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88 188頁2行-12行
益西彭厝堪布 開示
癸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分二:① 邪見之相 ② 遣除邪見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分別者」。就是排除對於修「出離心」,一些錯誤的邪分別。
子一、邪見之相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人提出“菩薩不應當修厭離心”,如果對生死修習厭患讓心生起出離,則與聲聞人墮在寂滅邊一樣,對生死就不會歡喜安住,因此“修習厭患”對小乘可以說是善妙,能令他們出離生死,趣入解脫道,但菩薩不應當修習,因為菩薩須安住在生死當中,利益有情。
他們引教證說明。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說:“菩薩為了想成熟攝受有情,見到在生死中利他具有大利益,而沒有見到處於寂滅涅槃中有如是利益。”由於在生死中利他具有無量功德,因此菩薩不能捨離生死。“成熟有情”,實際就是要顯發有情相續中的善根。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又說:“假如菩薩對生死的行境生起怖畏,就已墮在非菩薩的行境中。”
《大乘莊嚴經論》中以遊花園來表達菩薩趣入三有的安樂境界。菩薩不應當將生死視為苦海而不願意安住,應當將入輪迴當成入花園一般,在輪迴中能享受遠勝一般人天、小乘的大安樂,菩薩是以此作為安樂資具的。菩薩在三有中,如幻化師遊戲般,自在地遊戲利益眾生,以此獲得極為殊勝的安樂。風和日麗的時候,人們喜歡去花園遊玩,安住在悅意的環境中,可以盡情歌舞、享受美味,又能遊戲、洗浴。洗浴能令身體潔淨莊嚴,菩薩在三有中利他,能淨化自相續,能以布施、持戒、般若等功德日益增長莊嚴自己。在花園中可以享受到很多美味,滋補身體,同樣,菩薩通過饒益有情,內心能獲得大歡喜,捨棄利他就等於捨棄了攝取極大安樂的機會。
因此,菩薩對生死行境應該如入花園般歡喜,本來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怎麼還要對它生起怖畏呢?這不是墮入非菩薩行境嗎?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遍攝受無量生死。”
《入不可思議秘密經》中又說:“薄伽梵,聲聞人根性小,他們是怖畏生死的行境,菩薩則不應如此,反而應當周遍攝受無量生死。”比如,小孩害怕獨自在空房中睡覺,但大人不應該害怕。
《大乘莊嚴經論》以七種大表示:所緣大,修行大,智慧大,精進大,善巧大,得果大,事業大,具有種種大相,故稱為大乘菩薩,能將無量眾生運載到生死彼岸。作為大乘菩薩,不但不應當厭離生死,反而應當在無量的世間界中,盡未來際周遍攝受無量的有情,這才符合大乘菩薩的身份。因此,菩薩厭患生死極不應理。
子二、遣除邪見分八:① 倒執不怖畏輪迴的經義是大錯謬 ② 遣除倒執三有見為勝利義之理 ③ 應怖畏以業惑轉生,但應歡喜以悲願力受生 ④ 未如理辨別而宣說犯菩薩戒 ⑤ 諸智者承許的遠離有寂二邊的行為 ⑥ 相違《菩薩地》所說 ⑦ 以出離心為基礎,發起大悲之理 ⑧ 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為基礎
丑一、倒執不怖畏輪迴的經義是大錯謬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這是顛倒理解經文的意義,而成為大錯謬。
一般人沒有如理辨別的能力,很容易顛倒執著經義,出現很多似是而非的問題。如果不破除這些顛倒理解,菩提道就無法如理如量地依次第行持,因此以理抉擇相當重要。
以下首先排除錯謬的理解,然後再顯示經文的正確含義。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死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經中所說“菩薩不應厭患生死”,並不是要說明由於惑業力漂流生死,所受無量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不應該厭離,而是顯示作為菩薩為了利益眾生,乃至眾生生死的最後邊際,披上精進鎧甲修學菩薩行,此時一定要提起心力,發起猛利的大願:即使所有眾生一切種類的大痛苦,每一剎那都降臨在自己身心上,自己都應當荷負,終究不因為這種大苦而厭離怖畏,對廣大利益眾生的菩薩行應精勤發起勇悍之心,在生死中不應當厭離。
因此,對以業惑產生的苦,必須要厭離,因為這是行苦的自性,怎麼能不厭離?而為了利益眾生主動承受眾生的苦難,就不應該厭離。一種是由業惑顯現在自己身心上的苦受,另一種是以大悲心觀照眾生之後,為了利眾主動代眾生受苦,二者的性質截然不同,對菩薩來說,前者是迷亂,不厭離就會長夜流轉生死,後者與大悲相應,能迅速積聚成佛資糧,理應攝取。《大乘莊嚴經論》中有類似說法:當菩薩見到能令一位有情生起一剎那布施等善念時,為了實現此事,即使在百萬劫中精勤都心甘情願,沒有絲毫疲厭。
以下引《四百論廣釋》的教證說明菩薩不應厭離生死眾苦的內涵: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 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
合集眾生一切生老病死的眾苦,全部降臨在自己身上,從現在起乃至生死海枯竭為止,在這無盡的時間長河中的每一剎那,此等痛苦以種種方式損害自己的身心,但菩薩並不因為痛苦種類之多、程度之深、時間之長而生起任何恐怖之心。即使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時頓然降臨在自己身上,也是歡喜接受,乃至輪迴未空之間,精進地利他。菩薩應當具有如此勇猛的大道心,沒有這個內涵又怎能堪稱法行菩薩呢?
另外,菩薩如是而行,有沒有利益自己呢?以這樣偉大的心行必定能產生真實的自他二利,遠遠超過人天、聲緣的利益,菩提心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積資懺罪、出生安樂的功能,也是源於菩提心的偉大勇猛。
以下宣說利益:
“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
如是為利他不怖畏三有而承擔眾生的苦難,功德究竟有多大?生起一剎那這種心念,就已經修集了無量無邊的珍寶資糧,菩薩能這樣發心,每一剎那都能由衷生起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一切種智的無量無邊的珍寶資糧。
“無量無邊”表示資糧以數量無法衡量;“珍寶”表示資糧極為難得可貴。我們若能有一念心真正體會到菩薩心行的偉大,再以隨喜心發願、嚮往,這也是真正的珍寶資糧。
“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在知道菩薩勇悍利他具有快速圓滿資糧的利益之後,應當數數在三有中百般受生而行利他事業。為了證明此點,論中引了種種經典。
可見利他具有無量的功德,正是看到了這種大利,發大心的人不甘於走自了小路,他要荷負起引導無量眾生獲得暫時究竟利樂的責任,所以不應怖畏在生死中救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