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批 評 ≠ 批 判
2025/08/10 06:46
瀏覽585
迴響10
推薦0
引用0

如何優雅地接受批評?

批評有時會幫助我們長進,但人們往往會害怕不請自來的批評。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智慧地回應批評?

文人精神體質是否困擾過你?為靈魂把脈,跨過心靈搏鬥。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2:深耕作者靈魂系列》。


↑ 

UDN上看見這篇文字,這或者是篇網路課程的介紹,但無妨。很多人確實無法接受批評,無論是語言的或文字的;反應上可能有多元的呈現:消極、積極、難過、平和、憤怒、反擊……,可能單一或複合型態皆有之,源自各人心性因素。

本想回應,但擔心自己也成了「不請自來的批評」,那就煞風景了。批評是什麼?教育部的國語辭典中有兩個解釋︰

一、 評論是非好壞。通常針對缺點、錯誤提出意見或加以攻擊。二、 對文學或藝術品加以分析、比較及評價。

另有個常用的「批判」,為評論判斷的意思。


針對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贊同,但畢竟這是主管機關,代表國家對字義的統一詮釋。至少98%沒爭議吧?

第一個解釋以六個字說明了主、被動方,後面補充頗有蛇足之感!
第二種解釋貌似限縮在文學藝術,但仍須比較、評價;分析更像是手術刀般的劃開一切,直指核心;流行語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仍回到解釋一的主、被動方!

所以,批評的行為自古以來總是令人在意識中擔心、畏懼、不悅的,因受評者好像是砧板上的魚,任人秤斤論兩似的。

但是,但是,但是,面對批評來敲門時何須閃躲、不自在呢?
是我~只看意見的內容,是否要表達誠摯的謝意否?
是我~對只有訕笑、惡意批評者,採取合宜的處理。
是我~
誠心的接受批評但不來「優雅地技術派


至於批判」,本質上就是批評,但實務上用在政治、鬥爭、翻臉、重大爭執……。
此時,批評 ≠ 批判。
因為,批判  
> 批評的地方,就是「強度擴大」。

批評不該帶有惡意,但也不能成為彼此間的酬酢。
面對風雨,不怕批判者,自無畏於批評,同意嗎?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有話就說
上一則: 下午茶前的偶感
下一則: 寂寞的心靈貴族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0) :
10樓. 中子(東籬居士)
2025/08/18 18:37

評論,有用心考據和栽贓不同;有完整解讀與斷章取義之別;有批判與污衊不一樣;有用心良苦與存心搗蛋的差異;有據理力爭與歪理蠻纏的區隔。稍一不慎,都可能出狀況!

<與媒體對話>時事評論 允執厥中難(網路失控亂象多)

http://blog.udn.com/jong2020/171120720

是的  社會上的紛擾不安  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  好像也沒有良方可治 無奈

MLIN2025/08/19 07:09回覆
9樓. sallychen
2025/08/17 10:25
訂正


我在8/15日的回應內容,有錯字。

「躂」伐,宜修正為 → 「撻」伐。

匆忙之際的誤植,實為抱歉!

早安

MLIN2025/08/18 06:30回覆
8樓. BJ周
2025/08/15 22:37

厚顏無恥的政客

不在乎批評

也不怕批判

這樣才能成功爭權奪利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若自己不覺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MLIN2025/08/17 06:13回覆
7樓. sallychen
2025/08/15 10:40
申論觀點


上則留言,我說〔批判比較容易〕,是因為批判已經是
確立一個事實:就是〔站在對立面〕。既然,主張觀點
全然不同,那就找出最有利於自己的論證,予以反駁。

譬如,辯論賽中的〔正方〕和〔反方〕。誰舉出的例證
最能說服人心,贏面就大。

批判,在政黨〔政策辯護〕上,是必然會產生的現象。
不等於鬥爭!鬥爭是牽涉到權力的獲取與傾軋,是黨
對黨的政爭或個人權力謀略,和批判並非〔正相關〕。

批判,在任何學術領域上,也都可能發生。無法杜絕,
也不需要!沒有批判和批評,就是一攤死水,沒進步。
且可能成為〔專制〕的溫床,消除〔異見〕,很可怕!

批判,只是在證明有更好的發現和主張,有利於國家
社會的發展。批判,如果是正向運用,絕對是好事!
就怕在不成熟與偏頗機制上,成為躂伐與攻擊的利器。

相對於批判,批評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無須逃避或畏懼。
有批評才會改進成長。但批評的〔動機、方式與技巧〕,
比批判更講究與重要。表現不當,可能會形成反效果。

批判是〔直球對決〕,直接挑明〔不同意、無法接受〕。
我有比你〔更優〕的主張,〔更明確〕的立場。

批評是可以修正得〔更周全、更完美〕!何樂不為?

批判,在政黨〔政策辯護〕上,是必然會產生的現象。
不等於鬥爭!鬥爭是牽涉到權力的獲取與傾軋,是黨
對黨的政爭或個人權力謀略,和批判並非〔正相關〕。

謝謝再次指教,關於這點稍有不同看法。
批判是鬥爭的前菜,不批要怎麼判?
沒批判如何延續下面的主題、動作?

批評者要注意的是︰口氣不可咄咄逼人,或流露優越感。
這將導致所有的善意全毀了,也失去了交流的機會。

MLIN2025/08/17 06:23回覆
6樓. 紅袂
2025/08/14 10:23

格主的「批評≠批判」我準備來對號入座一番。 

就個人而言,無論批評或批判都沒資格這做,只因非當事人。

許多外在或內在資訊的不確定、不完整性,第三人若僅透過某面向、某片段資訊獲取下,所給予的回應都可以有失偏頗或與事實有距。 

再則,當事人無主動提出需第三方給予建議,他人又何須主動當引燈者。 

許多事,當事人心中早已有想法與抉擇,除非是影響公眾等議題,否則有時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人,最想做的,就是改變他人;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改變他人。 

以上對號入座完畢,下台一鞠躬,謝場。

格主的「批評≠批判」我準備來對號入座一番。
It’s my pleasure not my pressure.

 

就個人而言,無論批評或批判都沒資格這麼做,只因為…非當事人。
客氣了,我很好奇,法官該怎麼辦?他們就是做批評、批判的工作,但卻非案件的當事人〜只看兩造的資料與敘述後,做出論斷。

 

許多外在或內在資訊的不確定、不完整性,第三人若僅透過某面向、某片段資訊獲取下,所給予的回應都可以有失偏頗或與事實有距。
極有可能如你說的,但也正如我文內說的~批評不該帶有惡意。所以,如因觀點、角度所致而有不同看法,豈不更可以討論嗎?批評不是終局審判,也非一試定終身,有這麼嚴重嗎?

 

再則,當事人無主動提出需第三方給予建議,他人又何須主動當引燈者。
說的好,這是因為這裡有「回應」機制,自會有:熱心、好事、好奇、求教……者,但未必是批評,更非批判!

 

許多事,當事人心中早已有想法與抉擇,除非是影響公眾等議題,否則有時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人,最想做的,就是改變他人;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改變他人。
其實無關公眾議題、小眾議題或個人瑣事,只要批露出來,自會「吸引」我上面說的「……者」談論其看法,或稱批評也無不可!好為人師者或許有,但不多吧,一笑置之可也。當事人若擔心,建議一開頭便先聲明~個人見解(作品),懇辭任何評論、賜教

 

以上對號入座完畢,下台一鞠躬,謝場。

以上簡答,敬請指教,感謝。

MLIN2025/08/15 06:30回覆
更正︰  批露      披露 MLIN2025/08/17 06:33回覆
5樓. angie030
2025/08/11 11:59

「批判與批評」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把尺又或者是利刃,會傷人。請小心使用。

說得好    不慎確會傷人   這與對方是否玻璃心無關

所以  受評者是優雅地接受時(不管是誠心或社交禮儀)

批評者  如何優雅地評論更是學問  但不可成為打假球

MLIN2025/08/12 07:16回覆
4樓. lillian
2025/08/11 08:15
更正~
“批判&批評”
謝 謝  MLIN2025/08/12 07:10回覆
3樓. lillian
2025/08/11 08:06
非批評 非批判......
照片真棒!

先生的攝影水準
應該再度提升
由老師躍居大師級了!

純粹是由衷的讚賞
保證無“置入行銷”之嫌
也不涉“批評”&“批評”....
請“優雅地接受”
OK?

早安

老白還是拿著手機亂拍一通   學習中

08/05 09:46  微風  葉晃  枝不動

f/1.7   1/133   5.31mm   ISO50 

MLIN2025/08/12 07:09回覆
2樓. sallychen
2025/08/11 01:04
淺見


我個人認為,批判比批評容易些,所以就不談批判,

專注來談〔批評〕。要做到適切的批評,可能要兼顧

【準確觀察、同理心與建設性意圖】,可以把它想成

〔讓對方能接受並改進〕的平衡點。

具體來說,就是先確立心態、動機。為何要批評?分清人與事。

技巧上,先肯定,再指出不足。語氣委婉,敘述清晰,不籠統。

留有〔回應與討論空間〕,如果對方採納了建議,及時肯定,

可建立正向循環。也不能過於頻繁批評,以免讓人壓力過大。

果然是當老師之人,將批評的原因、方法、步驟與後續說得如此清楚。
你的回應,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有一點我們沒提到的~場合,公開的?非公開的?
通常,這點高度影響到受評者的心理自在與否。

我常用不同的意見替代批評,確能降低對方自我防衛心理,以利討論。
當然這不脫技術層面,真正關鍵所在~~受評者的心態究竟為何?

公開發表的作品、意見︰歡迎、不歡迎其他意見(未必是建議)。

MLIN2025/08/11 08:04回覆
1樓. MLIN
2025/08/10 06:58
我對原文的看法

如何優雅地接受批評?

批評有時會幫助我們長進,但人們往往會害怕不請自來的批評。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智慧地回應批評?


沒錯,確實會幫助我們長進~但,要真批評,且反思、接受才行。
在藝壇、文壇上常見的影評、書評……有太多屬於彼此間的酬酢。

形成另類的置入性行銷,是同溫層間的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