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戰時期,英國女作家茱麗葉收到一封來自遙遠根西島的陌生人來信,
說他在一本二手書發現了她的名字和地址,
由於很想再讀作者的其他作品,
因此寫信與她聯繫,
並且還提及島上成立「根西馬鈴薯皮派文學讀書會」的由來。
茱麗葉對島上的一切感到很好奇,於是雙方開始通信,也與讀書會的其他成員魚雁往返,他們談閱讀對人生的影響,談逆境中堅強活下去的力量,也談生活中的甘甜苦澀。
這本小說採用書信體寫成,一封封情意真摯的信件在英國倫敦、蘇格蘭、海峽中的根西島、法國之間往返傳情,讀者就像展讀塵封在櫃子底部的一封封信件,逐漸串聯起令人歡笑又落淚的故事。此書再次肯定閱讀的不朽和人性的不平凡。
令人不禁憶起另一本書《查令十字路84號》的越洋情誼。這是一個關於書、愛情與友情的抉擇、關於歷史與記憶的美好故事。
這個真實的故事,起因於1949年美國作家海蓮‧漢芙寫信向英國書商購書開始,長達二十年的魚雁往返及友情,是多麼珍貴與不可思議。因為戰爭,英國物資短缺,海蓮‧漢芙每每郵寄不算昂貴,卻充滿心意的食物,給隔著大西洋的「馬克與柯恩書店」全體員工、甚至鄰居,讓所有人都倍感溫馨。作者也因為貧窮無法如願到倫敦與書店朋友們會晤,直到英國方面出版這本《查令十字路84號》時,邀請海蓮‧漢芙,她才得以一償宿願。
海蓮‧漢芙付出真摯的感情,不僅讓書店熠熠生輝,也讓周遭的人感染到不同凡響的滋潤,尤其是友人用「妳的書店」來稱呼「馬克與柯恩書店」,這段情誼,是如此鼓動愛書人嚮往──我也能擁有這樣一家「我的書店」嗎?
二十年是三分之一的人生了,足以讓人從中年到老年,從孩童到少婦,這一路歷久彌堅的跨海情誼,不因時間空間而飄搖。
反觀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手機,網路的便利,縮小了世界,但我們究竟用了多少心意在彼此身上,又留了多少熱情給朋友,所有的關切都因為便利,而變得空洞。
根西島,這個小島在二次大戰時為德軍占領,不但物資缺乏,還可能隨時喪失自由與性命。在這種險惡環境下,人性面對的是極致的淬鍊,雜質不復存在,人人顯露的是真正本質。根西島上那些真正高貴的靈魂,顯現的也是勇敢和純粹的本質。
書裡說了許多戰爭中的溫暖故事。這說明了在惡劣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有所選擇。讓人生快樂的選擇,永遠只有愛與援助。
唉,我是多麼容易受到有關於書與書店動人故事的牽動,而心嚮往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6樓. 木頭...發呆ing2018/02/01 19:34
感念不已
我對於書店的喜愛還一直深深埋在心底
總是幻想有一天.....還能有機會有一間小小的書店 - 5樓. 玉米蘋果2018/01/31 23:59
哈,太棒了,會心嚮往之的,還有我呢。
也就是,那枚在別人眼中的傻蛋。
易於取得與使用,久之成習後,本就會是種 "理所當然的稀釋液"。
因此 "創造出堅信的氛圍與價值",才如此重要。
這似應是則 "放諸古今中外的普世價值" 唄,我想。
- 4樓. 響聲2018/01/31 22:49心意和熱情
留了多少心意在彼此身上又留了多少熱情給朋友。真是說得太真切了,尤其是對於「臉書」之類的平台。
太好了又能在這裡讀妳的「文章」。總覺得比在臉書上看妳的「隻字片語」來得親切有「感覺」。哈哈可以的話⋯⋯常來哦
我也要再回來這裡留下一些「隻字片語」。
- 3樓. 筆記阿本2018/01/31 22:42.
孟麗歸隊寫文真不錯
妳是有書店經驗的 , 對書籍與書店的眷戀早有跡可循 .
過年期間或許寫篇余光中的紀念文分享 ?
- 2樓. 曉澄2018/01/31 07:54
頗有同感
好懷念只有真誠感動與被感動的年代,純潔的心,沒有任何附帶條件
時代科技是進步了,但虛與假卻充斥在網路世界,感動與被感動的路,變得荊棘遍地
Hope your coming back is not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 1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2018/01/31 07:30You are what you read
讀一本書,不只是搭建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橋樑,讀同一本書,愛同一本書,也是讀者之間的橋樑。
我女兒從小學到 middle school 期間,我讀她所讀的,所以我們母女特別連心。她高中到大學期間,她爸爸跟她分享讀書之樂,父女之情超越原來的母女連心。
現在我開始讀她書架上的書,她也對我另眼相看了。
「書架上的書」在我家有特別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