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閱讀 之1
四、
「從未想過會當學者,之所以走上研究這條路,單純是因為對中國歷史的好奇,」史景遷取得博士後在耶魯任教,好奇心仍帶領他在歷史學的海域乘風,以「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天安門」等巨著掀起巨浪。
海域的船繁多,也許有些學者也想去戰亂中的霧峰看典藏,卻只是要翻尋典據資料,從小處做大文章以換得博士或教授頭銜,從此讓論文擠身在國家圖書館的叢林中冷得發抖,對歷史使命無動於衷。
「歷史總會讓我們去反省,讓我們看到未來,」史景遷在名滿天下後接受訪問,談到歷史學的使命。
年輕的他被心中的指南針引領,航到陌生的應許地,只是舊約的應許地流著奶與蜜,他眼前的中國大地卻流淌著苦難。之後,內心的使命感又化成新的指南針,呼喚他以文學技巧將史料所蘊涵的內在世界,傳到廣大世人的心靈中。
在耶魯附近一間比薩店的小桌子上,史景遷如常地揮筆,一字字地刻寫故事,像古老的裁縫師一針一線地編織衣服,直到故事告一段落後,才託人打字成稿。他相信人類的筆觸可以揮灑出感情,就像他讀康熙雍正的眉批,會感受到數百年前皇帝的情緒般。
「每個故事起初的場景很重要,因為故事說到曲終時,常還要折回最初的畫面,」2005年史景遷應邀來台演講,在台大活動中心的地下室,我也做為一名讀者,傾聽他如何把文學中前後輝映的技巧,烙印到歷史的轉折上。
「他的書讓我看了覺得我很渺小、也很偉大,」想讓音符揹著文字飛揚的歌手伍佰,也在場聆聽。當史景遷開口時,在場的聽者確實覺得渺小,因為這麼多華人研究歷史,著作卻像深秋落葉飄零於時光長河中、杳無回音,而一個英國人的書籍,卻如巨石掀起巨浪與巨大的迴響。
但有時也覺得自已很偉大,因為在歷史這本大書中,我們不只是讀者也是作者,我們不是無生命的石頭或無能為力的草花,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依著心中良知的指南針而行,也像他書中的大小人物一樣,影響人類歷史的航向。
〈續讀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