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三家分晉-你學到了什麼歷史教訓?
2009/02/05 20:49
瀏覽10,71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這對司馬光及春秋當時,是個以下犯上,驚天動地,劃時代的事件,也由此進入更功利,更戰亂的戰國時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西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春秋末期晉獻公,由於大肆誅殺公族子弟,造成晉國公族的快速減少,實權慢慢換成由新貴族的六卿把持,這六卿是韓氏、魏氏、趙氏、范氏、智氏、中行氏,他們有各自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范氏、中行氏被滅,只剩下智氏、趙氏、韓氏、魏氏。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勢力最為強大。智瑤向韓康子要地,他的謀臣段規建議不但給,還要給個萬戶的大城,以顯示其順從的意思,讓智瑤的目標先不要從四家中最弱的韓氏下手,把轉移目標到別人身上;然而因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得來太容易了,於是再來向第二弱的魏桓子要地,而也順利得手。最後當然順勢攻打積怨已深而必除之而後快的趙襄子。

 智瑤結怨最多的是趙襄子。關於智伯與趙襄子結怨一事,史籍中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左傳》記載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智伯率軍伐鄭,當時趙襄子尚為趙氏太子,隨軍出征,在攻入鄭都城門之際,智伯命趙襄子先入城,但襄子卻反請智伯先入,智伯當時就口出惡言,說:“惡而無勇,何以為子?”智伯認為襄子相貌長得那樣醜惡又缺乏勇氣,不敢入城,怎還能做太子?由此趙襄子十分忌恨智伯。《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伯伐鄭,趙簡子生病,因此命其太子趙襄子為將領,智伯酒醉之後,給趙襄子灌酒,還毆擊襄子。趙氏的家臣紛紛要求以死相拼,襄子勸阻了大家,並說正是因為自己能夠忍辱負重,才會被父親立為太子。他對智伯的怨恨自然是不言而喻。然而返國後,智伯居然還要求襄子之父趙簡子廢除襄子,另立太子,但簡子不聽。 


 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西元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於是趙襄子最後退守晉陽。智伯圍困晉陽約兩年而不能下,想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西元前453年,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這其中告訴了我們什麼事情?





  1. 智氏向韓魏趙三家要地的行為,事實上和秦國於戰國末期向各國要地是一樣的道理,割其地,可削弱對方勢力又可試探其忠誠,可謂一箭雙雕,又可說其為投石問路,只是形式相同但做法卻有小部份不同,而導致結局竟有天壤之別:智氏被屠滅,而秦卻統一天下,其差別在什麼地方?

    智瑤敗在於太貪,自以為勢力最強,同時結仇於三家,得了萬戶之邑而沾沾自喜,可見其目光如豆,而不是像很多史家所說的外形俊美高大,聰明勇敢;也不是資治通鑑所講的”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在我看來,古人所謂的德,只是聰明不足的緩衝劑而已。若以司馬光的說法,當初若是一家一家滅,而不是一次向三家索地,很有可能滅了韓魏趙三家,終於篡晉而立,這樣也算有德有才?

    事實上,這個教訓告訴我們:備多力分,何況智瑤是完全不備;疑人不用,更何況是完全不疑。一個錯誤的政策,會帶來多少災難;而一個錯誤的繼承人,甚至引來家國屠滅,真是可悲。歷史上相同的教訓也是不勝枚舉,例如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滅國;豐臣秀吉之子終被德川家康滅族;而今多少企業領導人過世,從前一直臣服其下的親屬趁機坐大,甚至欺壓原東家的幼弱親人,在上位及下位者要如何面對這種困局呢?請見專文”狡兔死,走狗烹”,專論盟友間的相處之道。


  2. 周王朝被春秋各諸候瓜分,與晉被各卿大夫瓜分,是相同的道理.當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之後,其下位有權的大臣們就會開始算計,還有如亞歷山大大帝死亡時,立刻被其下的四大將分割勢力,各立為王,其後代及親屬甚至被滅絕;三國時的曹魏末期被司馬家把持篡位;晚唐的藩鎮割據等等,不勝枚舉。而當今社會,你想到什麼例子呢?辜蔡吳三家的互相傾軋歷歷在目,再來王家大家長的驟逝,聰明如你,以投資觀點,你想未來五十年會如何呢? 請見專文”誅殺功臣”,專論與屬下的相處之道。



  3. 韓、魏二家,先為智家合攻趙家,後見智瑤不備,反而回頭和趙氏合攻智家,同樣也是不義之人,在他們眼中,只是利益而已。當初給地,雖是被脅迫而致,但其最後算的也是自己的利益,希望先攻取別人,而非自己,再從中獲利。經濟學的唯一準則,就是”假設人是以追求最高利益為原則”如此而言,只是一連串計算利害的必然過程,何來司馬光的”德”可言?然而聯盟為何成少敗多,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益計算不合他人之利益,請見專文”赤壁之戰”。


  4. 智瑤的戰略目標混亂,而相對來說,努爾哈赤卻立下了一個戰略上的好例子 。25歲時,其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因意外同時死於明軍的炮火。努爾哈赤悲痛欲絕,卻明白不能立即與明朝對抗,但也同時瞭解,他最終的敵人,就是明朝。努爾哈赤於是便遷怒於尼堪外蘭,三個月後,以報父仇為名,率領百餘人的隊伍,向圖倫城進攻。從此,拉開了統一女真各部,爭奪明朝天下的序幕。努爾哈赤經過12次的大戰役,先是統一女真各部,接著更統一了東北全境,才算羽翼豐滿,得以與明朝爭奪天下。

    而諸葛亮和劉備對談的隆中對,更是世人所熟知的大戰略;劉邦和項羽一爭天下時,先避禍於漢中,時機成熟時,再暗渡陳倉,請見專文”遠交近攻”。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