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日向晚時,老爺突然對我說:「妳看,月亮----」!
是的,好圓好明好大的月兒啊。
這是農曆的七月十四呢!
此時我的心中,有著幾許感觸,情不自禁之餘想起一首詩;
宋代‧林一龍〈十四夜觀月張氏樓〉:
『只隔中秋一夕間,
蟾光應未少清寒。
時人不會盈虛意,
不到團圓不肯看。』
一般人的心中對「十五圓月」總有著遐思與思念,甚至有的人是看到圓月也是毫無感受,更別說是感受到人生與生命,更甚而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了啊!
我們總或去堅持十五圓月最是美好,殊不知那十四與十六,其實也是圓月;
亦即說,月兒的本質一直是圓的,月圓月缺,祇是我們所看角度與變化的結果,但事實上,人們只看到表相,不是認識本質,體會本體,只認十五才月圓,是種認知差異與固執的我見。
人生中萬事萬物啊,哪個不是「花在舊時紅處紅」呢?
我又想起那嫦娥,接著告訴老爺,這世界上唯一沒有的是「後悔藥」,如果有的話,那嫦娥不會「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另一方面說,明‧邊貢說的對『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不就是人嗎?
而好玩的是,我看十四圓月的同時,是不是月兒也在看我呢?
所以,『多少人來看明月,誰知倒被明月看。』,這不也是人生嗎?
而事實上,清‧易順鼎〈十一日夜坐〉說的極是:
『人間不過隔關山,
天上樓台遠莫攀。
今夜舉頭惟見月,
才知最遠是人間。』
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其實已經遠過天上星月。
再而不自覺的想到,唐‧李冶〈八至〉說:
『至近至遠東西,
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這時的心緒,我對老爺說:「人生啊,東山飄雨西山晴啊!」
不過,我又想到自己還真是:「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唉呀呀,這次第,怎一個「思」字了得啊!
然而,反過來說,「多少人間事,天涯醉又醒。」,而可以「人生看得幾分明」呢?
我啊,我這小女子,當學學蘇東坡〈上曾丞相書〉一般樣思考:
『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於中。』吧!
而月啊月,莫笑小女子癡情多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