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感官意象之間的挪移: 通感(Synesthesia) - Taiwan-newpoem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Taiwan-newpoem的部落格
作家:taiwannewpoem
文章分類
    Top
    第十七章、感官意象之間的挪移: 通感(Synesthesia)
    2025/05/10 15:21:07
    瀏覽:24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十七章、感官意象之間的挪移:

    通感Synesthesia

    第一節、通感的定義與作用

    一、通感:感官之間的信息互通

    「通感」,又稱「移覺」(移就)1,「移覺是一種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更換
    感受角度來描述事物的性狀和情貌的修辭方式。」
    2。「通感是指把某種感官所感覺得
    到的事物的性狀,從另一種感官的感覺中表現出來。英國著名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
    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
    3,正說明聲音與色彩可以互通,感官間的
    交互作用是存在的。

    在現代中國,錢鍾書最早提出「感官呼應論」(見下文),比較完整的意義說明,
    見於黎運漢、張維耿兩人編著的《現代漢語修辭學》
    4

    人的各種感覺,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互不相同,但也有其相通
    的一面。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將屬於某一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感官
    上,憑借感官上的相通之處,啟發讀著去聯想和體會詩文中的意境。

    通感的作用可從創作者和讀者兩方面來說明,「就作者來說,可以更好地為對象作
    繪形、繪色、繪聲、繪味…的窮形極相的生動形象的描述;為讀者提供可視、可聞、可感、可品的具體形象,這就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思維,讓他們激發起感情的波瀾,去馳騁想象,與作者共同創造感人的意境。」
    5

    二、通感的歷史源流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
    6,意即詩人對事物敏感,能
    作多方面的感官聯想,這些聯想是無窮的、多樣的,而且是「隨物宛轉,與心徘徊」。
    《文心雕龍‧通變》:「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文律運
    周,日新其業。變則堪久,通則不乏」
    7,指出文章的創作規律是運轉不停的,每天都
    在發展更新。善於求新求變才能夠持久,善於會通各種創作方法才不會貧乏。

    作為一種表意方法,「通感」早就存在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只是歷來未曾加以歸
    納,成為有體系的學理,例如以下兩個常見的「詩眼」:

    1、「鬧」字

    由視覺→會通聽覺

    「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 宋、宋祁〈玉樓春〉

    「車馳馬驟燈方,地靜人閑月自妍」

    …. 宋、黃庭堅〈次韻公秉、子由十六夜懷清虛〉

    「寒窗穿碧疏,潤礎蒼蘚」…..宋、庭堅〈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

    「三更螢火,萬里天河橫」…..宋、陳與義〈舟抵華容縣夜賦〉

    「百草吹香蝴蝶,溪漲綠鷺鷥閑」….宋、陸游〈明日游家圃有賦〉

    「風吹梅蕊,細雨杏花香」…. 宋、晏幾道〈臨江仙〉

    「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雪千堆」….. 宋、毛滂〈浣溪紗〉

    宋祁以「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而名噪一時,時人稱他「紅杏尚書」。此句妙處,
    在一「鬧」字,王國維評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鬧」字在此為「詩眼」,
    具有關鍵地位。在上面這些詩句中,「鬧」字都扮演關鍵動詞而兼具「隱性」形容詞的
    作用,由於其形容詞的隱性特色,故時而「化形為聲」,如「
    百草吹香蝴蝶鬧把味
    覺(如:吹香)與視覺(如:蝴蝶)接合起來
    或者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
    南梅鬧雪千堆
    」、「風吹梅蕊鬧」;時而「化虛為實」,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寒窗穿
    碧疏,潤礎鬧蒼蘚
    」;時而「化被動為主動」,如「車馳馬驟燈方鬧」。此與單純地作
    為形容詞用法,如宋代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來溪〉「
    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
    白蓮酣
    」,意境上是有所不同的。

    2、「濕」字

    由視覺→會通觸覺

    山路原無雨,空翠人衣」…. 王維〈山中〉

    「柳岸晚來船集,波底夕紅…..宋、趙彥端〈浣溪沙〉

    由視覺→會通聽覺

    「花怯曉風寒蝶夢,柳愁春雨鶯聲」……元、黃庚〈俞景仁相過〉

    「苦霧沉旗影,飛霜鼓聲」……明、林鴻〈出塞〉

    由聽覺→會通視覺

    「晨鐘雲外,勝地石堂煙」…. 唐、杜甫〈船下夔州廓宿,雨濕不得上岸〉

    「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渡口喚船人獨立,一蓑煙雨黃昏。」……宋、孫覿〈吳門道中〉

    「鶯啼如有淚,為最高花」….. 唐、李商隱〈天涯〉

    「月浪衝天天宇,涼蟾落盡疏星入」….. 唐、李商隱〈燕臺。秋〉

    由聽覺→會通觸覺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無聲」……唐、薛逢〈長安夜雨〉

    這些詩句裡的「濕」字均創造出「感官交錯」的各種新奇美感:或者「化聲為
    形」:把聽覺和視覺接合起來,如
    「晨鐘雲外濕」;或者把視覺和聽覺接合起來,如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一蓑煙雨濕黃昏」、「柳愁春雨濕鶯聲」;或者把
    視覺、聽覺和觸覺接合起來,如
    「空翠濕人衣」、「到窗寒鼓無聲」

    上面所舉這些古典詩詞實例,都表明通感在古代詩歌文學中,既是提升古代文人
    審美表現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他們日常生活裡感官互通的美感體驗。

    第二節 通感的學理基礎

    一、通感與象徵主義

    「通感」原義是指藝術作品裡產生不同衝突的協調,或對立情感的和諧,法國象
    徵派「主張各種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示聽覺
    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
    觸覺意象。」
    8,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覺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互換該官
    能的感受領域。
    將「通感」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法,應屬十九世紀末葉興起的「象徵主
    義」,如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羅‧魏爾倫
    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詩句:「白楊仍
    在訴無邊的悲哀,噴泉仍在吐銀白的呢喃。」
    ,是視覺向聽覺的挪移;又如波特萊爾
    (Ch. Baudelaire, 18211867) 的詩句:「回聲渺茫如黑夜,浩蕩如白天。」,則是
    聽覺向視覺的挪移。
    大陸新一代詩論詩評家李元洛說:「這種『感官呼應論』是象徵主
    義詩人的理論基礎,是他們的創作實踐的指針,它拓展了詩的領域,增強了詩的表現
    力,對法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9

    二、錢鍾書與「感官呼應論」

    錢鍾書在〈通感〉說:「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
    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
    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諸如此類在普
    通語言裡經常出現。
    諸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
    到聲響上去,就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又譬如『熱鬧』和『冷靜』那
    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同一氣之處,牢牢結合
    在一起。」
    10。錢氏在1962年將西方「感官呼應論」引進,首先提出了「通感」(感
    官互通)的觀點,並藉此來分析中國古典詩歌。李元洛說:「也許是由於詩歌是最富於
    想像力與暗示力的藝術,而小說和散文則必須注意生活場景與人物性格的真實描繪
    吧,在詩歌創作中,通感的運用比在小說和散文中要廣泛得多。」
    11

    三、通感:形象化的語言

    「通感」是一種通過轉移原來的感覺所得到的印象,而達到更貼切形容效果的修
    辭方法。在做法上,是使用形象化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外一種感官
    上,運用移覺常借用一些形容詞語,或者輔以比喻。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知
    覺,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因文章而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所
    以,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象,較多的表現在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上。

    在國內比較正式的修辭學專書裡,或者僅於〈摹寫〉詞格裡,就感官摹寫詳
    作介紹(如
    麗貞),或者代以「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如永武)、「移覺」
    (如張春榮),缺乏較有系統的專章介紹。學者
    永武在〈談意象的浮現〉裡提及,
    「移就」是故意將接納感官交綜運用(五官的感受力相互交換),造成印象與感官間的
    錯綜移屬,引起一種超越尋常的強烈的美感活意,使感官意象表現得分外活潑與新
    創。詩歌中有時會使用這種感受力互換的描寫手法,故意將原屬於甲印象的性狀詞移
    屬乙印象,創造出顛倒迷離的氣氛,會將感官意象經營得異常美妙
    12。學者張春榮從
    「比喻」和「移覺」的不同面加以釐清,認為比喻在於知性的介入,發揮「相似性」
    的聯想,力求具象生動;而移覺在於感性的滲透,發揮感官的「相通性」,力求幽深獨
    13
      
    筆者認為通感的「感官互通」建立在「感官摹寫」的基礎上,可以視為「感官摹
    寫」的升級版。感官摹寫一般稱為「白描」,廣泛使用在散文裡,詩人在感官摹寫的基
    礎上,將不同的感官相互滲透,產生五官交感的意境美,往往能給予讀者不尋常的美
    感啟發。

    第三節、通感的表意結構

    通感來自不同感官之間的「心理聯繫」,五官經由「交感互通」後,甲感官的感覺
    就移用到乙感官上,產生新奇、奧妙的官能美感,所以又稱為「移覺」。
       「通感」(移覺)跟「比喻」不同的地方,雖然在通感經常使用「好像」,「彷彿」之
    類的詞語,但是,通感裡面用的比喻,其本體與喻體必須是不同感覺範圍內的事物,
    彼此沒有可比性,也就是缺之「相似性」,因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間來自「類似聯想」
    ,通感則來自「感官的心理聯繫」。亦即通感雖常借用「比喻」的外形,有時更與擬
    人、誇飾相結合(借助式通感),但也有不少的「通感」是獨立運用的(直接式通
    感),不牽涉其它辭格。

    比喻和通感雖然都基於人們心理的感受,但是有根本的區別,(1)本質不同:比
    喻借助想像,本體和喻體有相似點;通感全憑感覺的溝通,兩種感覺並無相似點,只
    有心理上的聯繫。(
    2)效果不同:比喻的本(主)體顯得籠統、一般、抽象,喻體(
    依)
    則具體、生動、形像,它是以熟悉比生疏,越比越淺;通感是將平實移向妙,越
    移越深

    第四節、通感的表現形態

    通感的表現形態,劃分標準大別有兩種:(一)以是否借助其它修辭方式,分為
    1、直接式通感和2、借助式通感。(二)感官會通聯想:以通感所適用的感官及其交
    互對象感官,分為
    1、聽覺移植,2、視覺移植,3、嗅味覺移植,4、觸覺移植、5
    官多重交感。

    一、以是否借助其它修辭方式

    1、直接式通感

    使用時不須借助其它修辭方式來表達,可獨立存在的通感。如宋代林逋(林和靖)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黄
    昏。
    」,後兩句敘寫梅花的姿態風韻,是詠梅的千古絕唱句。上句訴諸視覺,描繪梅枝
    姿態,下句訴諸嗅覺,寫梅花芬芳,後人以
    「暗香疏影」稱之。

    管管〈蟬〉14

    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

    裝進錄音機的蟬聲         

    拿出來

    讓孩子們

    烤火

    短詩往往抓住一個形象,傳達一種特殊的美感經驗。這是一首精緻的短詩,把聲
    音直接化為火的形象
    同時具有觸覺的溫度,想像奇美且具體鮮明。這首詩透過直觀
    的方式,把聲音
    ﹙蟬聲﹚挪移為視覺和觸覺(烤火)」,表現技巧相當高明。

    2、借助式通感

    使用須借助其它修辭方式,如比喻、比擬、誇飾等來表達,亦即兼有所借用辭格
    外觀形式的通感。
    如唐代錢栩〈未展芭蕉〉:「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
    緘書劄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這首詩即是先後借助「比喻」和「擬人」,說新
    長的尚未展開的芭蕉心葉,形狀很像綠色的蠟燭和一緘書劄,經由「比喻」而延伸出
    「綠色蠟燭和一綣書劄」。因為形狀像蠟燭,所以不僅「無煙」,還產生了「怯春寒」
    的感覺,又因為形狀像未展書劄,所以會被經過擬人化的東風「暗拆看」。「綠蠟」是
    視覺形象,但詩人卻說是「冷燭」,而「冷」是「觸覺」,這就使用了通感,因為看到
    綠受到影響才產生了冷的感覺。「芳心猶卷怯春寒」中的「芳心猶卷」也是經過擬人的
    視覺形象,而「怯春寒」是看不見的,「寒」是觸覺,這也是通感。還有「書劄」是視
    覺,而「東風」是觸覺,是看不見的。這都是通感。由於通感的運用,顯然擴大了詩
    的想像空間,詩的藝術容量也就大為增加。

    洛夫〈西湖瘦了〉
    她確實消瘦了許多
    瘦得如夏日細細的蟬鳴
    風,把柳條蕩過去
    正好纏住了她的腰
    纏成一寸一寸的

      
    詩人說西湖「確實消瘦了許多」這句為視覺的摹寫接著以明喻來行形容西湖的
    消瘦
    :「夏日細細的蟬鳴」,這句為聽覺的摹寫。「西湖的消瘦」和「細細的蟬聲」,無
    論外觀或性質,均無相似性,無法以類似聯想來接合兩者,所以這兩句合起來,就不
    能以比喻來看待。然而,這兩句間,有著詩人主觀上的心理聯繫,就是從視覺意象:
    消瘦的西湖」過渡到聽覺意象:「夏日細細的蟬鳴」,視覺和聽覺產生了交感作用
    引出讀者不尋常的感官交錯的美感體會。

    二、感官會通聯想

    以通感所適用的感官及其交互對象感官,分為1、聽覺移植,2、視覺移植,3
    嗅味覺移植,
    4、觸覺移植、5感官多重交感。

    李元洛說:「妙用通感,可以使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新穎奇特的美的感受,同
    時,由於形象對審美主體產生多種感官刺激,因而能夠激發人們豐富的聯想和豐富的
    審美情感,這是通感所具有的特殊美學效果。」
    15,且看以下所舉新詩例:

    1、聽覺移植

    洛夫〈金龍禪寺〉16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李元洛評說:「『晚鐘』的聲音是聽覺形象,下山的『小路』是視覺形象,鐘聲悠
    揚,小路彎曲,它們可想和可見的外形有相似之處,於是洛夫便有了這一視、聽審美通感。」
    17,此種「化聲為形」的感官挪移手法,同樣見諸於下列段落:

    洛夫〈西貢夜市〉18

    嚼口香糖的男子

    把手風琴拉成

    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

    風琴手沿著無人的巷子走著,他拉出來的琴聲悠悠揚揚,聽在詩人耳朵裡,卻想
    像成是風琴手拉出一條長巷子,這種化聲音為具體形像的表現手法,於洛夫的作品中,是個特色。

    瓦里斯‧尤幹〈我們溫馴的草原19

    日落之後,一片廣大的草原

    隨鐘聲自我身後昇起。

    親愛的ㄌ,我似乎聽見

    陣陣吵雜的笑語渾圓的音籟

    像水中悠游的熱帶魚

    逗戲、爭執、吐濡

       藉由「明喻式」的描繪,「笑語渾圓的音籟」,移形為「水中悠游的熱帶魚」,這是聲
    音的移植。在台中市和平區山地鄉教書的尤幹,每天和學生相處在一起,當課間鐘聲響起,他聽到學生吵雜聲和笑聲,但他並不覺得吵鬧,反而想像成是一群熱帶魚,在水中悠游、逗戲、爭執、吐濡。老師們在課間休息時段,多半會想要獲得短暫的清靜,不喜歡學生跟在身後來煩擾他們。尤幹卻覺得這沒什麼,因為學生以行動表達願意和老師多些機會親近,身為「孩子王」的尤幹甘之如飴。

    侯吉諒〈晚春〉20

    巷子深處,有孤獨的鞋聲響起

    蕭瑟如秋天的落葉,緩緩飄墜

    孤獨的鞋聲響起/蕭瑟如秋天的落葉」,這也是藉著「明喻式」,把無形無色的
    聲音(聽覺)意象,轉形為具體的視覺意象。視覺和聽覺之間的相互轉形最為常見,正如李元洛說:「聽覺與視覺的通感現象,是通感中的最常見和最主要的一種,這是因為在人的多種感官中,聽覺和視覺最靈魂、最細緻、最豐富而又結合得最緊密,它們是感受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的生理、心理基礎,是人的感官中的高級感官,而嗅覺、味覺、觸覺則屬於低級感官。」
    21

    梅新〈一八一巷:之二〉22

    狗吠夜更深

    隔鄰隔巷的狗

    應著一八一巷的狗

    吠個不停

    深夜孩子的啼哭

    像是夜突然抽了下筋

    我在鼾聲打斷夢囈的夜裡失眠

       「深夜孩子的啼哭/像是夜突然抽了下筋」,這種比喻式的通感,也是「化聲為
    形」,把哭聲說成抽筋,相當地具體且形象新奇有趣,筆者讀到這裡,心頭也跟著抽了下筋。「通感」所具有的迷人魅力,從這個詩例裡可以找到充分的線索。

    沈花末〈詠唱〉23

    家鄉是一首被遺忘的歌詠唱的影子醒

    自昨夜沉寂的音符卻因斷弦迸出一個

    高音如鮮血驚濺…

    「斷弦迸出一個高音」,若後面接著「如黃鶯驚啼」,則是聲音的摹寫,但詩人卻
    說這個「迸出來的高音」如
    「鮮血驚濺」,高音是聽覺所感受的聲音,鮮血的驚濺卻
    是視覺的形象,兩者性質截然不同,因為女詩人沈花末採用「化聲為形」的技巧,讓
    人感覺形象鮮活,怵目而驚心。

    2、視覺移植

    洛夫〈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24

    下山

    仍不見雨

    三粒苦松子

    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

    伸手抓起

    竟是一把鳥聲

    洛夫〈迴響〉25

    怎麼也想不起你是如何瘦的

    瘦得如一句簫聲

    試以雙手握你

    你卻躲躲閃閃於七孔之間

    「化形為聲:由視覺向聽覺挪移」,此類型的感官接合方式,在詩人洛夫的「通
    感」辭格裡,較為常見,也最具特色,諸如:「
    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
    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
    」,不僅音效奇佳,並且想像奇詭,稍有眼力的內行讀
    者,看到這類句子,多半猜得到是出自詩人洛夫的手筆。

    「怎麼也想不起你是如何瘦的/瘦得如一句簫聲」,視覺形象通過比喻,把清瘦
    的形像說成是一句簫聲,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想像力,正是使用「化形為聲」的通感
    手法。
    除此,「化形為味嗅觸:由視覺向味覺、嗅覺、觸挪移」,洛夫也使用得毫不含
    糊,如〈華西街某巷〉
    26

    一位剛化過粧的女人站在門口

    維持一種笑

    有著新刷油漆的氣味

    另一位蹲在小攤旁

    一面呼呼喝著蚵仔湯

    一面伸手褲襠內

    抓癢

    把女人的微笑刷上一層油漆的味道,這種創意的確令人感到拍案叫絕。詩人嘴裡
    不講出那個妓女用廉價化妝品塗抹濃妝,卻拐個彎在心裡嫌她化妝後的氣味,像剛刷
    過新油漆般刺鼻。

    碧果〈初秋印象〉27

    說穿了,秋天的月亮像句酒話似的

    傍晚時被二大爺隨手掛在樹上

    有些酸,還有些甜。盪在風裡

       「秋天的月亮像句酒話似的…/有些酸,還有些甜」,「秋天的月亮」通過比喻,變
    成酸甜的酒話,令人垂涎不已。這樣的秋月,光是用眼睛看就醉意朦朧了。這是視覺意
    象往味覺的轉形,挑戰讀者的美感味蕾。

    侯吉諒〈路上的詩〉28

    前面的車子突然速度加快

    像猛然激射的箭

    我亦緊急換檔深踏油門

    當車速

    歡快如憋了很久很久以後終於打出的

    嗝,那些詩的意象,我看到

    在陽光下奔馳

    像一部部閃閃發亮的車

       「前面的車子突然速度加快/像猛然激射的箭」,這兩句一組是尋常的明喻,突然
    加速衝出的車子,和「
    猛然激射的箭」,都是視覺意象,形象上有著相當的類似點:
    疾飛而出。「
    那些詩的意象,我看到/在陽光下奔馳/像一部部閃閃發亮的車」,
    也是「明喻」,本體是「詩的意象」,喻體是「
    閃閃發亮的車」,本體和喻體都是「視覺
    意象」,所以不能視為「通感」,因為欠缺不同感官間的「交互作用」。「
    當車速/歡快
    如憋了很久很久以後終於打出的/嗝」,
    這一組的意象,「車速歡快」是車流開始順
    暢,屬於「視覺意象」,「
    打出的嗝」則屬於「聽覺意象」,兩者所依賴的感官性質不
    同,才能夠出現「感官交互作用」,使感覺產生挪移和變形現象,這才是真正的「通
    感」。

    3、嗅味覺移植

    洛夫〈蛇店〉29

    有毒一刀

    無毒也一刀

    梟首而後剝皮

    嘶的一聲

    好一身又白又嫩的赤裸

    而後腰斬

    而後熬成一鍋比淚還濃的湯

       「熬成一鍋比淚還濃的湯」,是味覺的濃湯混合了視覺的淚,肉身與血淚的揉雜。
    真要是這樣的一鍋湯,恐怕老饕們大概會難以下嚥吧?這當然是詩人出於惻隱之心所
    做的觀照,他自己看完蛇被剝皮斬切的大刑之後,大概也沒什麼胃口了。從這段詩行
    裡,可知「通感」也可以在一行之間,以最簡潔精鍊的形態來演出。

    洛夫〈水涯〉30

    而此時,有髮香蜿蜒而來

    如清泉流過唇際

    驀然反身,居然見到

    你眼中開放了

    一池那麼動人的睡蓮

       「髮香蜿蜒而來/如清泉流過唇際」是香味與味蕾在想像中的遭遇,嗅覺往味覺的
    挪移與混合。善用感官挪移(通感),可以激發創意、導引聯想。詩人用鼻子湊近去嗅
    妻子的髮香,卻把髮香比喻成清泉,蜿蜒而來流過唇際,可以真實地嚐到,這樣的手
    法,的確令筆者激賞。

    4、觸覺移植

    洛夫〈火中的天使〉31

    你嫌我的血不夠熱

    眼中有霧

    髮如秋草

    小腹多脂

    而手冷似蛇

    大笑起來有著日蝕的驚怖

    「手冷似蛇」是觸覺「冷」的形象(視覺)化,借用比喻的外觀,表現觸覺和視
    覺間的感官互通。「
    大笑起來有著日蝕的驚怖」,則是聲音透過與視覺的比喻聯結在一
    起,表現驚悚恐佈的特效。

    洛夫〈長恨歌〉32

    一雙翅膀

    飛入殿外的月色

    漸去漸遠的

    私語

    閃爍而苦澀

       本小節中的「翅膀」和「月色」都是「視覺意象」,經由「通感」的接合作用,與代
    表「聽覺意象」的「私語」產生勾連,亦即先由「視覺意象」挪移至「聽覺意象」;接
    著再進一層透過「通感」的接合作用,將「聽覺意象」與代表「視覺意象」的「閃爍」
    及代表「味覺意象」的「苦澀」取得勾連。「閃爍」是「視覺動詞」,「苦澀」是味覺形
    容詞,在此攜手合作,共同將「私語」此一具體可聞的意象予以「情意化」,筆者稱之
    為「化實入虛」。

    隱地〈軟硬篇〉33

    四十女子的一雙乳房

    柔軟

    春天的青草地

       初讀此段,會誤以為這只是尋常的視覺摹寫,透過明喻的形態來聯結兩個視覺意
    象。其實,詩人使用了「通感」,把對乳房的柔軟「觸覺」,透過明喻轉形為「視覺」
    的青草地。「
    春天的青草地」雖然性質上偏向「視覺意象」,但意義相當豐富而多元
    的,如茵的綠意是「視覺」的,青草的芳香氣息是「嗅覺」的,青草的柔軟觸感則是
    「觸覺」的。如此,在解讀這個「觸覺轉形為視覺」的通感時,就不能畫地自限,只
    留意青草地的「視覺」部分。

    5、感官多重交感

       洛夫〈共傘〉34

    共傘的日子

    我們的笑聲就從未濕過

    沿著青桐坑的鐵軌

    向礦區走去

    一面剝著橘子吃

    一面計算著

    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

       這首短詩也是使用「通感:感覺交錯」的實例,「我們的笑聲就從未濕過」,是將
    聽覺意象(笑聲)和觸覺意象(潮濕)相接合,以與前句「共傘」相互呼應。
    「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則是反過來將觸覺意象(冷雨)和聽覺意象(噴嚏聲)相接合,形成類似物理學上的「可逆反應」,這種結構設計,相當罕見。足見詩人洛夫除善長使用「夸飾辭格」之外,對於「通感:感官交錯」的掌握也相當老練。

       李進文〈如煙〉35

    直到一盞茶也清醒了

    故事是雪釀的,火鑄的

    說出來:如煙

       故事」本是偏向「聽覺」的意象,詩人卻以「雪釀的」味覺形容詞和「火鑄的
    視、觸覺形容詞來隱喻,使得這個故事變得不僅有味道和觸感,而且還是火辣辣、熱騰騰的。這裡已從「聽覺」向「味覺」、「觸覺」和「視覺」做了感官的挪移。詩人意猶未盡,又來個兼具「視覺」和「嗅覺」的「
    如煙」的轉形,所有「通感」的感官全數派上用場,形成多層次的感覺挪移。短短三行,就能把通感的手法一網打盡,可見這段詩行的語意是非常豐富且耐人尋味的。

     

     

    【註解】

    〈1移覺與通感的區別「移覺只是感官之間形容詞的挪用,彷彿叫人用眼去聽,用
    耳朵去看,比較偏守在器官之間;但是,因見紅色而感到溫暖,對綠色覺得寒涼,比較偏向移情的目的。」,亦即「移覺」為感官經驗的互通,「通感」為統攝感官經驗的「心覺」。參見
    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2004年,台北:國家,頁169。      

    〈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頁1129

    〈3〉自李元洛著《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6。

    〈4〉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2005年,頁124-125。

    (5)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1990年,頁229。

    〈6〉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台北:里仁,1984,頁845。

    〈7〉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台北:里仁,1984,頁569-571。

    〈8〉朱光潛《文藝心理學》【第六章:美感與聯想】,台北:三民書局出版,頁94,1982年重15版。

    〈9〉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19

    〈10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書文選‧第六輯》,廣州:花城,1990年,頁92。

    〈11〉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22

    〈12〉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82,頁17-18。

    〈13〉張春榮著《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2002年,頁169。

    〈14〉錄自管管著《管管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年,頁87。

    〈15〉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4-535。

    〈16〉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46–47。

    〈17〉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47。

    〈18〉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10-11。

    〈19〉錄自瓦里斯‧尤幹《山是一座學校》,台中縣: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頁20-21。

    〈20〉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61。

    〈21〉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5。

    〈22〉錄自梅新著《梅新詩選》,台北:爾雅,1998年,頁104–105。

    〈23〉錄自沈花末著《水仙的心情》,台北:國家,1978年,頁44。

    〈24〉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25-26。

    〈25〉錄自洛夫著《夢的圖解》,台北:書林,1999年,頁48-49。

    〈26錄自洛夫《月光房子》,台北:九歌,1990年,頁61。

    〈27錄自碧果著《肉身意識》,台北:爾雅,2007年,頁106。

    〈28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231-232。

    〈29〉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93-94。

    〈30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231-232。

    〈31〉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93-94。

    〈32〉錄自洛夫著(1981)《時間之傷》,台北:時報,頁201-204。

    〈33〉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103-104。

    〈34〉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134-145

    〈35〉錄自隱地著《隱地十年詩選》,台北:爾雅,頁127-128。

    〈36〉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11

    〈37〉錄自李進文著《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台北:爾雅,1998年,頁28–29。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