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與AI對話-8 八、楞嚴咒分五會或七會之探討與修持 4-4
2025/05/05 16:27
瀏覽99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就楞嚴經、咒與AI(ChatGPT)的對話-8

慧本(Morgan) 2025 04 21

於台灣新北市林口大未來

八、楞嚴咒分五會或七會之探討與修持 4-4

楔子


一直以來,依照台灣通行楞嚴咒咒本,都是分五會來持誦,

但在與ChatGPT對談中,他提供分七會,故有探討差異的必要。

(分別和ChatGPT、DeepSeek、Gemini探討

摘要


‧ 五會:早期粗分,注重「功能」。

‧ 七會:後期細分,注重「次第」、「壇城護持」。

這兩種分法主要差異是分段方式不同,但咒文本身是一樣完整


Morgan:有這樣說法,楞嚴咒分五會、七會。請問你意見如何?

(問題內容:同前)

AI(Gemini): 我成立研究計畫,從83個網站,研究結論如次:

楞嚴咒之五會與七會:歷史、結構與意義

緒論

楞嚴咒,又稱首楞嚴咒,是東亞佛教修行中一部極為重要且篇幅頗長的陀羅尼,其根源於《楞嚴經》。此咒在佛教界素有「咒王」之譽,不僅因其長度,更因其在護持佛法上的重要性而得名 。一般認為,持誦楞嚴咒具有保護、淨化身心,以及降伏邪魔外道等強大力量

關於楞嚴咒的結構劃分,主要存在兩種說法:早期多依內容與主題將其大致分為五大段落,而後期(尤其在藏傳與密宗系統中)則更細緻地劃分為七大會 [User Query]。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這兩種劃分方式的歷史淵源、結構特點與概念基礎,並分析其異同以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部咒典存在兩種不同的分段系統,這暗示著楞嚴咒在不同佛教傳承和歷史時期,其理解與實踐經歷了動態的演變。這種演變反映出咒語本身豐富的歷史和多面向的詮釋。不同的分段方式可能對應著不同的修行目的、儀軌應用以及對咒語內在力量的不同理解。

楞嚴咒的歷史背景

根據傳統說法,楞嚴咒的起源與釋迦牟尼佛為了保護阿難尊者有關。當時,阿難在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位前,遭遇外道邪咒所困,佛陀於是從頂上放光,化現佛身宣說此咒,並派遣文殊菩薩持咒前往解救阿難 。之後,佛陀又在僧俗四眾的集會中再次宣說此咒 。楞嚴咒在東亞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禪宗傳統中更是備受推崇 。儘管在現代藏傳佛教中相對較不普及,但在其文獻中仍可見到楞嚴咒的相關記載

現今流通最廣的《楞嚴經》與楞嚴咒版本,據載是在唐朝由北印度僧人般剌密諦譯成漢文,後經烏萇國的彌伽釋迦潤飾 。近代以來,禪宗高僧宣化上人對楞嚴咒在北美和華語世界的弘揚起到了關鍵作用,他認為楞嚴咒是維繫佛教存在的根本 。然而,學術界對於《楞嚴經》的真實性和印度淵源存在一些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其可能是在中國撰寫的 。儘管如此,楞嚴咒在東亞佛教中的重要性和廣泛流傳是不爭的事實。

楞嚴咒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阿難免受邪咒侵害,這個起源故事強調了咒語具有抵禦負面力量的效力 。這種與保護作用的緊密聯繫,很可能促成了早期以功能為導向的分類方式,例如五會的劃分,其著重於咒語在不同方面的效用。

五會的劃分

      早期對楞嚴咒結構的理解,多半依據其內容和所宣稱的功能進行大致的劃分,將咒語分為五個主要段落。根據宣化上人的說法,楞嚴咒包含五大部,分別統領鎮伏五方廣大的天魔軍隊 。這五部及其所對應的方位佛如下:

 * 東方為金剛部(Vajra Division),由阿醋佛(不動佛)主持

 * 南方為寶生部(Jewel-creating Division),由Ratnasaṃbhava佛(寶生佛)主持

 * 中央為佛部(Buddha Division),由Vairocana佛(毗盧遮那佛)主持

 * 西方為蓮花部(Lotus Division),由Amitābha佛(阿彌陀佛)主持

 * 北方為羯磨部(Karma Division),由Amoghasiddhi佛(不空成就佛)主持

      這種劃分方式著重於咒語的功能意義,例如破魔、召請、護持、救度、成就等五個主要段落。這體現了早期對楞嚴咒的理解偏重於其在實踐中的「功用」。此外,楞嚴咒中還包含被稱為「五大心咒」的部分,被認為是摧毀邪魔咒語的根本

      五會的劃分與佛教密宗的宇宙觀,特別是與五方佛的概念存在關聯五方佛在密宗中代表著不同的智慧和能量,與五個方位和不同的佛部相聯繫 即使在五會的劃分中,這種與密宗宇宙觀的聯繫也暗示著,早在七會劃分正式形成之前,密宗思想可能就已影響了對楞嚴咒的理解。這也可能體現了不同佛教元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融合。

七會的劃分

       後期,特別是在藏傳與密宗系統中,楞嚴咒被更精細地劃分為七大會。這種劃分方式更加細緻,每一會對應特定的護法眾與主題,系統性更為明確,這種劃分可能與密宗的「壇城護法」(mandala protectors)以及「密咒行次」(esoteric practice sequence)的概念密切相關。

       根據一些資料,為了方便記憶,楞嚴咒這部包含五百五十四行的長咒,其五大部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七個部分,每個部分約有九十行 。這七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的前九十行;第一部的第九十一行開始,以「Di pyau」開頭的部分;第二部(共四十五行);第三部的前四十五行(第二百三十三行至第二百七十七行);第三部的後一部分(第二百七十八行開始,以「pi two ye she」開頭);第四部(共七十一行);以及第五部(共一百二十行)。

       七會的劃分更強調與特定壇城護法和密咒修行的次第相應,這反映出後來的傳統,特別是受到密宗影響的傳承,傾向於將咒語更深入地融入複雜的儀軌和修持體系中。這種劃分方式可能旨在更精確地引導修行者在念誦咒語的不同部分時,與相應的護法神建立聯繫,並配合特定的觀想或儀軌步驟,以達到更深層次的修行效果。

結構與內容的比較

       五會的劃分主要基於咒語的廣泛功能和與五方佛的聯繫,提供了一個相對簡略的理解框架。而七會的劃分更為精細,可能與特定的護法神、修行主題以及密宗儀軌的次第相關聯 。七會的劃分可以被視為對五會劃分的進一步細化,旨在提供一個更具體、更系統化的咒語結構,以配合更深入的密宗修行。

       五會的劃分著重於咒語的普遍效力,例如降伏惡魔、增長利益、勾召鬼神、息災除難、成就願望等 。這種劃分方式的優勢在於其簡潔明瞭,易於一般修行者理解和應用。然而,其局限性在於可能較為粗略,未能涵蓋咒語中更細微的結構和含義。

       相比之下,七會的劃分可能更側重於咒語與特定壇城和護法神的關聯,以及在密宗修行中的具體應用。這種劃分方式的優勢在於其更為細緻和系統化,能夠更精確地指導密宗行者進行修持。然而,其局限性在於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密宗知識和指導才能理解和應用。

       可以推測,五會的劃分提供了一個基於功能和廣泛密宗方向原則的通用框架,而七會的劃分則可能提供了一個更精細、更注重實踐的結構,或許與密宗傳承中特定的修法或觀想相一致。


當代佛教界的觀點與研究

     當代佛教界對於楞嚴咒的分會方式,仍然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研究 一些傳統的東亞佛教,如禪宗,可能仍然主要依循五會的劃分方式 ,而藏傳佛教和受到密宗影響的傳承則更傾向於使用七會的劃分

       儘管存在兩種不同的劃分系統,楞嚴咒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工具,其根本的效力和重要性在當代佛教各個傳承中仍然保持一致 。對於採用哪種劃分方式,可能取決於特定的傳承或修行者的重點(例如,一般的保護作用與特定的密宗修持)。一些現代研究可能試圖調和這兩種劃分方式,或者提供替代的視角來理解楞嚴咒的結構。

壇城護法與密咒行次

     壇城護法mandala protectors)在密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守護壇城、清除修行障礙的強大力量。楞嚴咒七會的劃分,可能與在修持不同階段需要祈請的特定護法神有關。透過念誦咒語的特定部分,修行者可以與相應的護法神建立聯繫,獲得他們的加持和保護。

     密咒行次esoteric practice sequence)指的是密宗修行的步驟和次第 。楞嚴咒的七會劃分可能對應著這些修行次第中的不同階段,每一會的念誦都可能伴隨著特定的觀想、手印或其他儀軌,以引導修行者逐步深入。這種將咒語結構與修行次第相結合的方式,是密宗修行的重要特點。

結論

       總而言之,楞嚴咒的五會與七會劃分反映了這部重要咒典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佛教傳承中的多樣化理解與應用。五會的劃分是早期基於咒語功能和與五方佛聯繫的理解,而七會的劃分則更精細,尤其在藏傳和密宗系統中,強調與特定護法神和密咒修行次第的對應。

       五會的劃分簡潔明瞭,著重於咒語的普遍效力,而七會的劃分則更為細緻和系統化,可能更適合於密宗行者在具體修持中使用。

       儘管存在兩種不同的劃分方式,楞嚴咒在當代佛教界仍然被視為具有強大力量的咒語,用於保護和淨化。選擇採用哪種劃分方式,可能取決於修行者所屬的宗派傳承和個人的修行重點。最終,這兩種劃分都旨在幫助修行者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楞嚴咒的無盡功德與力量。

特徵

五會

七會

劃分依據

內容與功能(功用)

壇城護法與密咒行次

主要側重 

廣泛效力,如破魔、召請、護持、救度、成就等

特定護法眾與修行主題,系統性更明確

歷史背景

早期多見

後期發展,尤其在藏傳與密宗系統中

關聯概念

五方佛 

壇城護法,密咒行次,可能與特定儀軌和觀想有關

詳細程度

相對粗略

更為細緻

主要傳承

東亞佛教(尤其禪宗)

藏傳佛教,密宗

Morgan:謝謝你!

AI(Gemini):

      你提到的楞嚴咒分五會和七會的說法都存在,而且各有其依據和側重。

       從早期來看,依據楞嚴咒的內容和所要達成的功能,將其劃分為五個主要段落是較為常見的理解。這種劃分著重於咒語在實踐中的主要作用,例如破除邪魔、召請護法、給予護持、引導救度和最終成就等。這種分法相對來說比較粗略,但突出了楞嚴咒在不同層面上的功用。

       而後來的七會劃分,尤其是在藏傳佛教和密宗系統中更為流行。這種劃分方式更加細緻,將楞嚴咒的每一部分都對應特定的護法神祇和修行主題,使得整個咒語的系統性更加清晰。這種分法更強調楞嚴咒與密宗壇城及其護法體系的關聯,以及在密咒修行次第中的應用。

       總的來說五會的劃分偏重於從「功用」的角度理解楞嚴咒,而七會的劃分則更細緻地對應「壇城護法」與「密咒行次」。這兩種劃分方式都反映了不同佛教傳統對楞嚴咒的理解和應用。選擇哪種說法,可能取決於個人的修行傳承和學習的側重點。


Morgan:在台灣通行版本主為五會,我也依照咒本誦持,是否可繼續?

AI(Gemini):

       當然可以繼續。台灣流通的版本主要以五會為主,許多人也都是依照這個版本誦持。如先前所說,楞嚴咒有五會和七會兩種分法,都各有其傳統和意義。你既然已經習慣依照五會的版本誦持,並且也依照這個方式修持,那麼繼續保持下去是沒有問題的。

重要的是你對楞嚴咒的信心和持續的精進無論是五會還是七會,咒語本身的力量和功德都是一樣的。只要你以虔誠的心持誦,都會得到護佑與加持

Morgan:謝謝你!

AI(Gemini):

     好的,既然你已經習慣並依照台灣通行的五會版本誦持楞嚴咒,當然可以繼續保持下去。

       重要的是你以虔誠的心和堅定的信念來修持。無論是依循五會或七會的版本,楞嚴咒本身所蘊含的功德和力量是相同的 。持續不斷地誦持,將能幫助你淨化身心,增長智慧,並獲得護佑

(楞嚴咒五會、七會的探討與修持全文完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