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篇-怪力亂神,三人行必有我師
20141130 Morgan整理
●第二十一章 子不語:怪、力、亂、神。
壹、時空背景
春秋時候,西周以來的建立的一系列古法、禮儀都被打破,導致整個華夏大地均陷入長時間的戰亂。
在那些想參與爭霸的諸侯當中,很多人為了證明天子君權的旁落,為了證明自己的霸業,經常搞出些怪異之事,並崇尚武力爭霸,且許多諸侯國中,出現大量的叛亂、爭權奪利之事件;故,其時諸侯們也不再崇尚禮儀,而是對鬼神之事非常感興趣,被稱為「禮崩樂壞,瓦釜雷鳴」時期。*4
面對這些亂象,孔子一直以來,均都是嗤之以鼻的,因孔子他一直都推崇「仁德」,希望能恢復古法,因此他: *4
1.從來不談論怪異的事;
2.從來不給諸侯推薦武力爭霸的政策;
3.從來不參與叛亂,也不讓弟子們參與叛亂;
4.更從來都是「敬鬼神而遠之」,推崇姜尚伐紂時踩踏龜甲不信鬼神的做法。*4
貳、子不語:怪、力、亂、神釋義
一、「子不語」
(一)、語與言有分別: *1
1. 語者對語;是兩人對話。*1
2. 言者自言;是自己要說,自己發言。*1
二、怪、力、亂、神
(一)、何謂怪力亂神?
《集解》(註:三國 魏 何晏 《<論語注疏解經>序》:「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百度):「王肅曰: *1
怪,怪異也。*1奇怪的事*1。(怪,怪異也。謂妖孽之事也。舊云,如山啼鬼哭之類也。)
力,謂若奡(音ㄠヽ通傲字)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1力,超出平常的氣力,如羿善射,奡盪舟*1。(力,謂多力也,奡多力:能陸地推舟也,盪推也。若烏獲舉千鈞之屬也;烏獲古時健兒也,三十斤曰鈞,烏獲能舉三萬斤重也。)
亂,謂臣弒君,子弒父也。*1今殺員警*1。(亂,謂臣子弑害君父之事也,惡逆爲亂甚者也。);當該也可指目前,國內藍綠抗爭、惡鬥;是非不分;民眾企求「均貧」而非「均富」;奸商炫富大賺黑心毒油害全民致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等等亂象。
神,謂鬼神之事也。*1 如早期台灣每逢選舉,或涉及難了斷之事時,都是一造、或兩造到寺廟、神明前「斬雞頭」,發誓自己清白(可憐哦,無辜的一隻公雞,神明有靈,其慈悲心腸,或可謂「慘不忍睹」,何能證明當事者清白?);而目前仍有神棍假藉宗教或神意,咨意騙財、騙色,衍生出許許多多社會問題。
此神,該非指正神。
(二)孔子為何不說?
1.(王肅曰:)或(1)無益於教化也,或(2)所不忍言也。*1
2.皇《疏》:「(1)或無益於教化,解不言怪力神三事。(2)或所不忍言,解不言亂事也。」*1
又子路曾問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不言也。
故,此四事言之無益於教訓,故孔子語不及之也。
《論語集注》朱子曾解釋:「1.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聖人所不語。2.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
今人李澤厚也說:「怪異、鬼神,難以明白,無可談也,故不談;暴力、戰亂非正常好事,不足談也,也不談。」(《論語今讀》)
(三)孔子真沒言(說)嗎?其實孔子也言鬼神(只是不語):
孔子著作,非不言亂事等,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易文言》,《春秋》皆有之*1:
或有人問說:「《易文言》孔子所作,云臣殺君子殺父,竝亂事。而云孔子不語之何也?」
答曰:「發端曰言,答述曰語;此雲不語,謂不誦答耳,非云不言也。或通雲:怪力是一事,亂神是一事,都不言比二事也。故李充曰:1.力不由理,斯怪力也;2.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興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
1.此不語者,設有人問此等事,孔子不為解釋,免其習為惡事也*1。
2.或亦有語者,如劉氏《正義》所引《書傳》言,夫子辨木石水土諸怪,及防風氏骨節專車之屬,皆是因人之問而答之。然此所答,當為研究博物而然*1。
孔子並不是從來不說怪力亂神,論語當中孔子就有說過,但是要是有人來問時,孔子不為他解釋,不跟他辯論,但是自己可以發議論說說。何以故?因為有人來問而答復,就容易會錯意,這樣便生毛病了(故不語)*1。
(四)孔子也言鬼神:
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按照中庸的做人標準來要求自己,就可以達到有德了。*3
孔子還說了:「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禮記﹒中庸》也就是說,要達到有德,就要處理協調好和天、人、地的關係,敬鬼、事神、禮人。*3
可能有還是有人會反駁:孔子是不信鬼神的,根據是「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第七》)和「敬鬼神而遠之」。*3 有學者丹陽指出正確句讀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那些狐黃白柳和跳大神的,這一點看看《禮記》就足夠明白了。*3
就「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的關鍵在於「遠」字,這個遠字是祭祀的意思,同樣意思的還有一句話,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第一》)就是說喪禮和祭祀要嚴肅而且隆重。所以「敬鬼神而遠之」的意思是對鬼神的敬意要用祭禮(祭祀)來表達。而且,這個「鬼」是先人靈魂的意思,並不是那些個亂七八糟的鬼魂。祭是一種禮節,就像過去的人互相見面了作個揖完全是一回事,只不過是對鬼神的方式跟對人的方式不同罷了。*3
孔子不是還說了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跑到別人家的祠堂裡磕頭作揖,準是拍馬屁攀高枝去了 (丹陽)。*3
綜觀,清朝以上,除了佛、道兩教以外,其餘的都是秘密結社不能公開的宗教,而儒家並不是宗教。這些不能公開的宗教,講的都是「神」。現今佛家講「神通」,可以離地三尺,可以放金光,以為自焚便能成道,誤以為自殺就可以證果*1。
同時,古人隱惡揚善,就是為了防微杜漸的意思*1。
這四條,都會亂國,孔子講究「隱惡揚善」,所以不語。隱惡揚善,不只是愛護做惡的一人,而是愛護大家,恐怕人們互相學,學壞了,所以從前監獄中不許看報,以免交換惡知識。可以參考(集解)的防微杜漸*1。
(五)到底有無鬼神? 佛與神仙有何不同?請看看十法界: *8
孔子只說,不「語」「怪、力、亂、神」,但並沒否定神之存在,台灣民俗的信仰極多,最盛名的是每年「媽祖繞境」;所謂的神,當指仙佛,佛菩薩;但台灣民眾不只信正神,也拜陰神;甚至石頭公、大樹公或有恩的寵物。
而佛家有十法界的說法,把神、仙、佛,有一完整說明。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7;
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7
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7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7
1.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7
2.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7
3.緣覺
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7
4.聲聞
聲聞修習四諦法(註:苦集滅道)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註: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輪迴六道當中。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即血塗、刀塗、火塗。*7
1.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癡。
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7
2.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醜、高矮……等不同。*7
3.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7
4.畜生
眾生因貪欲癡想心,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7
5.餓鬼
若慳貪不捨,不知佈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飢餓當中,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塗」。*7
6.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塗」。*7(註:地藏經內有詳述)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於遊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癡,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慧較高,最適宜修道。*7(註:人身難得今已得,修道需即時)
【結論】
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悟者為聖,迷者為凡,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每起一念,即落一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能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從善如流,依聖者之路,從因上努力,人生必定愈來愈光明,終而超凡入聖,果證菩提。*7
(六) 清袁枚著《子不語》、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等談鬼神
這四(怪力亂神)樣東西,是孔子所不喜歡多講,很少討論的事。
但乾隆時代有名的才子袁枚,著了一本《子不語》的筆記小說,專門講神鬼等等奇怪的事。因為孔子不講而他要講,所以書名《子不語》。
其他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康熙時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再加上王漁洋的《池北偶談》,都是清初幾個大名士、大才子的作品,充滿怪、力、亂、神的故事。就如現在,大家喜歡講鬼故事是一樣的。
●第二十一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壹、何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具體作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甲、雪公說*1
一、《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1」
何謂無常師:《皇疏》:「我師彼之長,而改彼之短;彼亦師我之長,而改我之短。既更相師法,故雲無常師也。*1」
二、劉氏《正義》,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善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1。
此章各注以劉氏之解何晏《集解》為可從,陳天祥《四書辨疑》亦從此說。不求備於一人也。皇《疏》「改彼之短。」只可施於深交。如交不深者不能改也*1。
「三人」,有注解說,三人包括本人在內。除了我之外,另外還有二人。若三人的行為都相同,固然是好,假使一個好一個壞,也還可以學習。*1
具體作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雪公說:(有三種說法)
1. 第一種(普通)的說法:善人、不善的人,二者都是我的老師。學其中善者的行為,或是改去其中不善者的行為,都是就改正自己的身行來解釋。*1
2.第二種說法:人當中,那位善者我們隨著他學,不善者我們去改正人。若夠得上交情才能改正,交淺不可言深,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採取。*1
○3.第三種說法:只就一個人的善、不善說。一個人他有善好的行為,我們就選擇順從學他,至於他的不善言行就不要學。人不會是全好,也不會全不好。這個說法最好,人不是聖人,誰能無過?人有善行,就學他的善。*1
(二)、淨空法師說*2:
《論語》裏面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叫三人行。除自己之外,那兩個是老師,為什麼?*2
1. 善人啟發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沒有?有,好,永遠保持,發揚光大;沒有,要發心,要向他學習。*2
2. 那個惡人也給我做示現,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2
他是我的善知識,他是佛菩薩,哪來的過?過在自己。善心善行發不出來是自己的過,噁心惡行改不過來,是自己的過。所以用善財的態度來學佛,沒有一個不成佛,個個一生當中都證得無上菩提。沒有什麼秘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古聖先賢知道。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你成佛了就統統現前,佛果功德。*2
丙、其他家說法
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此明人生處世則宜更相進益。雖三人同行。必推勝而引劣。故必有師也。
(1) 有勝者則諮受自益。故云擇善而從之也。
(2) 有劣者則以善引之。故云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善與不善。即就一人上為語也。人不圓足。故取善改惡。亦更相師改之義也。
故王朗曰:「于時道消俗薄。鮮能宗賢尚勝。故託斯言以厲之。夫三人之行。猶或有師。況四海之內。何求而不應哉?縱能尚賢而或滯於一方者。又未盡善也。故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其實孔子這句話,還是打了折扣,應該說各個都是自己的老師。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師。因為看到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不要這樣笨,不要這樣壞。所以他們都是我的老師,足以借鏡反省。
孔子這句話同時說明瞭研究學問,不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在社會上觀察:「別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若說在人群社會中,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而自己能從內心、從根性裏發出改善、學習的意念,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談共修、聽道、聽經說法、略)。
宣化上人說:孔子說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這幾句話,我們知道孔老夫子不但是一位空前絕後好學的學者,也是空前絕後的大教育家,又是空前絕後的一個大政治家。我們也可知道,孔老夫子一生是謙德不遑,什麼時候都不自滿,不貢高我慢。*4
為什麼這樣說?*4
就因為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有兩個師父,一個師父就是我要效法的師父,一個師父就是我不要效法的師父。1.也就是擇善而從,對方若有長處,我就要跟他學習;2.若有短處,我就要改過,不要照著他那樣學。就是善者可以做我們的法,我們要效法他;不善者做我們的戒,我們要以他為戒師。所以我們今天,若能用這個理論作為我們做人的座右銘,則無入而不自得焉。那麼孔子這位古人是有這樣謙讓的德行,所以後人尊他為聖人,是有其道理的。*4
又有人說︰「眾人是我師」,說大家都是我的師父。「我是眾人師」,我也是一般人的師父。就是大家都是我的教授,我也是大家的教授,這互相學習,互相切磋琢磨,所以說我是眾人師。「時常師自己」,自己時常又要以自己為師,要把每一天所行所作,做一個簡短的檢討,看看我今天所行所作是否有當?是不是都合道理?是不是有不合道理的地方?所以自己常常反省。因為這個,所以曾子才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指現實社會中,男女老少、善人惡人、順境逆境。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就是指善人、惡人、自己。遇見善人,學習他的長處;遇見惡人,反躬自省,有則改之。菩提道上就只有我一個人,別人統統是老師、善友,一個從正面教我,一個從反面教我,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成就自己的道業,同時又能普利眾生。*5
五十三參意思就是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你所看的一切人事物,全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善財童子就是這麼成就的,文殊菩薩就是這樣教他的。*5
你看到每個人,他行善,是佛菩薩做樣子給你看,你看會了,學他;*5
他造不善,佛菩薩做給你看,這個你知道不善,不能學他,你不就全得利益了嗎?*5
善人是佛菩薩,不善人也是佛菩薩,就好像唱戲一樣,有人唱正面的,有人唱反面的,都是最好的演員,演得那麼逼真。真正會聽戲的、會看戲的,他得利益了,他受教育。*5
《論語》裡面講,孔子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三人是什麼?就是自己一個,這個社會上兩種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講整個社會。*5
善人教我,惡人也在教我,這是正面教材,那是負面教材,哪個不是善知識?哪個不是老師?哪個不是父母?哪個不是佛菩薩?全都是!我們輕視這個人,批評這個人,不可以的,連怠慢都不可以,為什麼?禮敬諸佛。你看經典懺儀,「一心頂禮,一心恭敬」,這是性德的流露,真心的流露,不是妄心,妄心裡頭有分別執著,真心裡頭沒有。*5
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三個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師。其實三個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師,不是必定有。*6
他這個三個人實際上不是指三個人,所以這個有三種行為,有一種好的,一種壞的,一種不好不壞。1.好的,善者而從之,好,你就跟著他,當你的教授;2.不善,你看見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來改。*6
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這個壞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所以說善人是師,惡人是自己的資。好的話他教你,你跟著他,壞人的話正好在這個上面把好人、師長教你的道理去運用,增長你的功德,那不是三個人必定都是老師嗎?如果你們不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根本不能學佛。*6
孔老夫子的這段話,用在佛法上可以再加深一點,三人行必是我師,為什麼必定呢?
這三人所指為何?不是說只有三個人,而是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一個是不好不壞的,
1.看見壞的人說喔!你看他走的不好,走出這麼多毛病來,是我最好的榜樣,告訴我,你不要走錯喔!看見他自己策勵如果你能夠避免了,他豈不是一個最好的警策者,讓你不跌跟鬥啊!對嘛!看見前面這個人,一下跌的半死不活,你就不會跌下去了,如果你從這個地方去看的話就對,可是這個形相,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體會,看得到呢?看不到!還要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以後,然後我們回過頭來一看才能瞭解,而所以能瞭解,還是靠三寶安住世間。
有一次經過高速公路,上面車子很多,正好有一部車,滿載了待宰之豬,白白胖胖的長的,很肥超車而過,旁邊有個人告訴我,哎呀,「善知識」,我聽了以後當時楞了一下!後來一想一點都沒錯,平常我們覺得善知識是佛才是,菩薩才是,至少羅漢、聲聞,至少法師才是,怎麼『豬』是我們的善知識?假定不懂佛法的話,不會覺得牠是善知識,懂得佛法了祂是善知識,啊!一看,不要馬虎不要懶惰啊!豬並沒有做什麼壞事,但是牠就是好吃懶作,覺得眼前佔一點便宜,牠不會想傷人的,豬本身不會像其他的動物會侵犯你,可是牠使用的超過應得的,將來還報時就是照這一個,這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嗎?
貳、如何分辨善與不善
這需靠智慧心,智慧從何而來?
人人皆具有如來、光光明明的本性,均具有澄然「妙智慧」:
一、佛陀在菩提樹下,夜觀明星而悟道後說:「奇哉!一切眾生均具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二、「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六祖壇經)
三、六祖壇經指出:慧能悟後而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註:自性、本性清淨,卻能生萬法)
四、「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願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今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六祖壇經)
五、、「菩薩戒雲﹕本須自性清淨。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六祖壇經)
六、「如來智如是,眾生悉具有;顛倒妄想覆,眾生不知見。」(六十華嚴經卷三五.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 *6
此偈是說,人人都具備跟佛相同的智慧,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癡迷的顛倒妄想所蒙蔽,所以不知道有這樣的能力。*6
人人既皆具有智慧德相,都具有與佛相同的真如本性,何以不能彰顯,而在修道與為人處世上,作最智慧的抉擇?其根本原因,係智慧德性被「無明」所覆蓋,依被染汙程度,而有賢明、愚笨之分。
何謂無明,一念不覺,就是無明,一念而覺,無明就遁形。是故,起心動念時,我們要好好、時時照顧我們的念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覺」性,當念頭起來時,您能立即查覺,能清楚瞭解,這念頭究是善或惡,而瞭然下一念該是什麼,因為「一念善,則生善行;一念惡,即生惡行」(六祖壇經)。
很多人以為自己非常優秀,頭腦快、見識廣、懂得多、學得勤,就覺得很有智慧。另有不少人以為自己非常愚笨,頭腦鈍、手腳慢、理解力低、記憶力弱,就覺得沒有智慧。其實,如果依據此偈做判斷,這兩種人都還不曾知道佛的智慧是什麼?*6
聖嚴法師說:三年前有一對夫婦遇到婚姻危機,先後都來請我指示。兩人都是出身於農村,結婚已二十多年,當時都只二十來歲,男的初中畢業,女的小學程度,後來男的由工讀而出國留學,回國後升到了一家中小企業公司的總經理。太太老是懷疑丈夫在外面有了姨太太,男的便來告訴我,本來他沒有想到要娶姨太太,反正太太天天都在冤枉他,他就真的交了女朋友。太太知道實情之後,也來告訴我說,既然丈夫無情,她也要另外去找男朋友了,反正她的丈夫嫌她愚笨,遲早大不了離婚算了。*6
這對夫婦,受的教育程度有差距,知識水準不相同。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兩人都沒有如來所說的智慧。妻子冤枉丈夫已是錯的,丈夫豈可將錯就錯?丈夫有外遇已是錯的,妻子豈可也去找外遇?兩者都已四十多歲,還不珍惜患難夫妻,竟來互鬥意氣,把幸福婚姻的營造,當作兒童的遊戲,是多麼的愚癡!幸虧兩人都 來見我,被我各罵一頓,避免了家庭的破碎。*6
這個例子,正好說明此偈所謂被「顛倒妄想覆」蓋了心竅,不見了智慧,任由情緒奔放,惹得煩惱不已、痛苦不堪。*6
請不要誤認為佛的智慧,要等到成佛之後才有份,那是一些學問家們的高論。事實上,佛在人間,就是要幫助一般的凡夫俗子,告訴你本身就有佛的智慧,不一 定要等到成佛,只要能於生活中,少鬧一些無意義無道理的情緒,少為自己製造煩惱,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諒解人、包容人、幫助人,你就是一個能夠生活在如來 智慧中的人了。*6
不要指望,等你成了佛,才有佛的智慧,你應當馬上開始運用佛的智慧(註:啟發你澄然本性)。否則,你是永遠沒有機會體驗到智慧,你也永遠不會成佛了。*6
如何修行、彰顯我們本具的澄然智慧呢?
1.如實觀察-勤修六度萬行,由戒(防心)生定(修心),由定發慧(明心;註:明心則見性)
有云,佛教所言智慧,又稱「如實觀察」,即如實觀察人生,如實觀察現實世界,如實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的智慧,從六度中的前五度中來:持戒,就是告訴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惟一途徑。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因而這樣的智慧,從修養中來,從修持中來,從禪悟中來。戒定慧三者的關系,也可以簡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可見,智慧是心靈的證悟,是心靈的學問,是通過修學由悟而得。這樣的智慧,當然是離世間,出世間的了。*10
2. 廣修習「般若」行,透過修習文字、觀照般若,終達實相般若
這是我們修學的目的。透過修習,可得三種般若,即「實相」、「觀照」、「文字」(方便)。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文字(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11
六度中修「禪定」是手段,前面四(持戒、佈施、忍辱與精進)條乃是手段之手段,關鍵的手段是禪定,因定開慧。因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決定沒有智慧。*11
如何開發三般若呢? *11
(1) 文字般若(教也):從聽聞言教(聽經、聽道或聖者言論而啟悟),或自己閱讀經典(廣讀三教經典、八萬四千法門),即可開發的智慧,即稱文字般若(又稱聞慧)。又由聖教啟發的清淨智,也謂之文字般若。在般若心經而言,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11(註: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 觀照般若(行也):依八萬四千法門修持,所解悟的道理再實際地去體驗修習,所啟悟的智慧,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依理進修,所行與所解相應,謂之觀照般若。在心經而言,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11
(3) 實相般若(理也):由修習觀照功夫的深造,日久功深時,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在心經而言,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11
智慧與聰明的區別故事(百喻經):
(第一個故事)*10
過去有一個愚人,頭上不生頭髮,光光的腦殼。有個搗蛋的人,拿了犁杖,敲打他的光頭,一下又一下,打得頭破血流。這個愚人,默默忍受,不知道躲開。
旁人見了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躲開呢?為什麼偏要站在這裡挨打呢?你看,頭也被打破了!」
愚人回答說:「這個人倚仗自己力氣大,實在愚癡,毫無智慧,見我頭上沒有毛髮,就以為是石頭了。其實,這不是石頭呀,是我的頭,用犁杖打,怎能不破呢?」
旁人說:「你自己愚癡,怎麼還說別人沒有智慧呢?你如果不傻,幹嗎要站在那裡讓他打得血淋淋的而不知逃避呢?」*10 《百喻經》
愚人總是自作聰明。不但不會承認自己愚,而且還指責別人沒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有沒有區別呢?
(第二個故事)*10
過去,有一個傻乎乎的流浪漢,常在街上走來走去。許多人喜歡拿他開玩笑,並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個五元的硬幣和一個十元的硬幣,由他來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塊,他從來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著都笑,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
他每次經過,都會有人用這同一方式來取笑他。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慈心的老婦人,終於忍不住問他:「你真的連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來嗎?」
不料,那位傻瓜說:「如果我拿十元,他們下次就不會再讓我挑了。”……」
所以,我們的根塵識作用,而起心動念,進而起「行」,而造善惡業。但是六塵、六識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從六根所產生。所以,根、塵、識是生死的根本。修持時,讓我們的六根「寂寂」(澄然不動),而斷了見、聞以後,這個心要淨、要定、要明,用「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道理。
悟到這個道理了,只有這念心。哪個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覺性」。「心」淨了,「六根」就清淨;六根清淨了,「六塵清淨;六塵清淨了,「六識」清淨;六識清淨了,「十八界」清淨;十八界清淨了,「心」就淨(如如不動)了。到最後,都是講「無住心」(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光明本性彰顯,萬法自如如,當「隨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中作人處世,修持都真如如了。
附錄*11:
(六)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11:
般若之智不同於世間之智,世間智指世間的聰明才智、學問知識;般若智為菩提妙智,能通達諸法實相,斷除煩惱結垢,轉愚成智,轉凡成聖,成就出世聖果。
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癡」,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除去五毒中的「癡迷」,對應六道中的畜生道。
「般若」:這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禪定是手段,前面四條乃是手段之手段,關鍵的手段是禪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決定沒有智慧。
般若有三種:
「實相」、「觀照」、「方便」。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
斌宗法師(摘略)
般若 - 智慧:明白真理,認識事實,叫做智慧。
智: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智有「照了」的功能,智慧「明瞭諸法」,又智明外境。能勘破世間諸有為法,內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謂之智;
慧: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慧有「鑑別」的作用,慧能「斷惑證真」,慧明自心。所謂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佛性,謂之慧。
總之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瞭,於中無染無邪,而無障礙者謂之般若妙智慧。
扼要的說:般若,乃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亦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種清淨無分別智;也可說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的一種真空無相智。這豈是世人所能夢想得到的呢?
依般若的性質來說:其類有三:
1.實相般若:
「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茲約三義釋之:
(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故曰無相。
(2)實相無不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
(3)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也。(註:真如本性是「真空妙有」)
2.觀照般若:
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註:金剛經),當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又,如實瞭解聖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於其中間所有的功行,曰觀照般若。
3.文字般若:
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若約狹義來說:即指本(心)經始終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裡面所詮的義理,因其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故謂之文字般若。
尤其是觀照沒有它,則不能成立。實相沒有它,則無由顯示,故以文字般若稱之。再進一層說,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內。
若約廣義來說:則非僅聖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語言動作等,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啟發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時,則以音聲為文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為教體;乃至歷來的祖師們,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也莫不是令人啟悟的文字般若之一。
雖說文字不是實義,然而沒有文字,卻沒法起觀照,而證實相。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是無由引導眾生離妄執而證悟實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凡初學佛修行的人,要先從聖教聽聞啟悟,然後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以期獲到最終的結果,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算為有次第的學佛修行,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總之:
(1) 文字般若(教也):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聞慧)。由聖教啟發的清淨智,謂之文字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在心經而言,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
(2) 觀照般若(行也):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依理進修,所行與所解相應,謂之觀照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在心經而言,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
(3) 實相般若(理也):由觀照功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在心經而言,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
「文字」、「觀照」,為什麼也稱為般若?
文字是求啟悟實相的一種工具(無文字不能起觀照),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二者皆依體——實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稱之。文字,是一種道理的追求——啟發智慧,明白真理;觀照,是一種心理的訓練——改除習氣,求證實相;實相,是一種體證的境界——靈明妙覺,平等周圓。
總之,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實相是約體証方面言。前二——文字、觀照,是相似義,屬方便般若;後一實相,是真實義,屬究竟般若。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通達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眾生(於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通達利生方便法門,廣修六度萬行,救度一切眾生)。
┌觀照(如駕駛) —實行—體驗求證—依教奉行,行解相應。
三般若┼實相(如目的地)—性體—所依(為文字所依)圓明寂照,所證
(為觀照所證)不生不滅。
└文字(如舟筏)—解悟—方便引導—聽聞聖教,啟發智慧。
(方便—度生—隨機應化—廣修萬行,普度眾生。)
茲再約三德及三因佛性會通之:
實相般若:在三德謂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
觀照般若:在三德謂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般若:在三德謂之解脫德,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約「體相用」三大釋之:
實相般若:體也,為觀照、文字之體;
觀照般若:用也,為實相、文字之用;
文字般若:相也,為實相、觀照之相。
依實相之體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觀照之用,由觀照之用而證實相之體。實相的體證,是由觀照的工夫所獲到的;觀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啟示而得來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實相為本體的(又般若有境、行、果三:境——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行——照見諸法皆空(自利),廣修六度萬行(利他);果——三身,四德)。列表如下:
三般若 三德 三 因 佛 性
實相(真心理體)——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觀照(觀智精修)——般若德——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經文)——解脫德——緣因善心佛性
觀照——用———即般若之妙用,為實相文字而生起
實相——體———即般若之本體,為觀照文字之所依
文字——相———即般若之勝相,為實相觀照之表顯
復次佛說般若有共、不共二類:對聲聞、緣覺、及初心菩薩共同所說的其義淺,謂之「共般若」(通於三乘所同聞共修者);單對上位菩薩而說的其義深,謂之「不共般若」(唯菩薩所聞所修不共通於聲聞、緣覺者)。若依天臺四教言之,則共般若屬通教,不共般若屬別圓二教。修體空觀,了達萬法當體即空,證但空以了脫生死,是三乘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觀及一心三觀,了達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證中道理,能從空出假(由解脫而入世利生),廣度眾生,導萬行以入智海,是為菩薩的不共般若。心經屬不共般若,乃觀自在菩薩於靈山會上承佛威力所宣說者,是大乘菩薩所修之微妙法門,以空慧得解脫,以大悲為方便,所謂,通達般若性空,攝導所修大行而成佛。
甲、般若的功德*12
1.是「大覺」,大覺就是成佛,圓滿徹底的覺悟。
2.自覺之後一定要「度他」,要幫助別人覺悟。
乙、去障—「愚癡」
愚癡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成了佛,連等覺菩薩也能度,度生圓滿;九法界有情眾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沒有障礙。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那是修六種福,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是福報。
如果能除貪慳、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癡,這才叫做六度、六波羅蜜。
儒家三達德:大智、大仁、大勇,與佛法講的六波羅蜜非常接近。
佈施、持戒是大仁;佈施是能夠推己及人,持戒能夠令一切眾生歡喜,對你不恐怖、不會害怕,因為持戒的人不會傷害任何人。忍辱、精進是大勇,禪定、般若是大智,豈不是智仁勇三達德具足!這是菩薩修學的綱領,可見得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儒家所修學的接近大乘教義。
參考文獻:
1.李雪廬《論語‧述而第七》講要&《論語講記》 - 明倫月刊資訊網
2.淨空法師:三人行必有我師-1(學佛網)
3.丹陽
4.宣化上人
5.啟建六和敬僧團化解災難
6.日常法師
7.中台世界
8.如本法師
9.聖嚴法師
10.學佛網球(百喻經)
11.斌宗法師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12.李雪廬 佛學十四講表
(相片攝於St. Kilda Beach, Melbourne,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