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賽人根據研究來自印度半島.大約1000年前,開始經由伊朗進入歐洲及北非.至於遷徙的原因則是一個未解之謎.吉普賽(Gypsy)一字源自希臘文 ,是由埃及(Egypt )一字衍生而來的.當時他們誤以為吉普賽人來自埃及,遂以此稱呼.1000年來積非也成是了.然而吉普賽人並不以吉普賽自稱,他們自稱是Roma.他們也不喜歡被稱為吉普賽,覺得這個名字有歧視的意涵.
19世紀初 ,巴黎的騷人墨客注意到生活在巴黎的吉普賽人,他們欣賞吉普賽人不受傳統及社會束縛的生活.因為他們是由波西米亞(今天的捷克)來到西歐,所以就稱呼他們為波西米亞人.從事創作的這些巴黎人也崇尚這樣的生活態度,所以也以波西米亞人自居.到今天幾乎在整個西方世界裡,所謂的波希米亞人指的通常是在生活及創作上脫離世俗規範的藝術家或者作家.也因此有所謂的波西米亞風,波西米亞主義等名詞的產生.
正名之後 ,我恐怕無法波西米亞,還是必須使用大家熟悉的"吉普賽"來介紹我所了解的Roma.
二十幾年前在土耳其,偶而會在住宅區的街上看到頭巾盤到頭上,肩上或者背上扛著一只大包袱的吉普賽女人.據說她們是扛著東西挨家挨戶去賣.賣什麼呢?什麼都賣,只要裝得下去的甚至燭臺,餐具,燈具,或者小如項鍊,針線,任何有用的東西.很可惜沒有機會親眼見識這個百寶箱開箱.當時我想她們大概就像流動的商販,從買賣中賺取利潤.這是我的吉普賽初印象.後來在歐洲跟朋友講起這個故事,朋友居然問她們的東西是不是偷來的?在土耳其當時吉普賽並沒有這麼聲名狼藉,如果在今天的歐洲,那答案就可能是"YES".
1997年第一次到捷克出差,就去了捷克東北邊的吉普賽大城Ostrava.晚上車行經過城裡的一片空地,一群人在二月的寒冷天氣裡圍著火焰取暖.客人告訴我,Ostrava的居民有10%是吉普賽人.所以晚上一般捷克人怕被搶,都盡量不敢出門.這是第二個決然不同的印象.
2004年底搬到捷克中部,第一個問題自然是有沒有吉普賽人.這是一個不到10萬人的捷克中型城市,不是觀光城.所以治安還算好,偶而也許在街上,超市可以看到吉普賽人,但是生活上並沒有造成困擾.
然而,大部分的捷克人對吉普賽人則有不同的觀感 ,我在布拉格上捷克文的老師是查理大學退休教授,她根本就覺得吉普賽人是社會的負擔,政府對他們太好了.我的一個朋友,年輕捷克研究所學生,她家附近就有吉普賽社區,她覺得他們是一群從事非法勾當的人,大家都不工作,一堆人住在一起,經常吃吃喝喝,有時還有轎車代步.
吉普賽人像猶太人一樣,在歐洲也曾經遭遇希特勒的大屠殺.捷克的吉普賽人命運更是坎坷,納粹之後她們又遭到捷克共黨的迫害.根據捷克官方委託的一份報告在2005年指出 ,捷共以各種非法的手段迫使吉普賽女人絶育,雖然1977年當時的異義人士所簽署的"七七憲章宣言"(捷克前總統哈維爾當時就是因為參與這個人權活動而入獄 )也譴責這樣的行為.然而報告指出,這樣的事情一直到2004年仍然在發生.
今天在民主的捷克 ,吉普賽人認為他們在工作,教育,甚至住屋等事務上還是遭到歧視.最戲劇性的事件是加拿大兩度給予捷克人民免簽證入境,又兩度撤銷.原因都是太多吉普賽人湧到加拿大申請庇護,讓加拿大無法消受.一時讓捷克政府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1997年在加拿大第一次給予免簽證幾個月後,捷克一家電視台製作了一段紀錄片,並在電視播出.片中訪問了一位已經抵達加拿大的吉普賽大嬸,他居然對著鏡頭直接對她在捷克的同胞喊話"你如果有錢就買了機票,跳上飛機,趕快過來.你在那裡挨餓,沒人理你,總是被批判,在這裡你會活的像皇帝,跟一般的加拿大人一樣."
兩度的免簽證都激起大量的移民潮,還有類似移民公司的專人在幫忙安排.加拿大當局也發現,很多人未必是因為在捷克遭到迫害而是基於加拿大的社會資源及福利的經濟考量才去的,甚至去了就先走後門試圖取得社會福利.也因此才會又兩度取消.
其實歐盟及人權組織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捷克的吉普賽問題,捷克當局也努力落實法令對吉普賽人的平等待遇,並試圖讓吉普賽人更融入捷克社會.然而這也牽涉到吉普賽人幾世紀以來的生活習慣.
捷克的吉普賽人控訴教育當局不讓他們的小孩進入正常的學校就讀,老師解釋吉普賽家長在家無法給小孩課業上的輔導,所以小孩無法配合正常學校的進度,必須上特殊學校(通常是與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一起學習).我們也聽過吉普賽家長經營流動遊樂設施,他們就像跑江湖一樣,跟著流動遊樂場(通常有數十種的遊樂設施一起)一個城市跑過一個城市.他的小孩也跟著他這樣跑 ,如何上學呢 ?他老兄倒是一派輕鬆,"我也是這樣長大的 ."
不受傳統及社會價值觀束縛的吉普賽人在藝術上有傑出的天份,尤其是在音樂武舞蹈上.他們深深的影響了中,東歐的古典音樂,像布拉姆斯,李斯特.西班牙的佛郎明哥舞不只吸收了大量的吉普賽元素,當代的著名佛郎明哥舞者也都幾乎是吉普賽人.吉普賽女孩的熱情不知燃燒了多少男人,更是作家,音樂家創作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