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峰是世界上最險峻危險的地方,因為8,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空氣稀薄,高海拔加上變化莫測的天氣,讓它有「死亡之區」的稱號。因此,自人類開始攀登聖母峰以來,有不少登山者為了征服它而命喪於此。
聖母峰是這樣危險可怕,但,為何有這麼多狂熱的登山家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前仆後繼也要完成攻頂的夢想呢?
(圖:2015年‧尼泊爾‧高山飛行‧遠眺聖母峰)
哈!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也是個聖母峰狂熱者,可惜我沒有能力攀登聖母峰,也沒有體力前往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我只能透過閱讀相關書籍(註1)滿足我對聖母峰的想像。2015年初,更在好姊妹M的陪伴下,一起前往尼泊爾體驗高山飛行,搭乘小飛機遠眺聖母峰,實現我想要近距離接觸聖母峰的心願。
2015年9月初得知聖母峰登山者的故事搬上大螢幕,電影《聖母峰Everest》即將於9月18日上映。啊~,是聖母峰電影耶!讓我對聖母峰的認識由平面的紙本閱讀,轉化成劇院的立體影像欣賞,多麼讓人期待啊!電影一上映,立刻揪了同學飛奔到電影院觀看。
(圖:2015年‧《聖母峰Everest》電影欣賞)
《聖母峰Everest》描述1996年真實發生的聖母峰山難事件(註2),這起事件是人類攀登聖母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山難事件,許多經驗老道的登山好手死於這場災難之中。台灣聖母峰遠征隊隊長高銘和在此事故中僥倖死裡逃生,歷劫歸來後寫下《九死一生》這本書,同時也付出慘重代價(因嚴重凍傷導致肌肉壞死,最後切除全部的手指、腳趾、鼻子和部分腳掌 ),而同行的陳玉男則不幸命喪聖母峰。
這起事件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我已經從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寫的《巔峰/Into Thin Air》及高銘和所寫的《九死一生》書上讀過這段驚險的歷程,他們兩位在1996年5月10日陸續攻頂成功,也在這場災難中幸運生存。
這部電影拍得蠻好的,場面驚心動魄,總是讓我捏把冷汗。尤其電影院裡的冷氣開得極強,冷得我寒毛豎起,宛如置身於電影情節裡的極端氣候一般,感受到那頂峰的極度酷寒、空氣稀薄及舉步維艱。冷到打哆嗦、冷到骨子裡,我彷彿正與登山者一同體驗在冰天雪地中逐漸失溫的狀態,我很能理解那種生命一點點消失的痛苦與無助感。
電影裡最讓我熱血沸騰且潸然落淚的,當屬一群人費盡千辛萬險,一步步從基地營前進第一營地、第二營地…,到通過最後一道難關~希拉瑞台階,終於登上世界最高峰,享受征服聖母峰的狂喜。那一刻,我哭了,感動得哭了。這是付出無數代價才能換來的榮耀時刻。這一群人共享這份攻頂成功的喜悅,但下山路途遇到強烈暴風雪的侵襲,每個人的命運卻是各自不同,有人安全撤離、有人命喪聖母峰,有人雖然身受重傷但卻幸運死裡逃生,真讓人不勝唏噓。
老實說,我一直想知道站在世界最高峰往下俯瞰是怎樣的感覺?古人說:「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氣勢多麼雄壯。我沒有攀登高山的經驗,因此無法想像身處峰頂是怎樣的感覺?
透過《聖母峰Everest》電影畫面的鋪陳,從地球最高的地方向下俯瞰白雪皚皚、綿延壯闊的喜馬拉雅山脈群,那一幕雖然短短的,雖然不是真實的聖母峰峰頂場景,但畫面氣勢驚人,讓人有如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震撼感,稍能滿足我對聖母峰峰頂的想像。
「每一個人都在跟這座山競爭,生死由它決定。」
「面對難以想像的嚴峻挑戰,直到被吞噬,才能理解大自然的力量。」
聖母峰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但每年仍有大批登山客甘冒生命危險,也要實現他們心中對「登頂」的渴望。
為什麼這些人這樣狂熱、這樣執著呢?
答案就在《聖母峰Everest》電影裡。
註1:艾德蒙.希拉瑞,《險峰歲月: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探險家希拉瑞傳奇》(馬可孛羅 ,2000 )。
吳錦雄、周美里,《 8848的征服與敬畏》(智庫,1997 )。
強.克拉庫爾,《巔峰》(台灣商務,1998 )。
高銘和,《九死一生:高銘和聖母峰歷險記》(秀威資訊,2003 )。
註2:1996年聖母峰事故是指1996年5月10日至11日於聖母峰上發生的一系列攀登事故。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和史考特•費雪等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遭遇強烈雪暴,8人因此遇難死亡,因而使1996年成為2014年聖母峰雪崩事故以及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發生之前攀登聖母峰遇難人數最多的一年。
美國戶外雜誌記者強•克拉庫爾在此次攀登事故中逃過一劫,事後將親身經歷寫成十分暢銷的《巔峰》(台譯《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一書。台灣登山家高銘和則根據這次經驗寫下《九死一生》。(以上摘自維基百科)
我為『峰』狂-1:寫在飛越聖母峰之前
我為『峰』狂-2:《尼泊爾紀行》美哉,聖母峰~喜馬拉雅山高山飛行全紀錄
我為『峰』狂-3:看見《聖母峰Everest》
©2015.09.21 Ruru~因為山在那裡
- 7樓. 旅美記者曾小貓2017/02/16 00:59同樣是講聖母峰的故事,我推薦另一片Into Thin Air!我看過《Into Thin Air》(台譯《巔峰》)這本書,電影倒是沒看過,有空時找來看看,謝謝分享。
海豚灣 於 2017/02/16 21:28回覆
- 6樓. samia2015/10/31 16:21我們去過尼泊爾但無緣見到聖母峰
我們在2013年10月到尼泊爾旅遊,旅行社專程安排我們到很多登聖母峰前會住宿的旅館,那裡有許多登頂成功團隊留下的記念標誌,很可惜我們去的那天及隔天,聖母峰都被雲層遮住而無緣見到。
這次「聖母峰」影片在台北上映,我們特別選擇音效、銀幕較佳的國賓戲院觀賞,該片無論是風景、劇情及拍攝手法都很好,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還是不瞭解,明知爬聖母峰那麼危險又花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捨命攀爬呢?
人的各項需求之中,有一項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亦即,一個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與才能,藉此得到最大的肯定與滿足,也就是能找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也一直在想,聖母峰對這些人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狂熱者難以抗拒她的呼喚?其實電影中已經提供一個答案,也就是道格.韓森自述他為何要再度挑戰攀登聖母峰的原因?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普通的郵差,如果他能夠成功登上聖母峰,他可以向家鄉小朋友們證明:就算是一位普通的郵差,但只要有夢想,也有機會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想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就是這樣的信念與目標,可以支撐他第二次挑戰攻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也要完成它。還有難波康子,在尚未攀登聖母峰之前,她已經完成六大洲最高峰攻頂,登上聖母峰對她而言,是締造「七大洲最高峰登頂」紀錄。我認為這是她一生追求的人生意義與價值,也是一種自我實現。正因為這樣的目標與志向,讓人可以傾注一生的熱情執著投入,我覺得這些人真是了不起。(若是我,我想要登上聖母峰並沒有想要實現什麼特別的意義,我只是想感受一下站在地球最高之處的「感覺」而已,哈!好膚淺。所以我沒有辦法像他們那樣有堅強的意志力與執行力,非攻頂不可)造訪尼泊爾,可以自費體驗搭乘小飛機看聖母峰喔!這是一項很特別的行程,若有機會,您們也可以體驗看看。我覺得這對我而言是一項很有意義的體驗,讓我累積了一項難得生命經驗~有機會親身接近遙不可及的聖母峰,哈!人生沒有遺憾了。海豚灣 於 2015/11/04 12:31回覆 - 5樓. 楓之谷2015/10/08 14:07危險性 ( 續 )...
又啥超過 2000字....只好剪成兩半...
電影嘛, 看看就好, 如果以危險性或是 " 難爬 " 當條件, 有許多座 三四千公尺 的山, 排名還在 聖母峰 之前.
http://hyperrate.com/thread.php?tid=22159
不過, 不管如何, 聖母峰 依舊是偉大與令人敬畏 --- 其實, 任何一座超過 2500m 高度的山, 就開始有 " 高山反應 " 的風險 ( 爬 聖母峰 可能要適應幾星期的高度, 台灣的高山卻有許多直接一日往返或是沒適應就連續爬上一星期, 台灣山林發生的高山症, 其實機率也很高 ).
雙十節連續假期愉快
哈!很少有機會可以遇到一位能跟我討論聖母峰的格友(我生活週遭的朋友總是對我的〝聖母峰狂熱症〞嗤之以鼻),謝謝您的留言回應唷!
海豚灣 於 2015/10/12 19:15回覆 - 4樓. 楓之谷2015/10/08 14:05危險性...
其實, 聖母峰 只是 " 高度最高 ", 並非 " 世界最危險 "....就像是 玉山主峰/雪山主峰 是台灣第一第二高, 這兩座也不是台灣最難或是最危險.
全世界 14 座 八千米以上高山, 從 1950年代首登一直到近年來的數十年間, 歷年來的平均死亡率排名 ( 1990年以前, 因為裝備因素, 每座山的死亡率都蠻高, 底下排第三的那座甚至於高達 77%, 早年有超過 3/4 的死亡率 ) ----
1. Annapurma l , 8091m, 32%, 2. K2 , 8611m, 26.5%, 3. Nanga Parbat , 8126m, 20.3%,
4. Dhaulagiri l , 8167m, 15.4%, 5. Kangchenjunga , 8586m, 14.1%, 6. Manaslu , 8163m, 9.8%,
7. Gasherbrum l , 8080m, 8.7%, 8. Makalu , 8485m , 8.6%, 9. Shishapangma , 8027m, 8.3%,
10. Broad Peak , 8051m , 5.2%, 11. Everest , 8848m , 3.9%, 12. Lhotse , 8516m, 2.8%, 13. Gasherbrum ll , 8035m , 2.3%,
14. Cho Oyu , 8201m, 1.4%
聖母峰 其實還不算非常危險 ( 近幾年來說不定只有 2% 或是更低, 因為早年的數字高, 所以平均下來還有 3.9% ), 只是像 玉山 一樣, 因為 " 高度 " 而知名, 以及吸引無數登山客 ---- 全世界的人, 98% 都是為了 " 表面數字 " ( 高度 ) 而爬的, 目的是為了炫耀居多 ( 就像是一堆搶著爬玉山的人一樣.
- 3樓. 曉澄2015/09/22 07:36
光是坐火車到瑞士少女峰,開車到落磯山,都覺得興奮!
更何況這兒,就算搭小飛機賞頂,都令人羨慕!
極具挑戰的夢(搭小飛機的)!
搭小飛機遠眺聖母峰,這大概是我活到現在,感到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吧!哈!
達成親近聖母峰的心願後,我現在的焦點轉向阿爾卑斯山脈中的馬特洪峰,特別是那陡峭的四面錐體造型,真是迷人啊!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克服長途飛行的暈機暈車症狀,能站在馬特洪峰的山腳下,仰望高聳巍峨的它。
海豚灣 於 2015/09/22 19:58回覆 - 2樓. 雲霞2015/09/21 22:10
雖然沒看過相關的登山書籍與電影,光看您這篇很有臨場感的報導,就深受震撼。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何其渺小!
為什麼登山者總是難以抗拒聖母峰的呼喚?
1953年英國聖母峰遠征隊隊長、英國陸軍上校約翰・杭特爵士(Bri
g. Sir JohnHunt)曾經這樣說: 「我們追求的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人類戰勝自然、
突破自我極限的集體榮耀。」 真的,站上地球最高峰,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海豚灣 於 2015/09/22 19:47回覆 - 1樓. kay2015/09/21 21:20一定很好看
感覺好像很好看,場景應該做的很逼真!RURU對聖母峰的熱情,也讓人感動!哈!我覺得蠻好看的。像我這種很少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願意花錢買票去看,可見這部電影真的很吸引我,看完也沒讓我失望,哈哈!
近10年,只有兩部電影吸引我進入電影院觀看,一是《看見台灣》,另一部就是《聖母峰》,哈!我發現我很喜歡從空中鳥瞰這世界,我上輩子應該是隻鳥。
海豚灣 於 2015/09/22 19:4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