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白法,淨化身心
2014/10/02 12:58
瀏覽2,85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法友問:六書齋部落格分享<善財參學記(中)>一文,

             有一句「汝為白法之所資持」,其中白法二字

             與此文後一句「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的“白淨法”是否相同?

             又與《慈悲三昧水懺卷下》的「又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

             一者慚,自不作惡。二者愧,不令他作。」是否也相同?

回應

經查<佛光電子大辭典>得知,「白法」二字的字義,可作二種解釋,

一指清淨之善法。二指表白之作法。

<善財參謁慈氏(中)>一文,「汝為白法之所資持」,

其中“白法”二字就是清淨的善法的意思。

其次後一句「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的“白淨法”也作此意。

所以“白法”與 “白淨法”是相同的

依文字的意涵可以說是一切的善法之總稱

而這一切的善法能淨化眾生的身口意三業

使雜染取著的三業轉化成清淨無執著的三業

若此,白法或白淨法與《慈悲三昧水懺卷下》的「二種白法之說,

廣義上可以說是相同的

二種白法,慚與愧,雖僅是一切善法之一,卻是菩提道法的根本。

一位菩薩行者能「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而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圓滿佛菩提,

就是由這一念的慚,一念的愧,而能夠虛懷若谷,若江河,若大海,

精勤於廣學一切善法來施予一切眾生,共證菩提果。
 

下面摘記<佛光電子大辭典>的「白法」解釋

) 指清淨之善法。與「黑法(邪惡雜染之法)」相對。

    1)《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大一三‧三六三上):

       「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中略)

         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2) 《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三一‧八四七下):

       「愚不信白法,邪見及憍慢,過去謗法障,執著不了義,

         著供養恭敬,唯見於邪法。」

    此係以佛所說之正法為白法,外道所說之法為黑法。

    故若至末世之際,佛之一切教法皆滅盡之時,則稱為「白法隱滯」。

   
     3) 若就「業」而言,一切法可分為黑法、白法、非黑白法。

      據梁譯攝大乘論卷十一、卷十三載,

A)   煩惱之不善法為黑法,

B)   有漏(漏,即煩惱之異稱)之善法為白法,

C)   無漏之善法則為非黑白法,

     即絲毫不雜染任何黑法或白法之第一義諦。


     4)又「二種白法」指慚與愧。

   謂此二者能使諸行光潔,救度眾生,故稱白法。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十四載:

A)   慚白法,謂內自羞慚,不敢作惡。

B)   愧白法,謂內自惶愧,發露罪瑕,更不敢作。

故謂佛道之修行者應修持白法而捨棄黑法,即應修習善法,止息惡行。
 
     
     5
)此外,「四種白法」指欲白法、行白法、滿足功德白法、證白法。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一謂,

修菩薩行者,當習一切白淨善法,

   遠離四趣(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趣)之黑法。

           故修菩薩行者應修習:

              A)   欲白法,聞佛正教,心生樂欲而不暫捨。

              B)   行白法,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間一切眾生而不求自身果報。

              C)   滿足功德白法,精進勇猛,遍修眾行,令諸功德圓滿具足。

              D)  證白法,淨行已成,功德已圓,得證悟佛果。

 

) 指表白之作法。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三(大四○‧二五上):

「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業。」

 

P.S 遇上不了解的佛學名相可至此處查閱  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法行舍園地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