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為什麼老闆找不到他要的「人才」?
2012/09/11 07:45
瀏覽5,910
迴響16
推薦31
引用0
最近「人才」這個兩個字屢屢被拿出來討論,受到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人才? 各家說法莫衷一是。有人說,台灣到處是人才,只是主政者自己不是人才也不識人才(見南方朔文);也有人說:社會上所缺乏的專業人員,就是人才。(註)

《百度百科》對人才的解釋是這樣的:人才(Talent),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職位能力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這個說法,是筆者認為對「人才」這兩字最為貼切的解釋。

確切一點的說,各級學校畢業的學生,充其量只是算是投入就業市場的「人力」資源。畢業前如果沒能從學校取得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畢業後也沒能從任職公司學習到職場所需的知識與專門技能,就算不得是個「人才」。

如果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像組裝代工業,各個企業主所要找的「直接人員」,大概只是人力而已。只要吃苦耐勞,薪資要求不高,簡單的加以訓練,就足以應付勞力密集產業的人力需求。

勞力密集產業裡的「間接人員」,就需要一些比直接人員要多一些專業知識,應該就可以稱得上是「人才」了。而在技術密集的產業裡,企業主所要找的,更是人才中的人才,也就是上述所說,是人力資源中能力、素質、創意都比較高的員工。

筆者過去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都有徵聘人才的經驗。因為國情不同、人才市場的規模不同,而採取過不同的徵聘手法。

美國找人才,如果是大學畢業生,能夠取得具有專業名望的教授的推薦信,顯得十分重要。如果求職者是業界的老鳥,他就必須得提供前主管、前同事的名字與聯繫方式作為參考(reference)。人事主管便會向這些人求證應徵者的人格素質、品行、合群度與專業能力等,作為面試的輔佐材料。

在中國大陸找人,一般外商、台商,通常都喜歡在畢業季節到來前,直接到各個重點大學招募應屆畢業生。理由是,畢業生像張白紙,可以塑造成適應公司文化的生力軍。產業界的老鳥,都已經有點油條,業已養成許多壞習慣。筆者就曾經從各重點大學招募了數十名畢業生,一起送去負責培訓的單位接受軍訓,作為新員工訓練課程之一。最重要的是,先訓練這些依賴慣了的獨子獨女們,讓他們具有離家獨立生活的勇氣,並培養他們的服從與團隊精神。記得當年面試時,許多大學畢業生都是由父母陪同,並由父母代表與公司招聘人員談條件,讓人搖頭不已。

公司招募這些應屆畢業生前,就已經擬定了一年的培訓計劃(簽約三年)。讓他們可以從完全的外行菜鳥在一年內蛻變為具有產品設計能力的員工。不能適應公司環境與文化的新員工,會在三個月內淘汰。

台灣本地公司,除了台積電、聯發科這類高科技公司較為願意提供菁英大學生的畢業實習與就業機會外,一般公司都不太喜歡找大學應屆畢業生;因為他們不願意花時間金錢培養了一兩年後,眼睜睜看着他們紛紛跳槽到別家公司服務,自己當了幫別公司培訓新員工的傻瓜。有個人事經理還告訴我他一個不愉快的經驗:有次他們大膽地聘用了大學畢業生,沒想到報到第一天中午,這人就藉口出去吃午飯,不告而別了。以後,他們再也不願意冒險嘗試了。

無論中國大陸或台灣,大學課程的設計,都無法提供足夠的專業訓練讓畢業生可以立刻投入職場,並做出貢獻,也就是所謂的「人才」。通才、通識教育,只能當成基礎,並不夠專業。 要成為人才,就得找到第一家公司願意用你、培養你,讓你從一個只懂課本理論的生手,成為可以實際動手做的熟手。

台灣的技術職業學校,照理說教育學生的職業技能要多於理論,應該可以直接進入職場成為人才才是,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筆者應某個私立高職的邀請,評鑑他們所開的數位邏輯及實習課,是否合乎一般公司的需要。經過一學期的觀察,發現一般半工半讀的學生,在建教合作工廠的工作內容,與學校的實習課完全搭不上邊。很多在打工之餘,對理論完全沒有興趣,有些甚至連英文的A到Z字母都念不完整。不知道他們畢業後,是否可以成為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我實在很為他們感到憂心。

現在台灣職校開始仿效德國的所謂雙軌制,讓他們可以完成學位與技術執照。立意雖然良好,但是他們畢業後,是否真的可以成為各企業需要的人才?教育機關不知道有沒有做更進一步的追蹤與改進?

筆者所顧問的某家上市公司,需要徵聘好幾位韌體工程師。已經過了半年了,始終找不到他們要的人才 --- 一個都沒有!台灣失業率屢屢創新高,而企業要招聘他們要的人才卻如同大海撈針,這兩者之間的嚴重失衡,到底說明了什麼?

台灣如果到處都是人才,那麼請告訴我,這些人才在哪裡?



(註)

原文網址: 人才,不能只是訓練有素的狗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08/100089.htm#ixzz25w7sxvDp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6) :
16樓. 麥芽糖
2012/09/17 04:20
聘雇類似徵婚

找人找事, 彷彿求偶, 是個雙方必須同意的事情!

求職與求偶, 一般人都有經驗.

求才則比較少數人有經驗.

不過, 其中道理, 大同小異.

老丐也僥倖, 三者都做過.

齊大非偶? 也許是條件訂得太高!

對於雇主與員工, 就像結婚: 總要適應, 也需要在職訓練, 重點是合作前進, 共創未來!




15樓. 腦殘沒藥醫
2012/09/16 22:39
嘿嘿

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奴隸銀行

大部分的技術類的人才

幾乎每家公司找人都是需要2年以上的經驗

剛好就是有點經驗而不會太老

擺明就是不想訓練人才而要即時戰力

薪資呢...嘿嘿..上班要打卡.下班要責任

找不到人就唉說年輕人草莓族

沒有找不到的人才 只有給不夠的薪水...

合乎勞工法規難道找不到人嗎

前幾天還有晚上10點把人趕走的幸福企業

真好笑....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還能幸福...

真是見鬼了

14樓. 老頑童上山
2012/09/16 21:17
同感

果然!

業界高人果然犀利又不失中肯.

13樓. sebastian
2012/09/14 14:50
台灣的 RD 圈很小

格主徵聘好幾位韌體工程師,找不到很正常了,台灣的 RD 圈很小,小到早上內科那家公司那些人吵架,竹科的下午都會來問八卦.....


所以紀錄不良的公司在都會入了RD 圈黑名單,
這份名單的大小就看個人在RD 圈混了多久了而定了現在 SW/FW 界現在是在比誰能出的去才是有行情,留下來的都是沒什麼名號

你說的沒錯,確實是實情。。。 洛杉基2012/09/14 15:21回覆
12樓. sebastian
2012/09/14 14:47
因為他們要的是奴才

有時人才不一定只要有錢就能留的下來,通常這些有獨到技術的人,對於研發環境也有一定要求,環境不一定要好,但是一定要能令他們忘情的投入,一些行政的小細節可能逼走他們的稻草,不巧台灣公司的老闆最喜的就是用行政的程序,來達成控制對(老闆)的忠誠度,這點不管是在內科,竹科都是如此........


11樓. 醉紅塵
2012/09/14 10:28
感慨!能像版主一樣看見問題關鍵的人實在太少...

人才...其實就是幾個關鍵...

首先,台灣所有企業中,真正有投資創新研發的企業是少得可憐,屬於創新研發領域的人才留在台灣根本是一無是處,於是,前往海外成了不得已的唯一選擇,就像何大一,當初若留在台灣,就不會有雞尾酒療法。

其次就是像版主所說,台灣企業幾乎不願意培養人才,因為多數台灣企業的心態是「我找員工來幫我賺錢的,不是我花錢的投資的標的!」,畢竟台灣即使有「研發」也是應用端的研發,很多大學生甚至高中生就可以做的工作,何必找碩士、博士!

看看台灣,連碩士、博士的薪資都低了,是因為一群失業的碩士、博士找不到工作,只好低薪屈就,轉而從事應用端研發工作,甚至是不務正業(非自己所學行業),那麼,國家投資在這些碩士、博士身上的教育資源呢?

最後就是企業老闆貪婪,就像澳洲台勞事件,看看在澳洲許多當地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老闆願意以高薪(相對於台灣)雇用外來打工者,而台灣的老闆們呢?台灣勞工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不僅不願意提高薪資雇用本地勞工,反而向外求取更低廉的外籍勞工,難道是澳洲的企業主比較笨,不知道自己提供的時薪是台灣的三倍嗎?真是諷刺啊!

當企業經營虧損時,老闆依然不忘為自己加薪,不談股票,年薪近千萬,就是不願意讓自己員工過得好一些,甚至狀況不對就關廠走人,台灣有太多這種貪婪、自私的企業,就以專利發明來說好了,職務上的發明,專利歸屬公司所有,公司可能透過此項專利賺進上億元,而真正發明的員工卻只能領取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的發明獎金。

看看台灣的企業是如何對待人才的,這樣的環境要如何留住人才?要如何培養人才?

說得太好了!其實就是供需問題,粥少僧多的情況之下,老闆自然不會出高薪,反之,老闆就得乖乖掏錢請他需要的人。 洛杉基2012/09/14 10:35回覆
10樓. 3297
2012/09/14 06:25
答案

找不到人才的答案

一是 真正好人才早外流了, 因為若是好人才,難道自己不懂得何處才是容身之處。

二是 沒有識才的伯樂培養,就算出生即天縱英才也無用武之地

9樓. 新雙城記
2012/09/13 16:32
人才是努力而產生的
我們的教改就是一堆沒有實際在社會工作過的學者所憑空照抄美國系統的三流制度,一大堆學校,但是程度卻是不進反退.這就像以前進銀行是要會打算盤,現在根本不需要,因為有了計算機.同樣的,我們的教改是生產出教改人士想要的人,而不是社會需求的人.加上迷信大學文憑的傳統,不願低就,這都是浪費年輕人的生命,這些教改真是真是罪大惡極.想當初我從頂尖國立大學畢業,月薪還不到兩萬,但是經過我十年的奮鬥,薪水早已經翻了十倍.如果當初我沒有彎下腰接受那個低薪工作,我現在還真不知是何模樣?一個好的人才,總會有人看到的.希望與大家共勉。
說得好! 洛杉基2012/09/13 21:59回覆
8樓. 河壩巡
2012/09/12 16:09
不是找不到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人才怎麼找,那就找不到

用人標準不能制式化,而是要靈活!蘇州有個厲害的技師,什麼進口的高科技設備,他都搞得定,每個月也不過2萬rmb。理由很簡單,他只有高職學歷!但是他不願意換工作,因為已經有感情了!

東莞常平有個香港設計師,他設計許多圖紙都爲速食店採用做成玩具,呵呵,這個香港人本是大陸人,連高中都沒畢業。

資策會有個資深講師,許多企業都找他講課,誰知道他以前也不過三專畢業(現在叫大學)!


一技在身,勝過那些“大學”的學位。 洛杉基2012/09/12 18:54回覆
7樓. 路人Juno
2012/09/12 01:14
甚麼時候要離職,就必須放棄還沒拿到的獎金,那就是公司訓練你的代價。

版主:

台灣有些公司也給股權,但是公司 N 年無法上市上櫃,這些股權都是口惠而已。

稅法改制後,大部份上市公司已經不再給股票了,改為給現金紅利。

========

現金紅利也可以分年發,不是嗎?   你加入本公司,給你紅利八萬元,分五次發給,第一年沒有,第二年給兩萬,到第五年給完。  你做滿第一年時也有積效獎金或紅利,可能是現金也可能是股票,第二年不能拿,第三年開始拿。  就這樣,你甚麼時候要離職,就必須放棄還沒拿到的獎金,那就是公司訓練你的代價。

有道理! 洛杉基2012/09/12 18:5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