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廣論消文232
2024/08/24 19:53
瀏覽54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廣論消文232  第232頁10行-233頁11行 

午五、遮止增減

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惟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 不應道理。

昔日大德都說:“按龍猛菩薩、寂天菩薩的傳承,七支都要修習;慈氏菩薩、無著菩薩的傳承,則只修禮拜、供養二支。如果修習懺悔則必須追悔,因追悔而令心有不歡喜之感,然而菩提心必須具足踴躍歡喜才能生起。”

這是說,如果七支全修,則其中的修懺悔支將與發菩提心,須具歡喜心這一點相違。上述這種說法並不合理。

七支行願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42頁第4行

1、禮敬支

2、供養支

3、悔罪支

4、隨喜支

5、勸請轉法輪支

6、請住世支

7、迴向支

以下說明不合理的依據:

大覺沃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

阿底峽尊者在發心儀軌以及律儀儀軌中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含攝了其餘省略的部分。《尊長事次第》中云,在發心之前則明顯說了七支。

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另外,對方的根據如果能成立,即修習懺悔支等會成為發心的障礙,則龍猛菩薩和寂天菩薩的傳承宗派要求七支全修,也應當承許其不能生起菩提心;然而,這顯然不合理,因為在此傳承中已有無數人生起了菩提心。

廣論消文232-1  第232頁10行-233頁11行

日常法師第二輪開示

【先覺多云:「龍猛寂天所傳來者俱修七支,慈氏無著所傳來者唯修禮拜供養二支。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菩提心者具足踴躍歡喜方生。」不應道理。大覺窩師於《發心及律儀儀軌》說「禮敬供養等」,以等字攝略。《尊長事次第》中,於發心前明說七支;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

有關發心儀軌,有人說:

1.「龍樹、寂天菩薩所傳來的儀軌中,(漢地稱)十大願王(這裡稱為藏系七支供養)全部修;

2.而相宗的彌勒菩薩、無著菩薩所傳來的則單修禮拜、供養兩支,因為懺罪時心裡會覺得懊悔、不喜,而在發菩提心時必須具足踴躍、歡喜,所以不能修懺悔等支。」

宗大師認為這個說法有問題,大師的引證(這引證都是有完整傳承的)是,阿底峽尊者自己在《發心及律儀儀軌》當中,是用「等」字來說明包含;而且在《尊長事次第》(就是侍候善知識、供養善知識的道理)中,也明說要七支。而且假定真的像這些人所說的,懺悔會使你的心情不好,那龍樹菩薩就不會用了;既然他會用,就代表是不會這樣的!我們要曉得:懺悔令心不喜,是不喜你的惡行,先把壞的拿掉以後才把好的放下去,是更增長好的功能啊!

這裡告訴我們首先就是唸七支供養,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就是修七支供養,也就是十大願王。而這在每一個次第都用得上,一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境界所修的還是這個。不同的是,我們初學時只是文字上的認識,嘴巴上唸一唸,多多少少口業跟善淨相應,實際上要內心跟它相應了,才是正確地生起來的時候,所以前面告訴我們要「至心發生淨信」。

巳二、勸請皈依分三:

祈求請白 殊勝皈依 皈依儀軌

午一、祈求請白

第二者。次說於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初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闍黎耶,今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供養完成後,對自己的老師當作佛想。以此勝解信禮敬、供養上師,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為令發起菩提心而祈請說:“如同往昔如來與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緣無上正等菩提而發起菩提心,我某甲也祈請阿闍黎,現在於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乃至三說。

上述祈請句應重複說三遍。

午二、殊勝皈依

殊勝皈依”,指超勝下士和中士皈依的大乘皈依,具有殊勝的皈依境和皈依意樂。

次應為授殊勝皈依,謂佛為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諦,僧為不退聖位菩薩,以為其境。

其次,阿闍黎應為祈請者傳授殊勝皈依。在皈依境中,佛為世尊,法是大乘的滅諦與道諦,僧為不退轉的聖者位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

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為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為師,正歸於法,歸僧為伴。具此總意樂。

皈依意樂:從現在起乃至未現證大菩提藏之間,為了救度一切有情之故,皈依佛為導師-佛寶,正皈依聖法-法寶,皈依僧為助伴-僧寶。應具備這一總的皈依意樂。

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

特別應如《道炬論》所說“以不退轉心”,即應當發起猛利欲樂,令此皈依意樂任何時候都不退轉。(這並非僅於文字上(或口頭上)虛說,而必須實修不退轉的皈依心。)

午三、皈依儀軌

威儀如前而受皈依:“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靜離欲諸法眾法中尊。阿闍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諸眾中尊。”如是三說。

按上述威儀而正受皈依,向阿闍黎啟白:“阿闍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尊—福惠兩足。阿闍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寂靜離欲諸清淨妙法。阿闍黎垂念我,我某甲從現在開始直至證得大菩提藏之間,皈依不退轉菩薩。”須重複說三遍。

皈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沃所造儀軌。

此處,皈依三寶每一寶之前所說的存念以及皈依法的文句,不同於其他儀軌,這些都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儀軌而宣說的。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廣論消文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