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太平公主更曾要求皇兄唐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使得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二人之間的權力衝突越演越烈,唐睿宗無力排解,乾脆來個眼不見為淨,於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五月以前的年號是「景雲二年」)將帝位禪讓給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過過癮就算了。
唐玄宗已經即位,但姑姑太平公主對於爭奪皇位之事仍舊沒有鬆手的跡象,加上當前朝中重臣如左僕射竇懷貞、中書令崔湜等人多為太平公主黨羽,僅聽命於太平公主而行事,若不及早處理必成大患,唐玄宗密令右羽林將軍張暐著手安排,卻不慎消息洩漏讓太平公主得知,要到太上皇唐睿宗面前告狀並要求廢了唐玄宗。唐玄宗知道後先下手為強,命御史大夫列出崔湜、崔羲與太平公主私通的罪狀急送給唐睿宗,雙方在唐睿宗面前吵得不可開交,傷腦筋的唐睿宗只能命令司法官員依法調查偵辦,好不容易將此事擺平。卻沒想到太平公主於次年(先天二年)七月三日企圖發動軍事政變,再度被唐玄宗先發制人壓制住叛軍並順利清除了太平公主在朝中的黨羽,太平公主最後被賜死於家中。(見《小小說 – 劉幽求〈下〉執著相位祿已盡》)
平亂之後,唐玄宗在京兆府昭應縣東北二十里新豐縣(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旁的新豐驛站校閱新徵募的一百萬(號稱三百萬)的軍隊,由代國公兼御史大夫、天下行軍大元帥的郭元振(名震,字元振)負責指揮。
唐玄宗在精神講話完畢、三令(三令五申)之後,臨時決定要親自擊鼓以振軍心。因為這樣會使得目標太過明顯,尤其是在太平公主事件才剛平息不久,指揮官郭元振怕有大變故發生,一時疏忽就省略了對唐玄宗行禮的動作。此舉讓唐玄宗大怒,命郭元振坐到帥旗之下,一度要下令斬了他,經由劉幽求、張說等人求情力保,唐玄宗才打消此意,改將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
十二月,唐玄宗改年號為「開元」,並將姚元之召回,接替因自恃功勳而鬱悶病逝的郭元振,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重任紫微令(中書令)。姚元之因為要避諱新年號「開元」中的「元」字,只得再改一次名字,於是將原本的名字去掉「元」字,改成了「姚崇」。
唐玄宗詔封姚崇為梁國公,姚崇雖然接受了爵位封號但堅持辭謝附帶的實際分封的土地等賞賜,在與唐玄宗一番推讓後,唐玄宗只好同意停止原本分封的戶數,另外特別重新賞賜一百戶封賞給姚崇。
在之前的唐中宗時期,太平公主以及韋氏、武氏等外戚們都會關說為人奏請剃度出家為僧尼,更有一些有錢有勢的人主動自掏腰包建造佛寺廟,然後讓自家男丁剃度去當和尚,實際上卻都是為了逃避兵役,這一類的事情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於是姚崇上奏說:
「佛不在外,求之於心。佛圖澄最賢,無益于全趙;羅什多藝,不救于亡秦。何充、苻融,皆遭敗滅;齊襄、梁武,未免災殃。但發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
大意是說:一個人不是剃了頭、穿上了僧服就是個誠心修習佛法的和尚了。只要發自內心的慈悲,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蒼生能獲得安樂,這個人就已經具備了佛身。所以又為何還要放任這些奸逆惡人假佛法之名,實際上卻做出破壞國法的行為呢?
唐玄宗認為姚崇所奏有理,就下令相關單位徹查所有僧尼,將那些假和尚都揪了出來,勒令還俗,人數多達一萬二千多名。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一百.列偉第四十六.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陝州硤石人也。父善意,貞觀中,任巂州都督。
……
先天二年,玄宗講武在新豐驛,召元之代郭元振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復遷紫微令。避開元尊號,又改名崇,進封梁國公。固辭實封,乃停其舊封,特賜新封一百戶。
先是,中宗時,公主外戚皆奏請度人為僧尼,亦有出私財造寺者,富戶強丁,皆經營避役,遠近充滿。至是,崇奏曰:
「佛不在外,求之於心。佛圖澄最賢,無益于全趙;羅什多藝,不救于亡秦。何充、苻融,皆遭敗滅;齊襄、梁武,未免災殃。但發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蒼生安樂,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壞正法?」
上納其言,令有司隱括僧徒,以偽濫還俗者萬二千餘人。
- 2樓. 野口女2015/09/05 01:39
雖然說真命天子有傳說
但要當上天子 真的很不容易
自家人打成一團 不是天倫慘劇嗎
就算不搶天子大位,尋常百姓家也有為了搶做當家或財產的,手足之間彼此互告相殺。
反正牽涉到 錢 與 權,人 的 劣根性 就顯露無遺了....
文武兩邊站, 可可疊羅漢 於 2015/09/05 10:56回覆 - 1樓. 穆仙弦2015/08/31 21:21
三人之中,姚崇最貴,這故事以前曾看過,但早忘了內容。
向來喜讀這類看相故事,今日一口氣看完了姚崇的故事,過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