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死
一是柔弱 煤氣
一是剛烈 切腹
文豪以這樣的方式自我了結
似乎缺少了些許創意與美感
什麼是結束的美學與實踐呢
佇立鳥飛絕人蹤滅之巔
韶光流逝如夢似幻
奮力縱身一躍
雲霧迎面
絕美
凝視火山口內熊熊烈焰
宛如干將的鑄劍爐
不讓莫邪專美
從容投身
欣喜
圖片取自網路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9樓. sallychen2024/06/23 14:20有感
*
年輕時,我一度喜歡閱讀日本小說,以及〈鈴木大拙〉的《禪學入門》。
印象中,看過〈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川端康成〉的《千羽鶴》。
年代久遠,內容已不復記得。共同感受是【心理刻劃細微、氣氛憂思沉悶】。
*
〈三島〉雖有婚姻,但他從年輕就習武健身,骨子裡偏愛年輕的男性肉體。
他的自殺原因是:在露台向自衛隊發表演說,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
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成為真的武士。」遭到軍人們的嘲笑,他極為
憤怒、回到屋中後,便剖腹自殺。
*
〈川端康成〉的自殺,據分析有六大原因。我想應該是與身體不好,長期
服用安眠藥有關。據說,他停止服藥之後,產生了【戒藥症狀及不良反應】
入院十天左右神智昏迷不醒,他寫到了身體的極限。而作為藝術家,他覺得
「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就是生」,那麼,他是殉職而死!尤其離開家,選擇
去工作室結束生命,【無形中,也保住了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尊榮】。
*
我對〈川端康成〉的自殺身亡,感受較深。這和他的際遇、性格都有關。
他【孤寂的幼年】和其一脈的【物哀思想】,似乎早已見出端倪。另外,
日本的【古典社會風氣】所滲透的思想就是:【死不可恥,死是光榮的】。
*川端康成離開的方式 並不會出人意料之外
老先生自採文非武的方式 但在我的觀點
近乎罪犯天條 原因以後再說
我不認為三島由紀夫在露臺上的喊話受挫後才切腹
退一萬步說 即便成功也必須死 戲的張力才能拉到最高點
當時是日本極右派聲勢自戰後的最高點下挫已四五年了
他對下面士兵們的演說失敗反遭訕笑 並不感意外
畢竟時間是1970 非1870 舉國陶醉於幕府的還政天皇
所以三島是死諫 期能喚醒日人
奈何此時的日本已受美國改造達1/4個世紀 回不去了
三島等極右人士所想的是恢復昔日榮光
但成真的話 恐是鄰國惡夢的再現吧
MLIN 於 2024/06/24 06:19回覆 - 8樓. 之女2024/06/21 09:11.
一眼就認出川端,我是從漫畫認識他的。很久的事記憶力驚人MLIN 於 2024/06/22 07:28回覆
- 7樓. 中子(東籬居士)2024/06/19 00:33
高山一躍而下,是看了<臥虎藏龍>的李安創意嗎(玉嬌龍縱身一躍—美,確實讓人有感)?對創意豐富已享盛名的藝文工作者而言,臨終也不忘保留自我創作不假手外力(病衰)吧?
據聞,2023年4月22日晚上,朱銘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住家自縊。一代雕塑大師離世,讓人感慨唏噓!
<旅遊見聞>到金山朱銘美術館感受雕塑大師的創造力
https://blog.udn.com/jong2020/179195040李安固為所謂的台灣之光 但其電影我一部也未曾看過
自高山一躍而下 嗅到微濕的空氣 雲霧迎面
前塵往事彷若電影畫面重現 不亦美哉
拜讀大作 提到朱銘名利雙收一段 寫得客觀又傳神
因其作品充滿了現代感 早早擺脫廟宇 神像的素材
論成就 個人以為早在其師之上
至於文窮而後工的窮字 是窮困或窮盡 當是窮困吧
古來藝術工作者不得意者 占了十之八九呢
MLIN 於 2024/06/20 06:40回覆
- 6樓. 端木豪2024/06/17 22:21日本自殺率之高
可能跟這些文豪帶頭有關
我是感覺不到美感XD
- 5樓. 紅袂2024/06/17 10:31人類善於模仿,遠古祖先便是如此演化而來。
人的本質上有一種集體性的誘導行為。有一派說法,催眠便是其中一種專業誘導的行為方式。
當時的文化風氣直接影響民眾對某件事或某種行為進行群體性的認同或追隨,尤其當這種認同被視為一種絕對榮譽時,便前仆後進德跟進與模仿。
所謂死亡的美學,是文字被轉化的一種精神學說。死亡本身怎麼可能會與美畫上等號?若當事人將死亡視為一種超越「生」甚至比「活著」更具震撼性或有意義時(甚至是一種無力挽回後的放棄或解脫),美的意癥與美學的昇華便出現:因為「自主性」決絕般的死亡方式將代替活著被歌頌、被記得。
當一個人誓守死亡是一種美學並賦予行動時,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呈現,對當事人而言,都是求仁得仁的結果。至於旁人,無法撼動只能事後婉惜或予之傳頌。於是群體中將開始有人被誘導與模仿。人類善於模仿,遠古祖先便是如此演化而來。 同意
人的本質上有一種集體性的誘導行為。有一派說法,催眠便是其中一種專業誘導的行為方式。這讓我想到格林童話中吹笛人與老鼠的故事 不談寓意 重點在老鼠的行為
當時的文化風氣直接影響民眾對某件事或某種行為進行群體性的認同或追隨,尤其當這種認同被視為一種絕對榮譽時,便前仆後進德跟進與模仿。又讓我想到陸秀夫抱幼帝投海後 十餘萬民眾亦投海殉國一事
所謂死亡的美學,是文字被轉化的一種精神學說。死亡本身怎麼可能會與美畫上等號?若當事人將死亡視為一種超越「生」甚至比「活著」更具震撼性或有意義時(甚至是一種無力挽回後的放棄或解脫),美的意癥與美學的昇華便出現:因為「自主性」決絕般的死亡方式將代替活著被歌頌、被記得。
當一個人誓守死亡是一種美學並賦予行動時,無論以哪一種方式呈現,對當事人而言,都是求仁得仁的結果。至於旁人,無法撼動只能事後婉惜或予之傳頌。於是群體中將開始有人被誘導與模仿。後兩小段請參閱我對二樓的回覆 再次強調 神志清明的前提下 才能有所思考與行動 - 4樓. Awesome 澳森2024/06/17 01:53
插句題外話。若要自殺,投火山,嗯,富士山和三原山的確吸引不少自殺客,享受縱身躍入熊熊烈燄的欣喜。
不過,若想去「鳥飛絕人蹤滅」的山巔完成絕美之舉,成本可能很高。因為連鳥都飛不去,那必須是很高的山。很高的山,少不得要費鈔上去。
人蹤滅的條件也不易達到。我喜愛登山,曾踏過五千公尺以上的山,山客仍是多得要命!關鍵是,身體素質必須夠強,否則缺氧、高山症什麼的,沒準半途就先掛了。地球第一高的聖母峰沿途散落兩百多具屍體,屍骨早寒,還卡在原地沒人收。
自殺有當事者自知自享的獨特美學,而我向來實際又摳門,所以算盤先撥一下。
- 3樓. lillian2024/06/16 13:00三毛選擇的“結束” 怎麼說呢?
三島由紀夫與川端康成
他們的“結束的美學”
先生認為缺乏創意與美感
基本上沒有異議~
或者應該說是認同的.....
只是聯想到三毛的自縊
一個被認為最浪漫的女作家
卻採用了讓人詫異的方式結束生命~
完全沒有美感 絲毫不浪漫....
也許勉強可以算有點“創意”嗎?
這樣堅決地結束自己的一生
多麼令人心疼與遺憾啊!三毛的死既無美感也談不上浪漫 只留下讀者的無限嘆息
其粉絲不太願談的問題 就是後期她的精神狀況不是很好
談不上神志清明的程度 面對生死抉擇時是危險的
MLIN 於 2024/06/18 06:22回覆 - 2樓. 米若絲2024/06/15 11:29自我結束的意志當不容易,但把死亡上升到"美學",似乎有點免強,美的標準何在 ?
切腹、躍谷、投火,姿態比較美 ? 那麼舉槍、自焚、懸樑、吞金的姿勢就不美 ?
或者赴死要透過一定的儀式才有美感可言? 是否臨終唱首歌,大叫三聲也是美。在意識清醒且理智做選擇時 才有美學與否的問題
單純的死亡何來這議題 不就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嗎
古來有極少的日本人追求死的美學 外人無法理解
其實美的呈現是過程 不全然是結果
也是自我的追尋與認同 無須在意他人異樣的眼光
有儀式感最好 否則總覺有所缺憾
三島由紀夫切腹後 仍需同伴將其頭顱切下完成
當然 這是現代法律所不容許的 全遭判刑入獄
MLIN 於 2024/06/16 06:53回覆 - 1樓. MLIN2024/06/15 07:13感 染
三島的死對川端康成心理上的衝擊是巨大的
一年半後他也步其後塵離去
三個月後 長川端康成11歲的好友賴越憲作
在失明 失去好友又久病纏身下 也自我了結生命
瀨越為日本圍棋界一大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