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 之1
五、
2025年1月,在崑崙艦護送故宮文物到台灣的七十多年後,我南下與高中生座談科系的選擇。七十多年前,人文與科技也許同樣被重視,如今在台灣的中學,喜愛人文的學子,在校卻似乎被蓋上前途黯淡的戳記,不敢揭露自己的心聲。
坐火車回來,窗外從鄉村風光緩緩變成台北的繁華景致,也帶我走過時光隧道,追憶多年來科技帶給社會的變化。生活真的方便多了,但社會的祥和與幸福感卻變淡薄;網路讓人天涯若比臨,但比鄰的家人,心理的距離卻越來越像天涯般遙遠。
「人文真的沒落了嗎?」我在車上細讀史景遷的書,探索人類社會的問題,偶而抬頭看四周,皆是玩智慧手機、手指快速翻轉的人們,資訊如巨潮般湧入心靈海岸,臉龐卻滲透出惶惶不安的情緒波濤,讓我堅信人文的社會價值勝於科技。
放下手邊書籍,我翻讀上車前買的報紙,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聯合泛綠團體,要推動大罷免的新聞躍然紙上,料將吹起千波浪,可記憶的線索卻喚醒我,十多年前他曾在各報紙投書,疾呼舉辦統一公投、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
曹興誠是從聰明的科技人,但科技在幾奈米的晶片內遊刃有餘,對政治棋盤卻舉棋不定;台灣確實百病叢生,人人都憤怒地想動刀,但揮刀下去會變好或變壞,人似乎仍在茫然。
坐車返台北,火車沿著既定的軌道而行,但人生或社會之船,航行於浩浩的歷史海域時,常常,我們在掌舵時猶豫思索,有時被眼前的景象所影響,趨船前往時,才知那只是蹉跎時光的幻影。
因此,在回顧七十多前的歷史,我特別敬佩押送故宮寶物到台灣的杭立武,他在那個混亂的大時代中,良知指南針卻如此清晰,帶領他做出在近代史上的偉大貢獻。
也敬重像史景遷這樣的英籍學者,投入一生的時間在人文社會的研究上,無怨無悔地解剖近代中國苦難的緣由。只可惜,活在混亂的台灣社會,卻沒有學者繼承衣缽,執清晰的放大鏡來細看台灣歷史與社會的種種,或者說多戴著有色的眼鏡。
或者說,台灣現在歷史等社會學論文,在學術工廠化的大旗下,其實已堆積成山,卻越來越像冷酷的冰山,與我們毫不相干。甚至南下見高中生,我發現在新課綱的引導下,連高中生都開始做論文。
可這一切卻像一條沒有指南針指引的船,1949年的崑崙艦,經過驚濤駭浪,終於抵達安全的彼岸;2025年的台灣之船,還在汪洋大海中,繼續迷航。
〈結束〉
────
作者簡介:
路仁是清華大學資訊科學博士,現任銘傳大學資管系專任副教授,目前重心在學生實習輔導,作為資訊業與學生間的橋樑。路仁曾是人間福報副刊專欄作家、教育電台每早新聞分析、UDN/U值媒教育專欄作家,著有「抽屜裡的祕密」、「讓我們到心底去旅行」、「不識字爸媽的博士孩子」、「浪漫痕跡」等書,與小野、李丁讚等合著「走路」一書。
路仁擅寫真實生命故事,於部落格連載。路仁亦是詩人與音樂創作者,曾與游政豪同學共同創作歌曲,獲高雄情歌大賽優選。游政豪畢業後往流行音樂發展,目前是A-Lin、王心凌、郁可唯等熱門歌曲的編曲者;路仁則專注詩與音樂的結合,創作音樂詩歌,尋找古典的素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