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2)-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
2009/03/01 22:10
瀏覽1,912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READING/X5/4759204.shtml
沒有簡吉與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史,沒有簡吉與農民組合為歷史脈絡的228事件,像被撕去「左半部」的書,怎麼看都無法完整起來……
台灣史中被隱藏起來的「反抗地圖」(請另外參閱『60年前的台灣民主聯軍突擊隊隊長陳明忠』)
最初只是因為「捨不得」。捨不得簡吉這樣偉大的靈魂,被埋藏在台灣史的角落,寂寞而少人知。我只是想安慰一個寂寞的逝者,為他留下一個簡單的傳記,喚醒這世間,曾有這樣一種純粹而美好的革命者的心靈。
然而隨著採訪與研究資料的逐步深入,我一點一滴進入簡吉的故事裡,一條線索一條線索的理清楚,拼湊簡吉生前的行跡,慢慢編織為一張粗具輪廓的網,才發現這是一篇被埋藏在地底的「大史詩」。那是台灣反抗運動史最精采、最壯烈、最具有青春活力與土地生命力的社會運動。我感到震驚了!
震驚於自己的無知,震驚於台灣史怎麼可能這樣,隱藏一個偉大生命如此之久,震驚於歷史如此無情,讓他被台灣的政治鬥爭所掩埋。國民黨,作為壓迫者,必然隱藏這一段歷史;民進黨,作為反對運動者,卻由於簡吉的「紅色革命家」的身分,也被民進黨有意忽略。整個歷史,隱藏在藍綠鬥爭的夾縫中。然而,我更震驚於歷史如此有情,竟讓簡吉在景耀山228時生下的孩子──簡明仁(他是在228之後的大戰亂世局中,母親獨自在家中所生下來的,母親是助產士自己剪斷臍帶,包好嬰兒,隨即昏了過去,直到初生嬰兒的哭聲叫醒她,才開始哺乳。當時簡吉正因嘉義武裝反抗被通緝,逃亡於嘉義小梅山上。)在近六十年後,用一種稚子之情,追溯父親的軌跡,讓他的歷史慢慢浮現。
而我何其有幸,能用三年光陰,追尋這一段被掩埋的歷史,並且看到真正的「生命之光」。
不知有多少夜晚,我一邊翻閱史料,一邊反覆查看自己採訪的筆記,一邊嘆息:「啊!原來是這樣。」那些歷史謎團逐一解開。像日據時期農民運動捲起二萬四千農民的參與,為什麼在光復他們沒了聲音?為什麼228之後,謝雪紅可以躲藏如此之久,還偷渡流亡?228軍隊鎮壓後,所有反抗運動就結束了?228之後,台灣人如何反抗?為什麼中共地下黨被查獲時,有一個山地委員會?是誰有這能耐,去組織了原住民?……
無數謎團,在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歷史軌跡裡,終於找到答案。那是從日據時代以降,歷時數十年所形成的一條長遠的河流,一條壯闊的河流。那是由台灣農民所組成的共同記憶,台灣史中,被隱藏起來的「反抗地圖」。在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鎮壓下,這一段結合農民運動與紅色革命的反抗史詩,被壓抑而無法伸張。在民進黨執政後,由於台獨反中路線,再加上他們延續了國民政府的反共意識形態,也刻意壓抑這一段歷史,而為台灣史研究者所忽略。
沒有簡吉與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史,沒有簡吉與農民組合為歷史脈絡的228事件,像被撕去「左半部」的書,怎麼看都無法完整起來。也因此,民進黨不斷說228沒有真相,其實是因為他們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的歷史。
舉例來說,謝雪紅228之後逃亡,所走的路線,就是日據時期竹林事件發生之地,也是農民組合的大本營。後來她躲藏在大甲溪畔,靠的也是過去農民組合的幹部加以掩護支援。嘉義阿里山,是原住民所在地,1949年前後,這裡有過山地武裝基地,但回頭看看歷史,才知道日據時期,農民組合已經在山上農民的龍眼工寮裡,偷偷印製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三字集》,並且由此偷運下山發送。還有桃園、中壢一帶的客家聚落,曾掩護了當年「四六事件」後,師大學生運動領袖周慎源來此躲藏逃亡,這裡的農民,是日據時代兩次「中壢事件」的大本營,農民的群眾基礎深厚,才能讓他隱藏如此之久。
串起這一條反抗歷史脈胳的人,正是簡吉。然而,為什麼是簡吉呢?
簡吉的一生,貫穿整部台灣群眾運動史
簡吉(後排左三)與鳳山公校的教師同仁。教師在當時是非常受敬重的職業。
大眾基金會/照片提供
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起源於彰化「二林事件」,醫生李應章本是文化協會的發起者之一,後來回鄉行醫,協助蔗農起來反抗。但醫生終究是他的本業。真正讓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撼動全台的人,是簡吉。他本是一個小學老師,在當時這是非常有地位而受尊敬的職業。但他卻因為看見農民生活窮苦,學生為了家庭貧困,無法上學,而自省如果無法幫助學生,只是教書,終究是「月俸的盜賊」,於是毅然決然,辭去教職,成為一個農民運動的「職業革命家」。他奔走各地,協助各地有志的農民起來抗爭,鼓舞農民成立農民組合,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竟組成了全台的「農民組合」。在當時台灣僅有約六百萬人口的條件下,農組會員竟有二萬四千名會員。
本來農民組合只是一個自發性的地方農民組織,後來因為受到全世界性的左翼運動的影響,在日本勞農黨的協助下,再加上謝雪紅從上海歸來,帶來新的左翼運動綱領,協助農民組合訓練青年幹部,整個農民組合向左轉,形成更堅強的「階級觀念」,尤其因為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加劇,遂變成一個激進的群眾組織。簡吉因此加入台共。
1930年代開始,因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反共肅共大逮捕,謝雪紅等人相繼入獄,剛剛出獄的簡吉還負責籌組「赤色救援會」。他已經被監視,卻利用書信與暗中的通信方式,延續農民組合的群眾,救援被逮捕者的家屬,直到他也入獄。
日據時代,簡吉兩度入獄。第一次坐了一年的牢,第二次,坐了十年的牢。在他的獄中日記裡,他曾深深自省,所憂心者,竟是憂慮無法對自己帶出來的農民交代。而獄中最困難的苦刑,卻是深愛自己的祖母的病逝,卻無法送終……
然而,他熬過來了。這個農民之子,台灣一光復,就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高雄分團副主任,隨後為了保護佃農的稻作,和地主警察打官司,這就是著名的「王添燈筆禍事件」。其後,為了照顧日據時期被迫害的死難者,赴桃園協助劉啟光辦理「台灣革命先烈遺族救援會」,並在新竹設立忠烈祠,公開祭拜犧牲的抗日志士、農組同志。此時,農組過去同志張志忠從大陸回來,找他加入地下黨,負責嘉義一帶的群眾組織,他就潛入地下活動了。228時,他與陳纂地一起,帶領攻打嘉義機場,最後退入「小梅基地」,打算進行武裝抗爭。但因為先遣部隊被國軍伏擊,基地被破獲,因此宣告解散,又再度潛入地下。
此時,謝雪紅、蘇新等牽連較深的人都流亡香港上海了。簡吉是舊台共的名人,而且228之後,被警備總部和軍隊公開通緝,按照中共組織原則,他應立即流亡,更不應該加入中共地下黨,但簡吉卻是唯一留下來的人。為什麼?因為他有廣大的農民群眾基礎,在農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只要提起「簡吉」,或者「眼鏡簡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共地下黨領導人蔡孝乾想運用他的影響力,擴大組織。而簡吉也不負所望,迅速在桃園新竹一帶,建立起許多地下組織,228的次年,還寄出呼籲台灣人紀念228的信件。
1949年,他受命建立山地委員會,試圖在山地原住民之間,建立一個以中央山脈原住民為基礎的武裝基地。北部是角板山復興鄉一帶,中部是埔里、霧社一帶,南部是嘉義阿里山。它如果成形,將會是連貫中央山脈的游擊戰基地。然而,因蔡孝乾被逮捕,整個地下組織被破獲。
簡吉於1950年4月25日被逮捕,1951年3月7日槍決,結束他四十八年的農民革命家生涯。然而他的生命,卻貫穿了整個台灣反抗運動史。
從日據時期的農民組合、台共、赤色救援會,到最後肅清大逮捕,乃至於台灣光復後,發生的農民反抗事件、228事件、中共地下黨、原住民的反抗組織、白色恐怖大逮捕等,許多台灣史重要人物,都各自在歷史的段落裡,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謝雪紅。她在上海組織台共,回台後參與農民組合青年訓練,吸收農組重要幹部加入台共。228的時候是一個重要領袖,但在228之後即流亡大陸,組織「台灣民主自治同盟」。228之後台灣島內的反抗史,便無法參與。
李應章,參加籌組文化協會,在二林首度帶領農民運動,史稱「二林事件」,但後來他因為日本警察追捕,逃亡大陸,改名李偉光行醫,參加中共,扮演了支援台灣反抗運動流亡者的角色,而未在台灣直接參與反抗運動。
文化協會的林獻堂,參與文化協會創建,文協分裂後,便沉寂下來。另外如張志忠,參與農民組合,流亡大陸,光復後歸來,成為地下黨,但他也未曾從頭到尾參與全程的反抗運動。此外還有許多人都曾參與過反抗運動,但大體沒有全程參與。
唯一的例外是簡吉。他全程參與,而且扮演最重要的領導核心角色,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簡吉卻正是這樣,用他的生命史,見證了台灣反抗運動史的「全過程」。從素樸的農民運動,到左翼反抗運動,到共產主義運動,到光復後的接收與228事件,到「紅色革命」的地下黨與白色恐怖時期,整個台灣群眾運動史,可以用他的生命來加以貫穿。
閱讀簡吉,等於補上了台灣反抗運動史最重要的一課。這樣的生命,如果未被正視,是台灣史多大的損失啊!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與228的「定性」
閱讀簡吉,我們可以發現某一些歷史論斷,有必要加以重新檢視。
首先,是有關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問題。過去國民黨解釋光復後的台灣反抗運動是受到中共的影響。但簡吉的歷史證明,它有更深遠的歷史,它是從日據時代的農民運動就開始了。對1920年代的台灣農民而言,壓迫者是日本帝國主義,而當時唯一有反抗論述,並同情台灣農民的,是日本勞農黨,這是日本的左翼團體,而在理論上,提供支援的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謝雪紅的回台則提供了更直接的協助。在日本殖民帝國的強大壓迫下,台灣農民組合思想之左傾,其實是尋找廣大農民的出路,而不僅是理論問題。回到當時時空,就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事。
其次,是228的「定性」。在民進黨和台獨的論述裡,228被描述成只有台灣人的悲情與外來政權的鎮壓。彷彿台灣人的反抗意志如此薄弱,一遇鎮壓就全面瓦解,煙消雲散了。然而,從簡吉的歷史,我們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有一個地下的反抗運動,在228之後迅速展開,它是沿著日據時代農民組合這個系統,像番薯藤一樣,在地下生長的。它的背後還有中共地下黨的組織運作。如果說,它只是外來政權的鎮壓,就難以解釋228之後全面地下化的反抗運動,以及中共地下黨的關聯。更明確的說,228鎮壓的結束,只是另一個地下反抗的開始。它讓台灣的反抗運動全面捲入國共內戰的大環境裡,成為其中的一環。228與國共內戰的關係,由此得到印證。
第三,有關台灣在228的武裝反抗,過去的記載中有「民主聯軍」和「自治聯軍」。「民主聯軍」由謝雪紅所領導的二七部隊所改組,由於有不少人流亡大陸,留下較多的歷史證言。但「自治聯軍」的歷史,則因為當事人大部分遭到槍決,陳纂地則因為被看管而隱居起來行醫,真相未明,只知是由張志忠所領導,還曾有計畫在小梅建立武裝基地,長期抗戰。後來的有些嘉義的口述歷史,雖然曾訪問過許多嘉義人士,但人言言殊,真實情況成謎。然而,透過國家檔案局剛剛解密的檔案,審視名單,再找了解當時情況的政治犯陳明忠先生討論,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輪廓。簡吉當時正是「自治聯軍」的政委。這也是首度有關「自治聯軍」的描述。
第四,台灣自日據時期以來的反抗運動,有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協會,以及農民階級所形成的農民組合,這二者本是相輔相成的大歷史,只可惜歷來所留存文件,知識分子有文字寫作,留下較多記載,反而群眾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留存的文字相當少。尤其是它的左翼色彩,更成為戒嚴時代的禁忌。現在重新整理,我們才真正看清台灣反抗運動的本質。而從簡吉的生命史,我們終於知道這一個反抗運動的潮流,不是結束於日據時代,而是白色恐怖。但農民組合與反抗運動所存活下來的「老同學」(白色恐怖時期老政治犯的暱稱),在出獄後,還互相幫助,照顧彼此的生活(如李天生),而只要生活還過得去,就一定出錢出力,或明或暗的贊助反對運動。這一點經歷過黨外時代的人都應該清楚。只是他們一直因為身分的敏感,隱身幕後,而不為外界所知。這是台灣反抗運動的一條血脈,源遠流長。
革命者的浪漫主義精神
寫作簡吉的故事,啟始於2004年遠流王榮文先生邀約,請我寫一篇報導簡明仁先生如何「尋找左派的爸爸」的故事。當時我還暗笑著:是不是因為他認為我是左派,所以特別找上我呢?原本因為報館工作忙於大選新聞而想放棄,然而轉念一想,1984年寫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話劇運動研究》的時候,獨自一人在幽暗的圖書館的灰塵與故紙堆中,翻查《台灣民報》,當時研究台灣史仍有諸多禁忌,研究者還很少,那種寂寞與荒涼,難以言喻;而簡明仁先生卻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紙一頁的尋找自己逝去的父親的行跡,那是何等孤單的一個孩子啊。我於是答應了。
原本以為只是寫一篇報導,幫上忙就好了。然而隨著把「台灣社會運動史」的各種線索慢慢整理,對簡吉與農民組合多一層了解,再加上國家檔案局新解密的資料配合,我對簡吉有了全新的認識。尤其是溫柔敦厚的簡明仁先生,並不多說什麼,只是要訪問簡吉生前故舊的時候,帶上我去採訪,簡吉生前的行跡與模樣,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
最震撼的莫過於在屏東採訪張博雅的婆婆周甜梅女士的時候,她已經九十六歲高齡,對簡吉的記憶片片斷斷,卻反覆的說著:「當年他從屏東鄉下的農民家裡回來,住在我們對面,明明累得要死了,卻還在拉著小提琴,我問他,你累得要死,為什麼不早點休息呀?他笑說:如果我不拉,才會死喔!」
簡吉,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以及作為農民運動「職業革命家」的形象,在此時融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從這個理解出發,簡吉為什麼會因為看見貧困的孩子無法上學而流淚,因為同情農民而投身農民運動,那內心的精魂,就更為清晰了。
「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這不僅讓我重新看見真實的簡吉,更因此了解那一個年代的反抗運動背後,革命者的浪漫主義精神。例如呂赫若,一個學聲樂與鋼琴的小說家,被譽為「台灣的魯迅」的這個「台灣第一才子」,卻在228之後,投身地下反抗運動,彈鋼琴的手,變成打電報,在山上打游擊,最後因暗夜被毒蛇所咬,無法治療而逝世於悄無人知的荒山。
當我了解愈多,才發現這是台灣史上最欠缺的「左半部」,整個日據時期以降的左翼運動,因簡吉的生命和農民組合運動而串起來,成為一張稍具輪廓的網絡。寫到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補課」:把台灣史所欠缺的這一課給補起來。於是台灣史,包括了228的發生與結束後的反抗運動,所有反抗與流亡的軌跡與脈絡,都因此變得清晰而可以了解。我深深感謝簡吉,他貫穿台灣反抗運動的生命史,讓我好好的「補」上這一課學分。
沒有簡吉與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史,沒有簡吉與農民組合為歷史脈絡的228事件,像被撕去「左半部」的書,怎麼看都無法完整起來……
台灣史中被隱藏起來的「反抗地圖」(請另外參閱『60年前的台灣民主聯軍突擊隊隊長陳明忠』)
最初只是因為「捨不得」。捨不得簡吉這樣偉大的靈魂,被埋藏在台灣史的角落,寂寞而少人知。我只是想安慰一個寂寞的逝者,為他留下一個簡單的傳記,喚醒這世間,曾有這樣一種純粹而美好的革命者的心靈。
然而隨著採訪與研究資料的逐步深入,我一點一滴進入簡吉的故事裡,一條線索一條線索的理清楚,拼湊簡吉生前的行跡,慢慢編織為一張粗具輪廓的網,才發現這是一篇被埋藏在地底的「大史詩」。那是台灣反抗運動史最精采、最壯烈、最具有青春活力與土地生命力的社會運動。我感到震驚了!
震驚於自己的無知,震驚於台灣史怎麼可能這樣,隱藏一個偉大生命如此之久,震驚於歷史如此無情,讓他被台灣的政治鬥爭所掩埋。國民黨,作為壓迫者,必然隱藏這一段歷史;民進黨,作為反對運動者,卻由於簡吉的「紅色革命家」的身分,也被民進黨有意忽略。整個歷史,隱藏在藍綠鬥爭的夾縫中。然而,我更震驚於歷史如此有情,竟讓簡吉在景耀山228時生下的孩子──簡明仁(他是在228之後的大戰亂世局中,母親獨自在家中所生下來的,母親是助產士自己剪斷臍帶,包好嬰兒,隨即昏了過去,直到初生嬰兒的哭聲叫醒她,才開始哺乳。當時簡吉正因嘉義武裝反抗被通緝,逃亡於嘉義小梅山上。)在近六十年後,用一種稚子之情,追溯父親的軌跡,讓他的歷史慢慢浮現。
而我何其有幸,能用三年光陰,追尋這一段被掩埋的歷史,並且看到真正的「生命之光」。
不知有多少夜晚,我一邊翻閱史料,一邊反覆查看自己採訪的筆記,一邊嘆息:「啊!原來是這樣。」那些歷史謎團逐一解開。像日據時期農民運動捲起二萬四千農民的參與,為什麼在光復他們沒了聲音?為什麼228之後,謝雪紅可以躲藏如此之久,還偷渡流亡?228軍隊鎮壓後,所有反抗運動就結束了?228之後,台灣人如何反抗?為什麼中共地下黨被查獲時,有一個山地委員會?是誰有這能耐,去組織了原住民?……
無數謎團,在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的歷史軌跡裡,終於找到答案。那是從日據時代以降,歷時數十年所形成的一條長遠的河流,一條壯闊的河流。那是由台灣農民所組成的共同記憶,台灣史中,被隱藏起來的「反抗地圖」。在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鎮壓下,這一段結合農民運動與紅色革命的反抗史詩,被壓抑而無法伸張。在民進黨執政後,由於台獨反中路線,再加上他們延續了國民政府的反共意識形態,也刻意壓抑這一段歷史,而為台灣史研究者所忽略。
沒有簡吉與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史,沒有簡吉與農民組合為歷史脈絡的228事件,像被撕去「左半部」的書,怎麼看都無法完整起來。也因此,民進黨不斷說228沒有真相,其實是因為他們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的歷史。
舉例來說,謝雪紅228之後逃亡,所走的路線,就是日據時期竹林事件發生之地,也是農民組合的大本營。後來她躲藏在大甲溪畔,靠的也是過去農民組合的幹部加以掩護支援。嘉義阿里山,是原住民所在地,1949年前後,這裡有過山地武裝基地,但回頭看看歷史,才知道日據時期,農民組合已經在山上農民的龍眼工寮裡,偷偷印製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三字集》,並且由此偷運下山發送。還有桃園、中壢一帶的客家聚落,曾掩護了當年「四六事件」後,師大學生運動領袖周慎源來此躲藏逃亡,這裡的農民,是日據時代兩次「中壢事件」的大本營,農民的群眾基礎深厚,才能讓他隱藏如此之久。
串起這一條反抗歷史脈胳的人,正是簡吉。然而,為什麼是簡吉呢?
簡吉(後排左三)與鳳山公校的教師同仁。教師在當時是非常受敬重的職業。
大眾基金會/照片提供
日據時期的農民運動,起源於彰化「二林事件」,醫生李應章本是文化協會的發起者之一,後來回鄉行醫,協助蔗農起來反抗。但醫生終究是他的本業。真正讓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撼動全台的人,是簡吉。他本是一個小學老師,在當時這是非常有地位而受尊敬的職業。但他卻因為看見農民生活窮苦,學生為了家庭貧困,無法上學,而自省如果無法幫助學生,只是教書,終究是「月俸的盜賊」,於是毅然決然,辭去教職,成為一個農民運動的「職業革命家」。他奔走各地,協助各地有志的農民起來抗爭,鼓舞農民成立農民組合,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竟組成了全台的「農民組合」。在當時台灣僅有約六百萬人口的條件下,農組會員竟有二萬四千名會員。
本來農民組合只是一個自發性的地方農民組織,後來因為受到全世界性的左翼運動的影響,在日本勞農黨的協助下,再加上謝雪紅從上海歸來,帶來新的左翼運動綱領,協助農民組合訓練青年幹部,整個農民組合向左轉,形成更堅強的「階級觀念」,尤其因為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加劇,遂變成一個激進的群眾組織。簡吉因此加入台共。
1930年代開始,因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反共肅共大逮捕,謝雪紅等人相繼入獄,剛剛出獄的簡吉還負責籌組「赤色救援會」。他已經被監視,卻利用書信與暗中的通信方式,延續農民組合的群眾,救援被逮捕者的家屬,直到他也入獄。
日據時代,簡吉兩度入獄。第一次坐了一年的牢,第二次,坐了十年的牢。在他的獄中日記裡,他曾深深自省,所憂心者,竟是憂慮無法對自己帶出來的農民交代。而獄中最困難的苦刑,卻是深愛自己的祖母的病逝,卻無法送終……
然而,他熬過來了。這個農民之子,台灣一光復,就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高雄分團副主任,隨後為了保護佃農的稻作,和地主警察打官司,這就是著名的「王添燈筆禍事件」。其後,為了照顧日據時期被迫害的死難者,赴桃園協助劉啟光辦理「台灣革命先烈遺族救援會」,並在新竹設立忠烈祠,公開祭拜犧牲的抗日志士、農組同志。此時,農組過去同志張志忠從大陸回來,找他加入地下黨,負責嘉義一帶的群眾組織,他就潛入地下活動了。228時,他與陳纂地一起,帶領攻打嘉義機場,最後退入「小梅基地」,打算進行武裝抗爭。但因為先遣部隊被國軍伏擊,基地被破獲,因此宣告解散,又再度潛入地下。
此時,謝雪紅、蘇新等牽連較深的人都流亡香港上海了。簡吉是舊台共的名人,而且228之後,被警備總部和軍隊公開通緝,按照中共組織原則,他應立即流亡,更不應該加入中共地下黨,但簡吉卻是唯一留下來的人。為什麼?因為他有廣大的農民群眾基礎,在農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只要提起「簡吉」,或者「眼鏡簡仔」,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共地下黨領導人蔡孝乾想運用他的影響力,擴大組織。而簡吉也不負所望,迅速在桃園新竹一帶,建立起許多地下組織,228的次年,還寄出呼籲台灣人紀念228的信件。
1949年,他受命建立山地委員會,試圖在山地原住民之間,建立一個以中央山脈原住民為基礎的武裝基地。北部是角板山復興鄉一帶,中部是埔里、霧社一帶,南部是嘉義阿里山。它如果成形,將會是連貫中央山脈的游擊戰基地。然而,因蔡孝乾被逮捕,整個地下組織被破獲。
簡吉於1950年4月25日被逮捕,1951年3月7日槍決,結束他四十八年的農民革命家生涯。然而他的生命,卻貫穿了整個台灣反抗運動史。
從日據時期的農民組合、台共、赤色救援會,到最後肅清大逮捕,乃至於台灣光復後,發生的農民反抗事件、228事件、中共地下黨、原住民的反抗組織、白色恐怖大逮捕等,許多台灣史重要人物,都各自在歷史的段落裡,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謝雪紅。她在上海組織台共,回台後參與農民組合青年訓練,吸收農組重要幹部加入台共。228的時候是一個重要領袖,但在228之後即流亡大陸,組織「台灣民主自治同盟」。228之後台灣島內的反抗史,便無法參與。
![]() |
| 「二林事件」後,穿著醫師白袍的李應章(右)與簡吉的合影「紀念」。大眾基金會/照片提供 |
文化協會的林獻堂,參與文化協會創建,文協分裂後,便沉寂下來。另外如張志忠,參與農民組合,流亡大陸,光復後歸來,成為地下黨,但他也未曾從頭到尾參與全程的反抗運動。此外還有許多人都曾參與過反抗運動,但大體沒有全程參與。
唯一的例外是簡吉。他全程參與,而且扮演最重要的領導核心角色,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簡吉卻正是這樣,用他的生命史,見證了台灣反抗運動史的「全過程」。從素樸的農民運動,到左翼反抗運動,到共產主義運動,到光復後的接收與228事件,到「紅色革命」的地下黨與白色恐怖時期,整個台灣群眾運動史,可以用他的生命來加以貫穿。
閱讀簡吉,等於補上了台灣反抗運動史最重要的一課。這樣的生命,如果未被正視,是台灣史多大的損失啊!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與228的「定性」
閱讀簡吉,我們可以發現某一些歷史論斷,有必要加以重新檢視。
首先,是有關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問題。過去國民黨解釋光復後的台灣反抗運動是受到中共的影響。但簡吉的歷史證明,它有更深遠的歷史,它是從日據時代的農民運動就開始了。對1920年代的台灣農民而言,壓迫者是日本帝國主義,而當時唯一有反抗論述,並同情台灣農民的,是日本勞農黨,這是日本的左翼團體,而在理論上,提供支援的是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謝雪紅的回台則提供了更直接的協助。在日本殖民帝國的強大壓迫下,台灣農民組合思想之左傾,其實是尋找廣大農民的出路,而不僅是理論問題。回到當時時空,就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事。
其次,是228的「定性」。在民進黨和台獨的論述裡,228被描述成只有台灣人的悲情與外來政權的鎮壓。彷彿台灣人的反抗意志如此薄弱,一遇鎮壓就全面瓦解,煙消雲散了。然而,從簡吉的歷史,我們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有一個地下的反抗運動,在228之後迅速展開,它是沿著日據時代農民組合這個系統,像番薯藤一樣,在地下生長的。它的背後還有中共地下黨的組織運作。如果說,它只是外來政權的鎮壓,就難以解釋228之後全面地下化的反抗運動,以及中共地下黨的關聯。更明確的說,228鎮壓的結束,只是另一個地下反抗的開始。它讓台灣的反抗運動全面捲入國共內戰的大環境裡,成為其中的一環。228與國共內戰的關係,由此得到印證。
第三,有關台灣在228的武裝反抗,過去的記載中有「民主聯軍」和「自治聯軍」。「民主聯軍」由謝雪紅所領導的二七部隊所改組,由於有不少人流亡大陸,留下較多的歷史證言。但「自治聯軍」的歷史,則因為當事人大部分遭到槍決,陳纂地則因為被看管而隱居起來行醫,真相未明,只知是由張志忠所領導,還曾有計畫在小梅建立武裝基地,長期抗戰。後來的有些嘉義的口述歷史,雖然曾訪問過許多嘉義人士,但人言言殊,真實情況成謎。然而,透過國家檔案局剛剛解密的檔案,審視名單,再找了解當時情況的政治犯陳明忠先生討論,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輪廓。簡吉當時正是「自治聯軍」的政委。這也是首度有關「自治聯軍」的描述。
第四,台灣自日據時期以來的反抗運動,有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協會,以及農民階級所形成的農民組合,這二者本是相輔相成的大歷史,只可惜歷來所留存文件,知識分子有文字寫作,留下較多記載,反而群眾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留存的文字相當少。尤其是它的左翼色彩,更成為戒嚴時代的禁忌。現在重新整理,我們才真正看清台灣反抗運動的本質。而從簡吉的生命史,我們終於知道這一個反抗運動的潮流,不是結束於日據時代,而是白色恐怖。但農民組合與反抗運動所存活下來的「老同學」(白色恐怖時期老政治犯的暱稱),在出獄後,還互相幫助,照顧彼此的生活(如李天生),而只要生活還過得去,就一定出錢出力,或明或暗的贊助反對運動。這一點經歷過黨外時代的人都應該清楚。只是他們一直因為身分的敏感,隱身幕後,而不為外界所知。這是台灣反抗運動的一條血脈,源遠流長。
革命者的浪漫主義精神
![]() |
| 簡吉夫人陳何(右)與長子簡敬。 大眾基金會/照片提供 |
原本以為只是寫一篇報導,幫上忙就好了。然而隨著把「台灣社會運動史」的各種線索慢慢整理,對簡吉與農民組合多一層了解,再加上國家檔案局新解密的資料配合,我對簡吉有了全新的認識。尤其是溫柔敦厚的簡明仁先生,並不多說什麼,只是要訪問簡吉生前故舊的時候,帶上我去採訪,簡吉生前的行跡與模樣,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
最震撼的莫過於在屏東採訪張博雅的婆婆周甜梅女士的時候,她已經九十六歲高齡,對簡吉的記憶片片斷斷,卻反覆的說著:「當年他從屏東鄉下的農民家裡回來,住在我們對面,明明累得要死了,卻還在拉著小提琴,我問他,你累得要死,為什麼不早點休息呀?他笑說:如果我不拉,才會死喔!」
簡吉,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以及作為農民運動「職業革命家」的形象,在此時融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從這個理解出發,簡吉為什麼會因為看見貧困的孩子無法上學而流淚,因為同情農民而投身農民運動,那內心的精魂,就更為清晰了。
「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這不僅讓我重新看見真實的簡吉,更因此了解那一個年代的反抗運動背後,革命者的浪漫主義精神。例如呂赫若,一個學聲樂與鋼琴的小說家,被譽為「台灣的魯迅」的這個「台灣第一才子」,卻在228之後,投身地下反抗運動,彈鋼琴的手,變成打電報,在山上打游擊,最後因暗夜被毒蛇所咬,無法治療而逝世於悄無人知的荒山。
當我了解愈多,才發現這是台灣史上最欠缺的「左半部」,整個日據時期以降的左翼運動,因簡吉的生命和農民組合運動而串起來,成為一張稍具輪廓的網絡。寫到後來,我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補課」:把台灣史所欠缺的這一課給補起來。於是台灣史,包括了228的發生與結束後的反抗運動,所有反抗與流亡的軌跡與脈絡,都因此變得清晰而可以了解。我深深感謝簡吉,他貫穿台灣反抗運動的生命史,讓我好好的「補」上這一課學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