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二節。
第二節 國際案例:人民與土地才是歷史記憶的最終擁有者
除了戰爭起點的定義,關於戰爭記憶重建,國際上有豐富的先例,這也不是台灣與中國間的「私事」,而是台灣或中華民國抗戰史觀的與世界不同的「問題」。以下即以蘇聯解體前的聯邦國及維琪法國為例: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有紀念1941年至1945年發生的德蘇戰爭,也就是所謂「衛國戰爭」。俄羅斯沒有因為這場仗是「蘇聯這個國家」打的、國家領袖是史達林而喪失「衛國戰爭論述主導權」。
喬治亞也有紀念「衛國戰爭」,但在戰爭記憶上趨向民族化與去蘇聯化,紀念歷史的重點放在喬治亞人的犧牲而非蘇聯的勝利,喬治亞也沒有因為史達林出生於喬治亞,去向前蘇聯共和國「邀功」。
那烏克蘭有沒有二戰紀念?按照台灣或中華民國的邏輯,烏克蘭沒資格去紀念蘇聯與史達林的「衛國戰爭」啊?
錯了,烏克蘭歷年都有紀念二戰,並且是以反法西斯、反納粹的民族自衛戰爭角度去紀念。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仍然持續的此時,更於2025年5月8日紀念二戰80周年的儀式上表示:超過800萬烏克蘭人參與了二戰反納粹鬥爭,他們不僅作為蘇聯軍隊的一員,也有數以萬計的烏克蘭人在盟軍中服役,還有數十萬人在游擊隊和抵抗運動中戰鬥。澤倫斯基並沒有因為戰爭是蘇聯的史達林領導而拒絕紀念二戰,他表示「在紀念和戰勝納粹主義的日子,而且在任何時候,都值得銘記:烏克蘭人為這場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用自己的鮮血阻止了一場全球性的邪惡。」
最後來看看法國。
1940年6月,臨時繼任的總理菲利普·貝當代表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後,同年7月被法國國會選為國家元首。這個傀儡性質的法國被稱為「維琪法國」,整個法國實際在德國控制之下。
但這也不影響後來的法國紀念二戰,2025年5月8日,法國巴黎舉行盛大的二戰勝利儀式和遊行,法國總統馬克宏向二戰英雄戴高樂銅像獻花並與二戰老兵一一握手。
以上這些國家或人民,都沒有國防部長顧立雄那套領導抗戰無庸置疑的論述去霸佔詮釋戰爭的「權」,我們也可以發現:
蘇聯共產黨沒有斥責這些前蘇聯共和國「沒資格紀念」,喬治亞沒有因為史達林斥責這些前蘇聯共和國「沒資格紀念」,烏克蘭沒有因為史達林與蘇聯不去紀念二戰,法國更沒有因為當時的法國已不存在,維琪法國是魁儡而且土地過半被德軍佔領而不紀念二戰。
我們從蘇聯、喬治亞、烏克蘭、法國等案例都可以看到,在時間重疊的二戰歷史脈絡中,只有台灣堅持自己有把持一切歷史解釋的「權力」,即便喬治亞、烏克蘭已去蘇聯化,但烏克蘭仍然保留了蘇聯時期在基輔設立的祖國之母雕像,只有於2023年把雕像盾牌上的蘇聯國徽更換成烏克蘭國徽,烏克蘭這麼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留下自己的戰爭與歷史記憶,並且不因政權更迭而遺忘。
就像烏克蘭的蘇聯衛國戰爭記憶,他們透過再詮釋去緩和,但屬於當地歷史的記憶誰都不能、也不應該奪走,人民與土地才是一切記憶與詮釋權的最終擁有者,台灣關於抗戰史的處理,所作所為顯然與普世歷史觀存在分歧。
Blackjack 2025/9/3
年過一甲子,深深感慨,國家本來是為了人民而存在,政府則是人民選出來管理國家
但發展的結果,人民變成國家的奴僕,主人其實就是管理國家的政府政客,對人民生命財產予取予求
戰爭就是政客權力慾和私心所驅動的殺器
人民卻在其中成為殺紅眼或滿身傷或疲累殘軀的螻蟻
以前兩蔣時代的教育是要人民愛國,要台灣人愛中華民國、說自己是中國人,但很多人不認同
兩蔣結束後,變成台灣國,但當然還沒改國號,然後又有人也不認同了
我記得曾看過許多投入政治愛國愛到傾家蕩產、花大錢的苦情例子,近年來跟著民進黨愛國,就不會這麼這麼可憐了,很多愛國的青鳥都不像老前輩一樣苦了
我認為,這是時代大進步,愛國可以變成很好的事業,只是我們已經不會像它們一樣愛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