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改變中的祭祀觀念
2010/12/03 16:45
瀏覽44,947
迴響1
推薦2
引用1

很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我死了,我的後代子孫能拜幾代?」

也曾經有人問我:「人死以後是應該拜墓?還是拜牌位?」

我做的論文題目與環保自然葬有關,採用樹葬、海葬、花葬、植存等方式處理骨灰後,將來子孫後代如何祭祀?他們還掃不掃墓?這是很有趣也很重要的問題。

 

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我曾經在臺北富德公墓「詠愛園」訪問一對老夫妻,他們是從美國回來掃墓的。

訪談時,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她說,她的媽媽前年過世,弟弟們考量家族很多人都移民國外,未來掃墓和祭祀上有問題,因此決定用樹葬的方式處理媽媽的骨灰。

老太太十分不捨的說,媽媽的骨灰就存在土裡,可能一、兩年就沒了,沒有一個好好存放的地方,她覺得非常不捨。

她很無奈的說:「沒有辦法呀!大家都在國外,誰能拜呀?大家都這麼說,就只好這麼辦囉!」

 

另外,我還訪問過一位經營納骨塔的老闆,這位納骨塔的老闆更是詳細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家庭的祭祀觀念和方式。

他說,以前納骨塔只是專門提供骨灰存放,一般家屬會在家中供奉牌位,逢年過節祭拜,但是,慢慢的,有一些人開始連牌位都放在他們那邊,每年繳一些費用,讓納骨塔公司代為祭祀,家族只有在清明節或中元節等節日才來拜一下。

為什麼會連牌位都供奉在納骨堂塔裡面呢?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個原因是,現代人的生活和居住型態不若以往,子孫可能各自都搬出去住,每一個小孩一戶,住的又多是大樓公寓,少有能擺放祭祀牌位的空間,而且神明桌又常與現代裝潢格格不入,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在住的地方擺設神明桌。

第二個原因是,家中供奉祖先牌位,不是只有供奉就好了,還要早晚點香祭拜,甚至初一、十五、節日、祭日都要拜,很多人工作、讀書忙碌,沒有辦法定時祭拜供奉,因此乾脆將牌位放到納骨堂塔,委請塔方代為統一祭祀和管理。因為有一些納骨塔公司會在初一、十五或節日時,請師父誦經,這樣可以幫很多人解決祭祀的問題。

 

我發現,目前國人祭祀的方式,大概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比較傳統的家庭,仍然在家供奉和祭祀,過世的先人在返主、做百日、對年、三年及合爐後,以後凡是年節、忌日等,子孫們都會準備貢品祭拜,以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也象徵著代代相傳的傳承精神。但是,現在的祭祀已無法像早期每一個年節、每一位祖先的忌日都拜齊全,現在拜的較簡單也較縮簡日子。

第二種是將祖先神主牌位供奉在寺廟或納骨塔裡,這是因應時代變遷的結果。這是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小家庭及雙薪家庭多,居住的空間變小,無法將祖先神主牌位供奉在家中,因此將神主牌位供奉在納骨塔或寺廟中(需付費),只有在重要年節及特別日子才到寺廟或納骨塔祭拜,平日則由寺廟或納骨塔專人誦經祭拜。

第三種方式則是不供奉也不祭祀,但這樣做的人比較少數。他們家中沒有供奉神主牌位也不祭祀,理由是家中一直都沒有供奉牌位和祭祀,對於先人會有懷念和追思,但是不重視這些祭祀的形式。

 

祭祀觀念和殯葬儀式一樣,都無可避免的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像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或納骨塔公司,為了因應社會需求,開始在網站上設置網路追思的服務,提供民眾上網追思先人,網站的設計除了PO上先人的照片、紀念的文字資料外,還可以獻花、獻果,功能越來越多。

我認為,順應時代的變遷和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祭祀觀念和做法的確會有所改變,但是無論祭祀形式如何改變,正確的祭祀意義和觀念的延續才是關鍵的問題所在。

的確,以現在生活型態來說,人死後如果能拜兩代就不錯了。兩代以後可能就沒有人再去掃墓或祭拜骨灰。現在每年清明掃墓,去掃墓的大多是中、老年一代的子孫,年輕一代多不太願意掃墓,總覺得好累、好麻煩。

但是,不管社會型態如何改變,不管大家保存不保存骨灰,或是掃不掃墓,大家還是應該要從各種祭祀活動中,體悟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之意,表達中國人傳統的慎終追遠的意涵和精神,這樣才不會把我們傳統重視傳承的美意及文化精神給抹滅掉。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文化禮俗
上一則: 無私的愛
迴響(1) :
1樓. kevinyu
2015/03/25 16:39

我父親的骨灰罐是在靈骨塔,牌位是請回家裡,每到清明掃墓時禮儀公司的師父建議的方式是:

先在家中祭拜父親牌位後,如果要前往靈骨塔祭拜,只需要祭拜地藏菩薩與土地公即可,因為在家中已經先祭拜過父親了,到靈骨塔只需要跟神明祭拜,答謝菩薩保佑,到父親塔位前雙手合十緬懷即可!

(yuhihihi@gmail.com)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