彩繪主題的歷程,很有創意。首先,他們一一調查每戶人家的行業, 然後在外牆繪出行業意象。比方:一顆被蛀蟲侵犯的牙齒失去了笑容,需要去看牙科醫師了,這戶正是牙科醫師診所。還有一幅「仁和藥局」的彩繪牆,寫明了藥師的姓名、藥名和劑量,殷殷叮嚀“勿自行改變藥量”等用藥常識,充分展現社區藥師的重要角色功能。其它重要的生活內涵如戲院、漫畫書等精神食糧,也在這條小巷弄出現蹤跡,顯現這裏的過往風華。
聽社區發展協會的陳曉玲理事分享說,一開始啟動學習之初,參加者不是很踴躍,都要靠很多熱心的夥伴幫忙拉人;等到有一些成果出現之後,則慢慢捲動了人潮,最讓大家雀躍的是 ,有生病的長輩在參與社區這些活動之後,逐漸增進健康,鼓舞了很多人。藍亮如女士目前仍在宜蘭大學進修 ,她說自己在班上可能是年紀最大的學生,有些同學的年紀與自己小孩的年紀相仿,但沒有學習的隔閡;反而是有些跟社區相關的學校作業題目,同學們就到這位實務經驗豐富的同學住的社區來探討,這讓亮如女士充滿學習的樂趣,覺得自己的社區參與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這個價值在於,透過合作學習的歷程,得知了家園歷經的烽火與創傷,深思社會政經變動中的調適課題;希望尋找到共同的歷史記憶,讓這方小天地更宜室宜家。身為旁觀者的我 ,除了深受感動之外,當穿梭在小小巷弄中的時候,更深深感受都會社區的居民,需多麼地身心健康;因為,家家戶戶猶如唇齒相依,防火防災等安全維護都要十分謹慎才能確保。也因此 ,更讓我欽佩社區意見領袖們的引領和用心,這種風範,很值得學習。
*參考資料:
~《風韻南門港~拾擷剝斑照片中的遺忘故事》 羅東仁和社區發展協會發行
總編撰:陳國順
~http://www.epochtimes.com/b5/5/3/3/n833866.htm〈大紀元〉2005.03.03報導
完成於2016/11/13 播出日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