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廣論消文174
2024/07/20 09:51
瀏覽1,61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廣論消文174   174頁7行-175頁10行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6] 他自在轉:一直被動地被我執牽著走。

那麼,凡夫集些什麼業?如果隨著染汙無明薩迦耶見而轉,身口意所造作的是如殺生等的不善業,那麼積集的就是能感惡趣的「非福業」;如果是行布施、持戒(六度)等欲界的善法,那是積集能感得欲界善趣的「福業」;如果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等,則是積集能感得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凡夫平常所造集的引生死之業不外乎這三種。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問:照上面所述,如果能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指生死輪迴)中的一切美滿盛事,見為過患,而生起一心一意希求解脫的心,以此求解脫心而造集種種善業;又或者是經由如理觀察無我義的智慧所相應的,而造集的種種善淨之業;請問這二種善業是不是也屬於能引生死之因的集諦所攝呢?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日常法師--總之,在資糧道、加行道的行者,在沒見道之前一定會造集輪迴生死的業,但是因為他內心當中所造作的是與無我慧相應的善淨之業,而這是對治生死輪迴當中後有愛的,也就是說,跟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恰恰相反的業(走向出世間道),所以這些業並不是真正的流轉生死集諦所攝。不過因為還是在輪迴當中,所以仍舊算是集諦所攝。

如是亦如《攝抉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也同樣問說,當了解了世間的真相,對它生起厭患,不會像以前一樣愛著,這跟以前引發後有的造業是完全相背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出世道的,既然是出世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回答:雖然那些善法的自性是出於厭患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迴;但是身語意三門之妙行善業還是屬於有漏業,還是會引生後有,可以說是隨順集諦,因此仍舊歸集諦所攝。」

雖然朝向出世間道走,但是還在生死當中。以前的所造是惡業,離解脫越來越遠,現在則是往相反的方向走。所謂的後有就是說造了會感得下一生繼續生死輪迴的業,既然輪迴生死的業都是集諦,因此歸類的時候,仍舊放在集諦當中。

就像說有善人、惡人,善人當然不是惡人,但是就以人這個角度來看,他還是人啊!(就算達到世第一法,但仍然還是凡夫)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當我們如理思惟生死過患之後,應對生死當中一切美好盛事生起厭離心,然後以此厭離心引發我們努力修習,漸漸地邁向出世間道的種種善淨法。這些善淨之法,雖然是隨順集諦,也確實仍在輪迴生死當中,但也是能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因。所以勵力引發出離心和證得無我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此可知,1.如果我們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修習了悟生死的過患,2.對輪迴中的五欲盛事的貪愛,取得對治;3.又沒有以真實觀察的智慧來如理觀察無我的真實義;4.而且又遠離修習「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5.那麼其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數能依賴殊勝福田的力量之外,全部都為尋常集諦所攝,都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

依少數褔田力也能跳出生死輪迴的,這是極少數,這種方法一般來說,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1.信2.願3.行),不過實際上到了淨土以後還是要依著道次第走上去。

(可恭聽如得法師關於淨土的開示,短短8分多鐘,法師將祖師的精華都完整精確的表達了,令人讚嘆!)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廣論消文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