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歐來歐去89-塞拉耶佛(5)戰爭篇//永恆之火+塞拉耶佛玫瑰+....
2025/04/18 19:43
瀏覽1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這裡是永恆之火紀念碑 Vjecna vatra (Eternal Flame)

*左(網圖)--永恆之火紀念碑位在三條街的交匯處

永恆之火紀念碑是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遇難的軍人和平民而建的。

*這裡是塞拉耶佛城內少數非〝一戰〞或〝波赫戰爭〞相關的景點!

二戰時,塞拉耶佛先後由義軍與德軍控制;除了讓這座城市遭受盟軍的轟炸外,這裡也成為與南斯拉夫游擊隊的衝突戰場。之後塞拉耶佛終於在1945年4月6日從軸心國勢力中脫離了出來。

*碑前的永恆之火是1946年4 月 6 日豎立的,用以紀念塞拉耶佛脫離德國佔領一週年!

*在塞拉耶佛圍城戰期間,由於城內沒有必要的燃料,所以紀念碑前的火焰一度被熄滅!

紀念碑由一塊牌匾組成,上面以前南斯拉夫國旗的顏色——藍色、白色和紅色書寫文字,牌匾前面是一個桂冠形狀的銅爐,爐中燃燒著明火,象徵著對塞拉耶佛遇難者的永恆懷念。

*出來旅遊還是要做一些功課的,我看到一位旅遊部落客在永恆之火前搔首弄姿做〝烤火〞狀,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右為網圖

我們之前已介紹過〝塞拉耶佛玫瑰〞!

*「玫瑰」本身是迫擊砲在混凝土上留下的爆炸痕跡,有玫瑰的地方就表示這裡曾有三位以上市民在圍城時喪生。而整個塞拉耶佛共約有200朵這樣的玫瑰。

*這是在聖心大教堂前的玫瑰

上--希望隧道附近的玫瑰

從外觀上看,蘇阿達和奧爾加橋(Most Suade i Olge )並不是一座特別的橋樑,但它在戰爭期間卻見證了兩件歷史事件。

*這座橋最古老的名字是 Ćirišhanska Ćuprija(橋),其名字取自奧斯曼帝國時期位於河右岸的膠水工廠(ćirišhana)。

*目前的橋樑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成為社會主義共和國後塞拉耶佛最早改建的建築之一。當時它被稱為 「弗爾巴尼亞橋」Vrbanja Most(橋)。

*1999 年 12 月 3 日後,更名為現在的“蘇阿達和奧爾加橋”。

第一樁悲劇是--1992 年 4 月 5 日,年輕的醫學院學生蘇阿達·迪爾貝羅維奇 (Suada Dilberović,23 歲) 和波赫共和國議會公務員、兩個孩子的母親奧爾加·蘇契奇 (Olga Sučić,34 歲)。她們與數萬名公民一起參加了反戰的和平抗議活動;她們的訴求是--要求敵軍拆除路障並撤退。

*站在前排的這兩人當時便被槍手擊斃,戰爭結束後,當地人便把Vrbanja橋改以二人的名字來命名作為悼念,成為今日的Suada and Olga Bridge。

*第二樁是--在蘇阿達 (Suada) 和奧爾加 (Olga) 慘遭殺害後僅一年多,博斯科·布爾基奇 (Boško Brkić) (25 歲) 和阿德米拉·伊斯米奇 (Admira Ismić) (25 歲) 也在同一地點被殺害。美國戰地記者庫爾特·紹爾克在報導此事時,稱他們為「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這對種族與宗教相異的「青春小情人」,女方Admira Ismić是波士尼亞裔回教徒,男方Boško Brkić則是塞爾維亞裔的波士尼亞人;當時他們倆人相約:一起走過Vrbanja Bridge,盼望逃出危城

*隨著無情的槍聲響起,Boško應聲倒下,Admira亦被擊中,但她以僅餘的氣力爬到Boško身旁,二人相擁而逝!

上--橋上的碑文˙有Suada and Olga 的名字,並寫著:「我流出了我的血,好讓波士尼亞的河流永不乾涸!」

下--我在希望隧道買的冰箱貼,主角就是這對苦命的塞拉耶佛鴛鴦!

因為長達4年多的圍城,都市裡的建築千瘡百孔!除了彈痕就是砲痕!

上圖是車拍,如此密集的射擊,可以想見傷亡的慘烈!

*首都塞拉耶佛圍城1,425天,死亡人數達到11,541人,當中有1,601人還是兒童

這棟顏色醒目的建築是假日酒店(Holiday Inn ),本是為 1984 年的奧運會而建的。然而,正是在塞拉耶佛圍城戰期間,這家旅館才聞名於世。

*戰爭剛開始時,這裡是波士尼亞塞族軍隊的準總部,狙擊手站在窗戶邊向聚集在議會大廈對面的抗議者射擊

*後來,當記者們來報道戰爭時,他們就把這家旅館當作基地來報導和觀察塞拉耶佛的戰爭。該酒店位於狙擊手巷的危險地段,經常遭到槍擊。

*如今,該建築不再帶有該連鎖酒店的標誌,而是以類似的名稱重新開業。

*車拍

這是路邊的〝反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博物館 1992-1995〞(車拍)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