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韓德勤將軍傳奇
2016/04/22 01:03
瀏覽803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韓德勤將軍傳奇

(1891年生─民國1988年去世),一名韓韜,字楚箴。原籍江蘇省泗陽縣洋河鎮。父親係清末秀才,以立館教書為業。韓德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自幼曾隨父讀經書,其叔父韓恢(1887-1922)字復炎,是老同盟會員,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廣州的陳炯明叛變,圍攻總統府,炮擊孫中山居住的粵秀樓。在危急之中,孫中山電召韓恢急至廣東,授以討賊軍總司令之職。韓恢召之即來,親自率軍與陳炯明激戰於黃埔間,保駕孫中山有功。    
  韓恢隨孫中山回到上海,奉命重新組織人馬,以期打開江蘇局面,重建蘇北根據地。不料,江蘇軍閥齊燮元密令將韓恢誘捕,1922111日,韓恢被殺害於南京,年僅35歲。孫中山聞訊後異常痛惜,追晉韓恢為陸軍上將。
  韓恢可謂與蔣介石同輩的國民黨元老,他的光榮顯赫經歷對韓德勤在國民黨軍隊的飛黃騰達可能幫助不小。
  韓德勤縣立初小畢業,考取南京陸軍小學。畢業後又進入河北陸軍學堂速成班,最後轉入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在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期間,韓德勤結識顧祝同,他倆為同期、同科、同隊的同學。顧祝同是江蘇漣水人,與韓是同鄉。思想、生活上的義氣相投,自然成為知己。畢業時,互相商定:將來誰在前途上有發展,一定要互相提攜,以固同窗友誼。後來發展事實也證明這一點。
  1918年,韓德勤自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分配到北洋軍閥皖系吳光新所屬混成旅當見習官,一年後升少尉排長,後又轉到川軍第一混成旅司令部當參謀,不久調任第一團當副團長,團長就是後來在共產黨大名鼎鼎的獨眼元帥劉伯承!
  1925年,韓在軍閥內戰中負傷,返回老家洋河。這時,顧祝同已當上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兩次寫信要韓德勤到廣州,韓猶豫不決。劉伯承在上海知道後,約韓到上海,親自勸韓去廣州參加北伐,並贈200元旅費。
  1926年春節,韓德勤到廣州,顧祝同親自帶他拜訪江蘇同鄉和保定同學錢大鈞、王柏齡等人。不久,韓加入國民黨,顧祝同又保舉韓德勤到新編二十一師師長錢大鈞部下任中校副官處長。同年秋,顧祝同又把韓調到自己師裏當參謀。
  1927年冬,顧祝同升任第九軍軍長,韓德勤跟隨顧祝同任軍參謀長。
  1929年顧祝同保舉韓德勤任三師第七旅旅長,使韓開始有了兵權。不到一年,顧祝同又保舉韓德勤任五十二師師長。 
  1931年初,韓德勤的五十二師被調往江西參加圍剿共黨行動,韓德勤任南昌衛戍司令。同年五月,何應欽指揮的二次圍剿被紅軍粉碎。韓德勤的五十二師在撤退途中於方石嶺受到紅軍的猛烈阻擊。部隊被紅軍堵住,中間被切成幾段。這裏山路崎嶇狹窄,部隊無法結集,前面的第九師輜重、行李、騾馬又堵塞了山路,紅軍越攻越猛,五十二師官兵自動丟下武器四散逃命。韓德勤化裝成傷兵被紅軍俘虜,因長相平凡,居然也領了兩個大洋的遣散費被紅軍釋放,得以逃脫。此可謂共軍一擒韓德勤!五十二師全軍覆滅, 韓德勤在路上走了四天才回到南昌。 江西兵敗後,韓德勤被降為第二師副師長。
   19324月,調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省保安處處長。1934年,隨顧祝同轉任贛、閩、湘、鄂剿共北路軍司令部總參謀長。繼又調任軍委會重慶行營、西安行營辦公廳廳長。
  臺兒莊抗日有功
  抗戰爆發後,韓德勤任任第二十四集團軍代總司令兼89軍軍長,同年 11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19383月韓部為臺兒莊會戰主力之一:徐州會戰時,韓德勤的第二十四集團軍,在高郵、寶應一帶,負責南線作戰,掩護運河的交通,成功阻擊了由揚州北進之敵,否則徐州受到日軍南北夾攻更危險。日軍坂垣征四郎也承認;韓德勤部的抵抗非常頑強。
  徐州會戰失敗後,韓德勤奉命留在蘇北敵後遊擊,擔任江蘇省主席。
  江蘇省本來在抗戰前,主席是陳果夫.抗戰發生後,由顧祝同繼任,顧因指揮二十四集團軍作戰,未到任,以省民政廳長韓德勤代理。省政府及保安總團團部因鎮寧戰事吃緊,先由鎮江遷揚州,繼又遷到淮陰。蘇北地區的國民黨兵力,有國防軍第八十九軍(係江蘇保安團改編),軍長韓德勤兼三十三師師長,副軍長李守維;國防軍第五十七軍。該軍原為東北軍。國防軍加上駐蘇北的江蘇省稅警團和省、縣保安團隊,兵力總計達六、七萬人。但其部隊多係地方武裝改編,戰鬥力不強。
  1
  日軍侵佔徐州後,與韓德勤部在蘇北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鑒於其戰略目的達到,19387月,日軍相繼撤離東臺、鹽城、阜寧。國民黨軍隨即進駐鹽城等地。 
  193931日,駐青島之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聯隊由海路南下,從蘇北灌河口登陸,凌晨l時左右,日軍乘20艘炮艇在飛機掩護下占領陳家港,並溯水西犯。駐守陳家港、燕民港、堆溝等地的國民黨軍第三十三師某旅和稅警團第一旅聞訊潰逃。響水口等重鎮陷於敵手。35日,日軍一部侵佔了阜寧第一大鎮東坎。318日,日軍第二十、第五、第一一四師團各一部再陷鹽城。同期,日軍先後攻陷淮陰、淮安、漣水等地。 
  日軍占據蘇北各重要城鎮後,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及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部被迫遷至興化。國民黨軍此後在蘇北陷入地方割據,抗敵無效之失敗境地!
  被日軍攻擊後的東躲西藏讓省韓做家鄉的父母官不久,就遇到了共產黨新四軍要北上抗日,如果說共產黨是抗日的,那又必須承認韓德勤也在抗日,共產黨開闢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任務,說白了就是占一塊地方。抗日時期,地盤就是軍隊糧餉兵源的根本,新四軍占一塊,韓德勤的蘇北轄地就必然要少一塊,說穿了國共兩黨在抗日的同時,誰也沒有忘記鞏固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削弱對方,今天看來,很難用是非的標準來看待抗戰中的國共摩擦,摩擦說白了,不過是抗戰後的內戰預演和熱身賽而已。
  國民黨已經看到八路軍乘虛在華北站穩腳跟,自然不能允許新四軍再占據華中,更重要的是一旦占據蘇北,南方的新四軍就可以和山東的八路軍會師,中共的力量將更加壯大,在黃橋之戰的韓德勤與陳毅都不可能退讓,在他們的背後是國共兩大集團的交鋒與對決!
  剩下的就是看雙方的軍事政治手腕的高下了.顯然,韓德勤並非在中共軍事家中並不格外出色的詩人元帥陳毅的對手,陳毅軍事上有大將粟裕,葉飛,政治上發揮自己善於上層外交的長處,又是挖墻角搞統戰高手,不僅爭取了國民黨雜牌軍李明揚,李長江的中立,而且還獲得了以韓國鈞(韓紫石)為首之蘇北士紳輿論支持,要說起來國民黨簡直就是"獨立軍閥聯合體” , 除了中央軍,各地方勢力無不對中央貌合神離,也難為蔣介石拿軍餉餵了這些軍閥,剛放下碗就被罵做是後娘!二李的確是靈活善變,黃橋之戰中立嘗到甜頭,不久李長江乾脆來了個曲線救國,投降日偽了! 而且靠與中共的良好關係在解放後得以安享晚年.
  與新四軍部隊素質相比, 韓德勤部簡直是一無是處,就是不算副軍長李守維擁兵數, 仍然數倍於新四軍, 又有先天地利, 但是在戰役中指揮失措, 一敗塗地. 韓德勤打內戰實屬平庸! 以堂堂省政府主席的地位,卻讓人不僅奪去了地盤,而且輿論上也狼狽不堪, 難怪蔣介石訓斥他是: 不光丟了地盤, 還讓大家都罵國民黨 !
  黃橋一戰會戰的結果是李守維溺死,不僅獨63000餘人全殲,旅長翁達自盡身亡。新四軍殲敵11千餘人,俘虜韓軍師、旅、團軍官十餘人,下級軍官600餘人。可以說是主力盡滅,元氣大傷,韓德勤率殘部千餘人退至興化固守。雖然暫時還沒有沒有被趕出蘇北,但從此後也沒有給共產黨造成太大的麻煩。
  新四軍乘勝追擊,於6日占領海安,並於10日與八路軍黃克誠部會師於白駒鎮。       
  黃橋一戰,新四軍取勝原因很多,除了部隊訓練有素, 少為人知的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裝備的精良。主力的葉飛1縱隊也達到了每班1挺輕機槍的水準, 戰場壓制火力絲毫不遜色於韓軍.
  黃橋一戰,是陳毅軍事生涯的閃光點,盡管在輝煌的背後有粟裕,葉飛的指揮功不可沒. 在此之前, 陳毅軍事上是鮮有勝績的. 多年以後, 提起此戰, 陳毅仍然頗得意:誰還敢說我不會打仗?
  戰後會見蘇北名宿韓國鈞(韓紫石),韓問:陳將軍可以帶兵多少?陳毅笑答:多了不行,10萬可以。
  對中共而言,黃橋一戰的勝利卻帶來了一個得不償失的苦果,皖南事變 !
  黃橋一戰使國民黨看到新四軍的實力, 更讓抗戰中的國共矛盾尖銳化, 蔣介石下決心一定要消除江南隱患, 19401019日蔣介石強令在雲嶺的新四軍總部一萬人北渡黃河抗日, 194114日的夜晚,風雨交加,項英帶領一萬新四軍進入了國民黨十幾萬大軍的駐紮區。這些軍隊沒有得到項英要過路的通知,以為是新四軍又來挑釁,就開了火。因黃橋之戰國軍被消滅而痛恨新四軍的顧祝同, 總算得機會給韓師弟報仇,六日下令把項英的部隊徹底加以肅清

皖南事變爆發了。
  皖南的國民黨軍可不是韓德勤的地方保安組合部隊,多係中央精銳, 加上又是十幾倍的優勢兵力, 結果是新四軍總部萬人大部被殲, 高級首腦除饒漱石脫險, 其餘項英等全部死難。
  105日夜,韓德勤坐鎮海安總部指揮,當他得知黃橋戰鬥失利,立即命令各軍政機關向興化撤退。韓德勤黃橋失利,蔣介石對他失去了信任,派王懋功、冷欣接替韓的職務。顧祝同從中斡旋,千方百計拖延時間,使韓德勤暫保其位。但是,軍政官員人心浮動,有的回到第三戰區找老長官顧祝同謀事,有的投靠日本人,當了偽軍。韓德勤原來手下有12萬官兵,這時只有3萬餘人,地盤以淮安、寶應之間的車橋為中心,東西南北寬長不到80華里 。1941年初,國共紛爭又起,韓德勤乘機擴大自己地盤,派江蘇保安第七旅旅長王光夏,在泗陽程道口建立6個據點,他們企圖以程道口為中心,控制運河兩岸,割斷淮海、淮北兩抗日根據地的聯繫。限制共產黨新四軍的發展。
   陳毅代軍長( 國軍新四軍番號已撤銷,共產黨不承認 )決心拔掉程道口這根釘子,以恢復兩淮通道。19411013日,在三莊後小圩召開軍事會議,研究攻打程道口方案。1014日向程道口發起進攻,21日下午解決戰鬥,消滅王光夏主力部隊800餘人。王光夏突圍而出。
  1943年春天,蘇北日軍向鹽城、阜寧抗日根據地的新四軍進行鐵壁合圍。 陳毅代軍長率部及時轉移,日軍撲了個空。於是,日軍採取逼韓反共手段,集中三個師的兵力,圍攻駐車橋的韓德勤。陳毅代軍長從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出發,不計前嫌,派三師師長黃克誠帶兵把韓接到抗日根據地淮陰、漣水一帶休整,並給予糧餉接濟,韓軍官兵對此十分感激,韓德勤親自給陳毅代軍長寫信表示:千恩萬謝,永世不忘恩德。可是314日,韓德勤卻遵照蔣介石指令,以南下原防,收復失地為由,率部偷渡運河,侵入淮北共黨抗日中心地區山子頭一帶
  韓德勤的目的,與正在由淮北東進的王仲廉部隊相策應,東西夾擊駐洪澤湖西岸邊的新四軍彭雪楓部隊。為了制止內戰,保衛抗日根據地,陳毅代軍長決定韓德勤與王仲廉會合之前,先給韓德勤迎頭痛擊,然後阻擊王仲廉東進。317日,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按照作戰部署,帶領四師部隊,從南北兩個方向同 時向韓部進攻。18日凌晨戰鬥打響,擔任主攻任務的韋國清九旅把山子頭團團圍住。激戰到第二天中午,韓德勤所帶人馬全部被殲,韓德勤被俘,保安三縱隊司令王光夏和新編獨立6旅旅長李仲寰被擊斃。韓德勤被俘後,共產黨從宣傳和團結抗戰的大局出發,決定釋放韓德勤。並把韓德勤的人馬、槍、炮、電臺都還給他,並派人協助韓德勤安全通過津浦鐵路,西去皖北。4 1日凌晨,陳毅代軍長、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親自為韓德勤送行。
  終於國民黨的堂堂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被共產黨禮送出境,到安徽去履行職權了。到達皖北後,他的蘇魯戰區副總司令一職被撤銷,改任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仍兼江蘇省主席。是年冬調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  
   194594日,中方受降代表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進指揮所主任韓德勤中將,副長官上官雲相中將、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羅霞天、浙江省主席行轅主任賀揚靈及長官部參謀長張世希等,在宋殿村原宋作梅宅第接受了日本代表侵浙日軍133師團參謀長澤一治大佐及達國維、大穀義一、道佛正紅、大下永良、江藤茂榆等的洽降。
   儀式由張世希參謀長主持,日方投降代表立正脫帽向受降長官鞠躬,呈繳證明書、日軍駐地表、官兵花名冊,然後在投降書上簽字,將裝投降書的木盒子雙手捧著呈送受降代表韓德勤。因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950年長新鄉改名為受降鄉,以誌紀念。
  19466月,韓德勤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參加反共內戰。
  第二年任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副總司令。
  1948年初,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同年6月,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任總司令,韓德勤與杜聿明、李延年等任副總司令。淮海戰役(徐蚌會戰),韓司令總算福大命大,既沒有像黃百韜,邱清泉戰死沙場,又沒有像杜聿明,黃維那樣被俘,整個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幾乎把國民黨的精銳和強將一網打盡了,可就偏偏有劉峙總司令和韓德勤副司令這樣有名的福將居然能夠虎口脫險!
  當年10月,韓調任國防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19493月去臺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195210月退役。去臺灣後續任國大代表,曾任國大26次會議主席團主席。     
  到臺後不久,韓德勤就參與審理了國防部參謀次長陸軍中將吳石的匪諜案”1949年春,吳石由國防部史政局調升福州綏靖署主任,後隨國府來臺。1950年2月,國防部於查獲中共臺灣省工委案中,發現中共地下黨員朱諶之曾來臺聯繫軍方人士,朱諶之在定海遭到逮捕。

  保密局隨即展開逮捕行動,軍方涉案者多達十餘人,包括吳石的副官聶曦上校、聯勤總部第4兵站總監陳寶倉中將、空軍上校王濟甫、中校方克華、江愛訓以及林誌森、王正均、王璧奎等人
  蔣介石對此案極其重視,高等軍事法庭由蔣鼎文上將、韓德勤中將、和如今的臺灣明星劉若英的祖父劉詠堯中將等人組成。會審最終將吳石、陳寶倉、聶曦、朱諶之判處死刑。
  韓德勤雖居國民黨要員高位,但也嘗盡人間酸、甜、苦、辣。韓德勤是個家鄉觀念很強的人。韓德勤是江蘇省泗陽縣洋河鎮米市街人。 韓德勤在家鄉人眼中:人品很好,雖然是國民黨將領,貴為省主席,但他每次回家,快到村鎮時,便下車下馬,以步當車,表示對家鄉人民的尊重。頗得鄉黨贊許。泗陽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會說泗陽話,就把皮條掛皮條是指軍隊軍官用的武裝帶和駁殼槍的皮套。只要是泗陽人,在他手下總能當個小官,可以掛上武裝帶,挎起駁殼槍。 
  重視教育是20世紀,許多有民族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的共識,韓德勤也不例外,在抗戰中的38年,泗陽只有一所初級中學,初中畢業的學生要到外地才能繼續深造。當時任省政府主席的韓德勤決定在泗陽辦一所高級中學。不久日本侵略軍占領泗陽縣城,於是在王集西小劉圩辦起一所高中,定名為:江蘇省第九臨時高級中學,校長由縣教育局局長張天麟兼任。後來更名為樹強中學。樹強者,樹立自強,建我中華之意也。由於戰亂,雖時辦時停,但陸陸續續培養不少人才。與此同時,為淮陰地區培養了大批師資。韓德勤在臺灣退役以後,尚念念不忘故鄉泗陽。 人到晚年,一切仇怨似乎都可以隨風飄逝,難忘的似乎只有那化不開的鄉情。
  1983年,韓德勤主持再版民國版《泗陽縣誌》,並為再版作序。1985年,他派三弟韓德考回泗陽探親,看望他的舊居和家鄉父老。他還把照片給三弟帶回,表示在方便的時候要親自回家看看。他對家鄉的洋河大麯更是念念不忘,希望能有機會再次品嘗一下。洋河酒廠專門為韓德勤設計一套深褐色的名酒商標,生產優質洋河大麯,經香港轉贈給他。可惜,韓德勤思念故鄉之情沒有變為回鄉觀光的現實,1988815日歿於臺灣,終年97歲。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歷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