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火到靈魂跑?
2011/02/22 16:15
瀏覽15,839
迴響1
推薦3
引用0

我的父親因為採行樹葬,遺體必須先行火化,不僅火化,火化後的骨灰還要再經研磨,才有利於未來較快分解於土壤,這是基於環境保護的考量。

在父親被送到火化場後,原先我們以為無法很快火化,因為當天是出殯的旺日,但是,沒有想到棺木卻很快的就被推到火化爐間,我們全部家屬被隔離在火化爐間外頭,火化爐爐口瞬間打開,眼看著父親的棺木就要被推入爐口時,禮儀社服務人員提醒我們跟著說「叫爸爸(爺爺)火到靈魂跑哦!」怕我們聽不懂,又再講一遍「叫爸爸(爺爺)火到靈魂跑哦!」

我們都依著禮儀人員的「好心」提醒跟著說了,但是,其實我內心的感受並不太好,我想,從事禮儀工作者也應該要好好思考這樣的說法和做法妥不妥當。

 

火化是處理遺體的一種方式,人過世了總要處理遺體的,人類處理遺體的方式是依生活習慣、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科技進步等逐漸改進和進步的。最早人類處理過世親人的遺體就是丟棄在空地上,慢慢的又發現這樣遺體會被動物噬咬,內心覺得不捨,便改放置吊掛在樹上,但隨著文化及生活習慣的進步,開始思考到衛生及倫理問題,又漸次地改變安葬的方式,長久以來,中國人都是採用土葬來埋葬過世的人。

其實,火葬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到了宋、元時期才普遍廣泛流行,當時因為佛、道教盛行,因此火葬才開始為人們所接受;再者因土地大量集中到少數官僚、豪紳、僧道手中,廣大農民失去土地,死後無地以葬,因此改施行火葬。當時火葬流行迅速,從朝廷官臣到一般百姓,都盛行火葬。

宋、元時期雖然施行火葬,但所謂火葬,在葬法上並非一燒了之,在整個火葬過程,仍有各種殯葬儀式,如治喪設樂鼓吹,在偶像前作喪歌等,總的來說,火葬儀式會比傳統的土葬儀式簡單得多。

宋元時期的火葬,骨灰的處理有三種方法:一是焚屍後將骨灰放入木盒或陶罐,再埋入墓中;二是屍體火化後將骨灰放於寺院或存放在家中,逢節祭奠;三則焚屍後將骨灰棄於野外或水中,此多為貧困人家的葬法。

火葬的流行,對傳統「入土為安」的喪葬禮制仍造成莫大的衝擊和挑戰,並引起部份人士的恐慌和不安,甚至認為火葬是大逆不道的事。宋、元之後火葬雖仍有實行但逐漸減少,多為少數民族或無力墓葬者居多,像清朝入關前的清軍即普遍實行火葬,喪事非常簡單,死後第二天就將屍體焚化,三天後便除服。但入關後受到漢化,至經濟太平,土葬漸漸又成為主要的葬法,直至西元九○年代以後,兩岸才因土地使用、經濟發展及殯葬文化改革等原因,開始大力推廣及宣導火葬。

大約在二、三十年前,台灣各地還是普遍採行土葬,政府剛開始推動火化時,民眾多不能接受,只有少數民眾願意採行,慢慢的隨著政府政策及觀念大開,大家又漸漸的接受將遺體火化後,放到納骨塔內,並至納骨之處所祭拜先人。

 

或許是長久以來習慣親人的遺體完整的埋入土中,一段時間後再撿出白骨,當改變成遺體火化時,家人難免有很多不捨,並想像遺體被火燒,如果靈魂沒有跟著跑,豈非也受到火的灼燒,因此有人會在遺體被推入火化前提醒親人「要火化了趕快跑」。

其實,如果真有人覺得不捨而如此提醒自己的親人,我覺得無可厚非,讓他表達對親人的不捨,對他的內心是有幫助的。但是,禮儀服務人員將此話語延用下來就有待商榷了,這會造成更多人對親人遺體火化的疑慮和不捨。

我覺得,遺體的處理原本就有很多種方式,不管何種方式,在遺體變成白骨或骨灰的過程,勢必經過蟲咬、腐爛、火化、水泡、研磨等等從有到無的階段,這些過程當然都會令子孫感到不捨,不管何種過程和方式,禮儀業者應該引導喪家用恭敬的心來面對,並說些具有正面意義的解說,寬慰喪家的心才好,毫無意義及根據的要喪家跟著說「火到靈魂跑」實在不是很恰當,只會引起喪家更多的不捨和難過而已。

像我父親火化的那一天,禮儀業者說的那一句話「叫爸爸火到靈魂跑哦!」就一直深植我腦海,並讓我心中覺得不舒服。如果他當時能請我們所有子孫跪下或建議我們虔心誦唸佛號等,並以感性的口吻向大家說明「此時此刻我們最敬愛的父親、爺爺準備進行火化,請所有子孫用最恭敬的心為他祝禱」或是講「爸爸、爺爺的遺體已經順利火化了,請大家安心」等一些具有正面意義的引導,不是會讓喪家們感到莊嚴和心安嗎?火化儀式也會更加有實質意義和具有神聖性。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殯葬禮儀
上一則: 打枉死城
下一則: 我為爸爸規劃的喪禮
迴響(1) :
1樓. 官爺
2013/11/28 12:29

一句『火到靈魂跑』可以改為→請子孫跪拜恭請地藏王菩薩將亡魂帶走。

請上網google 搜尋『固態氫燃料』第一或二頁會有新的發現。

(gounyang8989@gmail.com)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