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2025/07/17 08:44
瀏覽2,113
迴響0
推薦15
引用0
房地產商人川普在2016年當選為美國總統後,不知他究竟對關稅懂多少,就把關稅作為可以修理或報復「不友好國家」的武器。無論如何,他對發動關稅戰十分著迷,認為掌握了單方決定關稅高低,就掌握了可以控制世界各國的鑰匙,讓他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
在他第一任當中,他就已經對中國政府發動第一波關稅戰。 沒想到四年後他連任失敗,他將落選責任歸咎於民主黨「操弄」選舉,並發誓如果能再次當選,他一定馬上展開報復行動,追殺那些國內的政敵、司法人員,以及那些看他落選而幸災樂禍的外國領導人。2025年他終於僥倖當選了,立刻迫不及待地展開了他的報復之旅(Retribution Tour), 包括了追殺政敵與對全球大小國家展開全面關稅戰。
在全球各地高度分工的21世紀,有些地區人工便宜、生產力高,有些地區科技發達但人工費用過高,各有所長,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閉關自守,讓所有貨品、物品、農產品都能自給自足。 即令是非財經專業的普通人,都可以很容易了解,單方面對進口美貨品稽徵關稅,並無法有效平衡貿易逆差,而且反而會推高通貨膨脹及生活成本。令人想不通的是:為何財經專家充斥的川普政府,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還要一意孤行?
雖然川普一再對選民保證,他當選以後,不但不會讓通膨失控,還能藉由提高對等關稅、修理過去一直對美國「佔盡便宜」的出口國稽徵報復性關稅,讓許多美國人無需再繳稅。
從他第二任上台後,迫不及待地像沙皇一樣,單方面頒布他對世界各國所設定的關稅,且用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去處理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連鳥不生蛋的小島他都要稽徵基本關稅,令許多財經學者、諾貝爾獎得主驚訝地掉下巴。
根據財經專家及學者的推論,關稅戰不但不可能為美國帶來大筆的關稅收入,還極可能會推高通貨膨脹率並提高美國的生活成本。其原因如下:
1、 關稅助長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因為關稅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稅,因而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2、 當美國徵收關稅時(例如,對中國電子產品或墨西哥產品徵收關稅),進口商將支付更多費用,而這些更高的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結果是:從智慧手機、雜貨到日常用品,變得更加昂貴。
3、 供應鏈中斷:關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迫使公司尋找替代(而且通常更昂貴)供應商;這會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然後公司將其推給消費者,尤其影響汽車、科技、服裝和食品。
4、 報復性關稅:其他國家/地區通常以自己的關稅作為回應;美國出口商(如農民或製造商)可能會失去國外市場,損害收入和就業,從而間接提高成本並降低國內購買力。且因爲關稅可以保護美國公司免受外國競爭,但這也降低了降低價格或提高品質的動力,進一步提高了消費者的成本。
舉個真實的例子:川普在2018-2019年曾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導致以下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如洗衣機 、冰箱、鋼鐵和鋁相關商品等。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估計,這一時期的貿易戰推高了消費者價格,並削減了GDP增長。
因此,關稅雖然有助於保護國內產業或懲罰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但其副作用為:增加通貨膨脹和整體生活成本,尤其是在關稅戰升級或持續的情況下。
此外,川普政府還刻意誤導民眾說:關稅能為美國政府帶來大筆收入,便能讓許多人不用繳稅。但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說明如下:
• 關稅本質上是對進口商品課的稅,是由美國的進口商支付(不是由外國政府支付)。
• 這些稅款會被繳納至美國財政部,因此確實可以為政府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但羊毛出羊身上,這些錢來自美國進口商與消費者,並會間接讓美國的GDP下降。
• 有一些產業(如農業)因為中國報復性關稅遭受損失,政府需提供數百億美元補助。例如:美國農民獲得了280億美元的援助,用以彌補報復關稅帶來的損失。
結論是:雖然關稅收入增加,但整體經濟成本(例如:物價上漲、貿易中斷、出口受限)超過了政府的收入增加。多位經濟學者與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都指出,儘管有收入,貿易戰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是「淨損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