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回來看弟弟好不好?」那一年,我幫一位因為颱風罹難的12歲男童,圓了找到媽媽的遺願。
颱風來襲,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 17 人死亡、7 人失聯、98 人受傷。
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張張破碎的餐桌,是再也無法相聚的家庭。
看著新聞,我想起 2004 年的心碎故事。
當時艾利颱風重創新竹縣尖石鄉,數十條人命喪生,許多人被大水捲走、被突然沖刷而下的土石流活埋,連逃難機會都沒有。
其中住在尖石鄉的張家,更是一家三口都遭到土石流掩埋,只有12歲的孫子被土石流捲走消失,一家人不斷祈禱希望奇蹟發生。
3天後,男童遺體在25公里外的竹北頭前溪大橋下發現。
原本還對小男童生還抱著一線希望的張家,老老少少全都崩潰了,癱軟著身子,喊著男童的名字,淚水像斷了線。
我在殯議館採訪,按了幾下快門後,實在太心痛了,放下相機走到一旁,悄悄拭淚。
不久,媒體都走光了。
我選擇留在告別式會場陪張家人,拿著面紙給張家人,握著小男童的姊姊的手說「弟弟過世了,你要好好活下去,要加油」
我發現,小姊姊的身旁是五個姑姑陪在身旁,「爸爸跟媽媽呢?」姐姐爆哭,抽抽噎噎地卻說不出來龍去脈。
陪伴過程裡,我才慢慢拼湊出這個家庭的真實故事。
男童的爸爸早在12年前,就因為颱風天被倒塌的電線杆壓倒身亡,當時男童還在母親孕肚中,根本沒來得及見爸爸一面。
男童出生後,母親想帶著兒子和女兒到平地工作,卻因為男童是家中唯一男丁血脈,遭到阻攔,母親只好在兒子滿月時離家,從此再也沒出現。
過世的男童與這位幸運逃過一劫的小姊姊,從小就是由姑姑們輪流照顧長大。
小姐姐偷偷告訴我,從小就好羨慕別人都有媽媽。
她很恨媽媽不要她和弟弟,但更希望能有媽媽在身旁,弟弟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可以看一次媽媽「媽媽,你回來看弟弟好不好?」
那時不像現在有社群媒體,新聞只能刊在報紙一角,我知道能夠實現的機會,渺茫再渺茫。
沒想到一天後,我真的接到男童媽媽的電話。
她發抖著對我哭訴,19歲結婚,懷男童時因丈夫喝酒後會行為失控,她害怕的搬到公司宿舍住。
結果一周後,丈夫就因颱風事故身亡。 她後來生下兒子,婆家不讓她帶走唯一男孫,她只好隻身前往外地工作。
媽媽之後再婚,偶爾偷偷回到部落探望,卻總被指責「不要孩子的媽媽」,久而久之不敢再回。
她哭著說:「這些年,我從來沒聽過兒子喊我一聲『媽媽』,那是我最大的遺憾。」
男童遺體被發現時全身赤裸,全身都受土石撞擊,媽媽啜泣說,她要燒很多很多紙衣服給兒子,不要讓他光著身子。
遺體被打撈上岸後一直未能闔眼的男童,在告別式當天,終於見著了從未喊過一聲媽媽的母親,在公祭當天,安然的閉上了眼。
二十年過去了,尖石鄉從過去的「颱風=災難重鎮」,每逢風雨必有 SNG 車重兵進駐,
到如今透過流域整治、橋梁加固與預警系統強化,已經能夠較為平安地度過一次次風雨。
這一切背後,都是無數用血淚換來的教訓。
花蓮的這場災難,再一次提醒我們:
大自然的力量,從來不容小覷。唯有事先做好準備,才能減少傷痛。
敬畏天地,才能學會謙卑;珍惜當下,才能減少遺憾。
更重要的是,請好好和心愛的人過好每一天,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今天,會不會就是最後一天。
=
【延伸閱讀】別再說你沒時間!她用高鐵通勤6年,考到國際證照、實力、作品全部升級
【延伸閱讀】每天睡前讀書給孩子聽,一個月後收到比「我愛你」更高級的讚美
【延伸閱讀】別再說自己不行:我用「不抱怨」活成想要的人生,也讓機會開始追著我跑
【延伸閱讀】捨不得用好東西的媽媽:不是捨不得用,是從來沒覺得自己值得用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