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涵蓋了許多專業學科,唸過的人常說:在這門科目裡面,
會看到許多其他學科熟悉的概念與字眼,但要說的部份卻又分散在各行各業,
讓人覺得這門科目既熟悉又複雜啊。
有人說它是「納百川為大海」,也有人說它就是「茫茫大海」,
但當年我覺得有趣的是它的case study (喔~你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喜歡聽故事,
又喜歡那種從故事裡面找出解決辦法或釀成大錯的主因),但更長大後,
覺得那些造成失敗或成功的主因,又不像科學理論一樣可以再次複製使用,
對於不能複製的理論,永遠成不了真理,不是嗎!
重複使用卻無法確認有同樣的結果,那該怎麼用呢?
就好比話說當年,美國歷屆不同時期的總統,在類似狀況經濟危機下,
類似的貨幣政策,但其結果就有天壤之別,之後專業的經濟學家就會跳出來說明,
那是因為怎樣怎樣的原因導致這個貨幣政策失靈……
但至少我認同學習管理學的好處是:減少犯錯的機會。
跟歷史(故事)蠻像的吧?因為有前車之鑑,
所以你在判斷的時候要更仔細考量每個環節,
因為前面有人就是這樣倒下的。
直到我聽到鄭明析先生說了關於管理這件事,多少打開了我對「管理」的眼睛。
他說:
「你們覺得什麼是<管理>呢?
不論是<生命>、<物品>、<動物>或<植物>都一樣,
因為憑靠本身的力量無法做到,
所以為了使其存在而給予幫助,這就是管理。
假如有人自己明明可以做到,卻沒做到而產生問題,
就得要教導並指導到讓他能自己做到。」
如果不管理<嬰兒>或<小孩子>,
他甚至有可能會發生事故,生命無法好好存在。
不論是水果、各種物品、衣服、房子或建築物、植物、動物、
小孩子或大人,如果沒有及時<管理>,
都會腐爛或產生各種問題。
<管理>就是由「可以做到的人」
來幫忙他人做到他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做到的事,使他存在。」
人也是一樣,如果只有「自己」吃喝、睡覺、洗澡,
如此只管理「自己的身體」是無法生存的。
必須要每天管理跟自己共存的「萬物」、「生活必須品」
以及「房子、房間、庭院、環境」,如此自己也才能夠存在。
當我聽到這段話時,不由地想起有機農業剛萌芽時,
確實在世界各地不約而同地興起類似的「有機運動」(organic movement)
這可說是對農業改革後造成環境日益惡化的一種反思與清流,
那住在這地球上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從萬物變化當中,
得到了這樣的靈感:
「再這樣惡化下去,這地方會凋零枯萎的,
我們的子孫再也看不到這塊土地上的美好。」
之後才出現「有機農業」及相關的各類為了保育自然與萬物的生產方法與規範。
然而,這不能不說是一門相當大的管理學:「地球管理學」。
但是管理生產方式與環境到某種程度,就會發現,
其實問題在於:人類本身。
如果人類的需求是那樣,就不會減少那方面的消費與供給。
重點又再度回到「人類本身的消費行為」。
所以到最後,有機農業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成敗與否,
該地區的消費群眾佔有極大的決定權。
「如果不管理「環境」而變得骯髒,就會產生病菌和害蟲,
終究連「自己」也無法存在。
如果沒有把「水」管理得很乾淨,終究會因為自己得要喝下那水,
而導致「自己」也無法存在。」他說。
反過來說,若是好好管理,就能得到環境的益處,自己也能好好存在。
所以終究不能只是管理自己而已,一起生活的人、事務、環境都要一併管理,
才能好好活著。
所以鄭明析先生為管理下了一個定義:
<管理>就是「讓生命延長」。
管理是生命。
管理也是在第一次創造出來後,
因著管理,使其得以發揮更好的價值性,
藉此產生的「第二次創造」。
這是管理學的極致,是關於自己生命與別人生命的管理。
因為,全天下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