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次回高雄,
抽空去探望詩人,
客廳裡已有一位年輕訪客,
經詩人介紹,
才知道是作家曹又方的兒子李煒,
我不禁多看了他幾眼,
一身黑衣、白皙秀氣、眉眼之間確實和母親神似。
當時他剛出版了第一本書《書中書Confessions of a Chinese Ink-Drinker》
這本書他是以英文書寫,
再由詩人的大女兒余珊珊翻譯成中文。
事實上,
李煒從十五歲去美國以後,
就完全以英文學習,
他識得英、法、德、義、拉丁、古希臘等六種語文,
卻無法以中文書寫。(他也沒讀過母親的任何一本書 )
當時他正從美國移居中國,到了北京,成為中央電視台的外文專家。
他說他最大的煩惱和苦難就是如何安置兩萬冊藏書。
兩萬冊!
我聽了既羨慕又同情他。
曹又方過世後,
我讀到【聯合文學】的一段訪問:
曹又方生前希望兒子不要成天沉溺在書堆中,要多看外頭的人、事、物,到世界各國去看看。更重要的是,不要放棄中文,既然熟習多國語言,不要故意忽略中文。她要李煒去中國走走,進入職場,學習跟人相處、磨練工作的態度。
李煒說:「母親很久以前曾警告我說,閱讀誠然不錯,但太過卻顯然不可。會變成一種懶惰的形式。會讓別人去替你思考,壟斷你的感覺和信仰,為什麼要讓別人牽著你的鼻子走呢?」
在《書中書》他寫著:「我後來才發現,即使叔本華也都站在她那一邊。」
我猜想,李煒曾經以為書是生命的最高殿堂,漸漸地,他終於明白母親的睿智是從生命淬鍊中修來的更高境界。
註:照片轉摘自聯合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暱稱者無2009/04/24 23:15我的境界提升了一層
好睿智的一句話,也是我長久以來的疑惑。書有未曾經我讀,實在不必篇篇讀。被壟斷了思索、思考的方式,反而是謀殺了某種靈性。 - 2樓. 吳鳴2009/04/11 13:23昔時情
一九八七或一九八八年,曹又方自美返臺,和圓神出版公司簡志忠合作出版事宜,我時乞食聯合文學出版社,時相過往。一九八九年我離開文學編輯工作去讀博士班,轉乞食新聞編輯檯,遂漸退出江湖,轉眼二十載矣!
二○○五年一月十五日,陳銘磻策畫的那羅文學屋開幕典禮,我應邀參加,同行者有陳若曦、管管、愛亞、丘秀芷、林錫嘉、曹又方、丘秀芷、楊小雲、郜瑩、李宜涯和林文義等老友。
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曹又方,彼時伊已舉辦過生前告別式。今年春天看到曹又方大去的消息,胸口一慟。
老友黃武忠、李潼先後捨報,曹又方亦已大行,一個時代彷彿就漸漸飄逝了。我則浸淫音樂、書法、運動,以及乞食講堂必須的學術研究,歲月悠然行去。
- 1樓. 慢慢走走~2009/04/11 11:22過與不及!
盡信書不如無書!但ㄧ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這其中不過就是二件都是應該要做的事,但都不能"太過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