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廣論消文191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2024/07/31 18:16
瀏覽46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廣論消文191 日常老和尚第二輪開示

191頁5行-192頁5行

﹝此中分二: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修何等道而為滅除。今初﹞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平常不論是修道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具足兩個條件﹕第一能修之身,你憑藉什麼去做。第二所修的是什麼樣的道,這兩個都要簡別得非常清楚。以修道而言,第一必須要憑藉的就是暇滿身,有關暇滿體性、如何修法,前面已經說過了。下面引幾位祖師親自修行的經驗作為策勵,使得我們能夠了解理論以後,再透過祖師的教誡更加強,依此如理地去修。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大瑜伽師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主要的三個弟子之一,他說: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如果還是迷迷糊糊、不能如理分辨,那就像是畜生一樣;如果了解了又不在因地上面努力則是更糟糕!假定只是為了貪圖眼前一些小利而忙的話,那畜生也可以辦得到,現在得到了人身還忙這個,絕對不可以!我們一定要從這種錯誤當中跳出來。但願我們能夠學這位祖師一樣,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乃至於一切行為,到底是造畜生的因、人天的因,還是真正出世成佛的因。

博朵瓦是另外一位祖師,就是種敦巴尊者最主要的三位弟子之一,他也是一位真正如實修行很有成就的人。無始以來我們在生死當中流轉,從來沒有能夠依循前面所說的還滅的這條道路走,現在如果不能如理修道的話,它不會自己就這樣跳脫出來。所以一定要修正確無錯誤的道,才能夠斷除輪迴,要修道必須要靠暇滿的人身,這是祖師的策勵。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我們得到人身以後,會有各式各樣的身份,而要修習正法是以出家身最好。在家對於學法、修法的留難和過失,下面會簡單地介紹,我們應該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去體驗,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假定能夠多去思惟在家的過患,和出家的勝利,能令已經出家的人,對出家的好樂和修行的意志更正確、堅固;對於沒有出家的人,也透過這樣地思惟,能夠種下、乃至於增長妙善的習氣。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為了這個原因,在此宗大師簡略地提示,我們根據這個原則在生活當中去應用。一般來說,在家人有多種分法,這裡先用貧富來區分。窮人總覺得有錢人好,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有錢了以後,會為了守護而非常辛苦。最近有人被綁票,乃至於被撕票,這是典型的有錢人之苦。有錢人一天到晚擔心害怕,錢存放銀行裡怕銀行倒,放在別的地方又怕被人搶,乃至於身體怕被人家傷害等等,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有錢人比窮人還要糟糕!而貧窮的人為了生活的溫飽,或者希望改善生活的品質,一天到晚忙碌不已。還有一個是根本問題,不管是貧是富,總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安樂的,可是我們卻以為是安樂的。這是我們的愚癡,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前面曾經講過,由於因地上造邪見增上的業,所以在感果時,明明是不安樂的,我們卻以為是安樂,現在正是邪見增上的時代,大家卻覺得人類進步了。雖然在物質上的確有比以前改善的地方,可是以整體來看,實在是退步了。眼前世間人真正最可憐的莫過於此,這叫第九無暇,儘管得到了人身,也了解了佛法,但為了生活,其實也就是吃、睡、穿這些最簡單的事情,整個身、心全部被綁在裡頭,這就是邪見增上的惡業果。如果我們現在出了家,還要去忙衣食,乃至羨慕他們,這是最可悲的!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本生論》先總的告訴我們:家真是像監牢一樣,如果我們被關在牢獄裡邊,會一心一意地想逃出來;可是像牢獄一樣的家,不僅沒有人想逃出來,還想盡辦法把自己綁在裡頭,我們真是可憐!所以要恆常思惟:這個家是痛苦的溫床,切不可把它看成是快樂的。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在家的過患:窮了就要去追求,本來沒有身外之物是最好的,免得累贅,偏偏又要去追求;追求到了又要守護。實際上出家人的資具愈多是愈麻煩,假定得到很多而不知厭足,還要去追求,那根本不是出家該做的事情。如果出家忙這的話,一點意義也沒有,只是形式上面出了家,內心上並沒有。

我們可以自己反省一下,平常內心當中,到底在忙些什麼?有些人對物欲的追求容或放掉了,可是總有自己的執著或習性,只要是跟道不相應的喜好,都是我們應該棄捨的。就算不做什麼事情,大家嘻嘻哈哈地說些無關緊要的話,跟法沒有一點點相關,這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總的來說,在家的特點跟修行的路是相反的,所以在家是很難修正法的。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本生論》提到在家的許多特點,第一個是「不能不妄語」,以前已經如此了,現在更是糟糕。廣義的來說,一般在家人講的話,都是毫無意義的;狹義的來說,常常為了隱瞞事實而故意歪曲,這些都是妄語。總之,凡是跟法不相應的,都是毫無意義的、虛妄的,都應該斷除。

所以語的四種過失,分開說是妄語、惡口、離間語、綺語,總稱為妄語。綺語,就是指談說沒有意義的事情,這個都算是妄語。仔細看看,在家人沒有一個離得開這個特點,以上是語惡。「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這個是身惡,而身口的主導是意惡,所以身、口、意三業皆惡。   

現在有很多同學也學佛法,也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可是一個禮拜只上一次課,最多三個鐘頭,這樣家裡面就會嘀咕了。事實上一個禮拜有七天,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就算花三個鐘頭,以一個禮拜來算,只佔五十六分之一,換句話說,拿百分之一多一點點的時間用在學法上面,結果家裡面就會嘀咕,因為他覺得你顧不到那個家了。所以,你如法去做的話,家就顧不到了;如果要顧家,佛法也學不成了,這是家的特徵。而法的特徵是極寂靜,家事是猛暴成,完全是由非常粗猛的、暴戾的業和煩惱所組成的。所以凡是家業都是跟法違背的,真正自愛的人,誰都不願意安住在家業中。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憍、慢、癡,這都是根本煩惱。實際上憍慢是世間的特徵,你仔細去觀察,普遍都是這樣。粗淺地看,大家都在忙;深一層去看,大家都說是為了謀生,其實現在這個時代要獲得溫飽,根本不必花很多力氣,可是大家總是不滿足,內心無非是為了憍慢所使,因為可以在別人面前站得很挺,實在毫無意思!實際上家是一個蛇窟,而且是毒蛇窟,會傷害我們的,它會破壞我們真正的寂靜、喜樂,了解了真相,誰能夠安住在這裡?這個道理,我們要好好地思惟。   

也許有人會想,在漢地好像出了家,就不管家裡了,那現在佛法是藏地保留得最好,為什麼藏地的出家人這麼顧念家呢?藏地並不是一向都是如此的,在宗喀巴大師的時代,他出了家就沒有回去過,從此家裡面就了無消息,過了若干年以後,他媽媽思念他,寫了一封信來要他回家,他想了一想,回去毫無意思,也就沒回去。   

現在一般看起來,藏系的出家人好像和家裡面都有很密切的關係,這是什麼原因呢?要了解,每一件事情的形成,都有它的緣起背景。西藏的地勢非常高,氣候酷寒,所以,藏地物資貧乏的程度,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而正因為這樣貧乏,所以大家吃飽就算了,不必為衣食忙太多,剩下的全部時間都投注在心靈上面,這是為什麼藏地在佛法上能夠保留得最完整的原因。

在藏人的概念中,他們總覺得要把最好的子弟送到寺院,天下父母心,總希望子女能好好地學,但是到了廟裡,生活非常清苦,他還得自己打點衣食,所以,凡是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都會去供養。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了解佛法後,知道這是最好的種福田的機會;另外就親子的關係來說,他當然希望幫忙他的孩子,能夠一帆風順地修學。有這兩重原因,就形成了藏地這種風氣的特點。   

一般在家居士以信心來供養寺院,原則上我們不能拒絕,也不應該拒絕。我們應該好好地如法行持,以這樣的功德,令他們也能夠受用。他們雖然沒辦法修行,可是因為供養三寶可以增長福德,由於這個因緣,使得將來有機會接近佛法,乃至於也能夠深入佛法,僧俗間是這樣的互相利益。我們不妨舉個例子說明,世間的大公司要聘請人才,就要給他薪資,原因是希望他能做很多事情,使公司賺錢。同樣的道理,在家居士現在把努力的成果供養出家眾,原因是希望僧眾好好修行,令自己能得到功德,道理就是這樣。所以當一位施主全心全意、認真地供養,僧伽對他應該有所還報,法爾如是。就以南傳為例,任何人供養了以後,僧伽會先問他:你來供養有什麼希求?之後僧伽會代他回向、祈願,告訴他怎麼辦,所以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互利關係。

所以,供養本身的立論是很正確的,這個是它的根本原因;再加上藏地貧困,如果去過藏地的人,都知道他們生活的狀況,不像我們這樣,一出家了以後,什麼都不要管,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需求都由常住供應,他們有可能是什麼都沒有的。所以我們不了解實際的狀況,只是從表相上去看,往往會產生很大的錯誤。   

以上是總的說明要修行最好是出家身,至於出家的內涵,內心用功的方法在後面談。現在先從表相上面粗淺的地方一步步來說。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廣論消文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