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保護珊瑚礁 讓年年有魚】~《世界環境日 盼年年有魚》系列之二 ~
2013/06/03 08:57
瀏覽87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上集節目中,我們曾提到珊瑚礁礁盤是良好的底棲魚場,東沙環礁圓環內只有數百平方公里的潟湖,就有六百種以上鮮艷美麗的珊瑚礁魚類。目前在全世界已知的魚類當中,有四分之一種的魚類居住在珊瑚礁中。在珊瑚礁這個五顏六色、色彩鮮豔的生態世界,五彩繽紛的體色成為魚類隱蔽自己、逃避敵害或吸引異性的生存利器

 

關心海洋資源永續人士不斷疾呼:不要吃珊瑚礁魚類()為甚麼不能吃牠們呢?主要還是跟維繫生態平衡、永續資源有關。

~因為牠們是好園丁,會啃食礁石表面的藻類,不會讓藻類因為生長過多,與珊瑚競爭棲地;清除了礁石表面的海藻,供珊瑚苗著生,維繫珊瑚礁生態系的平衡。換句話說,瑚礁生態系中,魚類與其生物息息相關,如果少了珊瑚礁魚類,藻類會過度繁殖,不但抑制珊瑚的生長,進而對其珊瑚礁生物棲息的空間與食物來源有負面的影響,就會降低珊瑚礁的生產力。

~草食性的珊瑚礁魚類,刮食礁石上海藻所附帶造成的外露空間,有利於海洋底棲性生物幼苗著床,增加珊瑚礁生態系生物的歧異度,讓珊瑚礁有「海裡的熱帶雨林」之稱。

~珊瑚礁魚類因為有色彩繽紛的外衣與各式各樣的造型,因此受到許多水族業者與民眾的青睞,被捕捉到水族店中販售,成為家中水族缸的寵物。但是,一般水族缸系統不容易提供珊瑚礁魚類對環境的需求,因此這些水族缸往往成為珊瑚礁魚類的墳場。

回顧我們台灣過去的五、六十年前,民眾所吃的魚都是野生魚類,但今天可能是野生和養殖各半的情形。我們每年至少吃掉30萬公斤以上的珊瑚礁魚類,墾丁地區一年就吃掉了3萬公斤。珊瑚礁則因為受到廢水排放、海洋污染、海岸工程、人類遊憩活動、溫室效應等破壞,使得珊瑚礁魚類賴以棲息的家園因而喪失,沒有了家,也沒有了食物來源。我們的兒孫輩,可能再也吃不到野生的魚,潛到海底也看不見美麗的珊瑚礁魚類了。 

今天的節目以個人可以做的角度出發,提供我們台灣的《海鮮指南》,這是學者邵廣昭先生編撰、廖運志先生修訂來讓民眾在購買海鮮的時候,可以遵循的原則(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eafoodguide.php台灣魚類資料庫《海鮮指南》       
1.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2.
常見種 > 稀有種。
3.
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4.
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5.
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6.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 (重金屬含量高)
7.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 (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8.
購買養殖的吳郭魚、鯉魚 (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9.
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0.
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這類海鮮可以放心食用,因其來源地的漁業管理制
度較完善,或來自符合環保原則經營的海鮮養殖場。比方:養殖的虱目魚、烏魚(烏仔) 、養殖的淡水魚如香魚、鯉魚、鰱魚等、剝皮魚(白達仔) 白帶魚、秋刀魚、飛魚、蛤蠣、牡蠣、鳳螺、扇貝、魷魚、鎖管、、

建議想清楚有否必要食用這類海鮮。這類海鮮的捕撈或養殖方法以及漁業管理制度仍有不妥善之處,可能已經面臨生存壓力。比方:養殖蝦類、紅蟳、海膽、養殖石斑、鮭魚(挪威鮭魚) 金線魚(金線鰱) 紅目鰱(赤目鰱)  鱈魚(扁鱈,大比目魚) 曼波魚(翻車魚) 旗魚(破雨傘) 土托(馬加) 、、

這些物種已經遭遇過度捕撈、以破壞生態的方式捕捉或養殖、有關的漁業管理欠妥善,繼續食用的話會損害海洋環境。比方:野生石斑魚、珊瑚礁魚類、鸚哥魚、蝴蝶魚、粗皮鯛、雀鯛、海鰻、圓鱈(美露鱈、智利海鱸)、、

     下集節目中,將跟諸位分享我們漁民的護海行動,請大家按時收聽!

       ()參考資料:請閱http://seafood.nmmba.gov.tw/DeniedEat-1.aspx

完成於 2012.06.02  播出日2013.06.12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