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造假比學術造假更嚴重
學術造假案牽涉廣泛,除開學術倫理問題,還有詐欺與偽造文書,
又用騙來的學術積分,爭取到更高職位與更多研究經費,成為學霸
還能主導研究方向,分配資源給追隨者,真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業!
如此嚴重造假的行為,除去解聘之外,為何沒有行政與法律的追訴?
這就牽扯到當下行政權與法律權本身的態度,也有問題!
因為政治造假比學術造假更嚴重,領導人又有何立場,堅持追究到底?
政治造假的祖師爺列寧
列寧(布爾什維克黨創始人)的名言:「謊言說一千遍就變成真理」
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羅馬拼音: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
通稱列寧(Ле́нин,羅馬拼音Lenin),俄羅斯社會主義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
是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1]。在他治理下,
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領導的
而其所發展的政治理論則被稱為「列寧主義」。
欺瞞政治的極致,就是列寧所說:「我絞死敵人之前,他還自己去買那條絞索。」
列寧妻子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芙娜·克魯普斯卡婭
(俄語: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ская,
羅馬拼音:Nadezhda Konstantinovna Krupskaya;1869年2月26日—1939年2月27日),
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家、政治家,列寧的妻子。1929年至1939年任蘇俄教育人民委員會副委員。
早年生活
克魯普斯卡婭出生於上層社會,她父親是沙俄貴族步兵軍官,去波蘭上任前與
克魯普斯卡婭的母親結婚,她母親也是貴族的女兒。其父服役六年後,被控
「反俄」而失勢,家庭陷入貧困。這種家庭背景影響了克魯普斯卡婭後來的革命思想。
她父親死後母親靠講課賺錢養家。克魯普斯卡婭也喜歡教育,她喜歡
托爾斯泰的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中個人的發展和師生關係。
她閱讀了大量托爾斯泰的著作,包括有關改革的內容,深受其影響,
穿著、家居都很樸素。她也參加了一些討論組,討論關於社會和改革的內容,
在那裡她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這在當時的俄國是被禁止的。
婚姻
在討論組裡,她認識了弗拉基米爾·列寧。列寧的口才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列寧被捕後幾個月,1896年10月,克魯普斯卡婭也被捕,列寧被流放到
西伯利亞前,通過克魯普斯卡婭的母親給了她一封情書,希望她說是自己的
未婚妻,這樣就可以一起去西伯利亞,1898年因帝俄當局要求,在西伯利亞結婚。
克魯普斯卡婭患有甲狀腺腫,月經失調,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她和列寧沒有子女。
史達林繼承列寧思想的精髓
當列寧逝世後,史達林將克魯普斯卡婭軟禁在莫斯科的郊外,但是並沒有軟禁
太長時間,克魯普斯卡婭就因為心肌梗塞死去,當然,這只是官方的公告,
具體是怎麼死的,一般人依舊不清楚。甚至還有傳聞說,克魯普斯卡婭是被史達林的
一杯酒毒死的,而史達林之所以如此記恨她,則是因為克魯普斯卡婭曾勸說列寧
寫下了這樣一道遺囑:「建議中央免去史達林總書記一職。」
君主政治終結後的世界趨勢
推翻君主政治之後,政治造假已經在普世流行,希特勒是世界民粹表演政治先驅。
希特勒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中的一名傳令兵,卻把自己吹噓成戰爭英雄。
希特勒有猶太血統,卻繼承歐洲反猶傳統,成為殺害猶太人最多的政治人物。
希特勒有同性戀傾向,卻在人生最後一小時與女秘書伊娃結婚,破除傳言!
「希特勒崛起」的時代背景
1930年9月14日是德國走向獨裁的關鍵的一天,那天共有640萬德國選民
把他們的選票投給了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領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
希特勒上台成為帝國總理。先天不足的民粹式民主最終產下了一個怪胎,居然
造就了專制獨裁。
1918年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
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威瑪共和國。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
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緊接著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聖日耳曼條約》、《訥依和約》、《特里亞農條約》、
《色佛爾條約》對一戰的戰敗國進行了全面的制裁,內容涉及到軍事,割地,
賠款等諸多事項。作為一戰的始作俑者,德國為一戰承擔了主要責任。
《凡爾賽和約》使德國損失了1/8的領土(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12%的人口、
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基地,但在另一方面又規定了德國必須向戰勝國
總共支付1 3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並以每年支付20億金馬克和26%的出口
收入來予以兌現。向一個國庫已被戰爭掏空,資源被強制縮小的國家索取如此
巨大的賠款,這無疑是在把它逼向絕路。
協約國的勝利者徹底瓜分了德國在海外的全部領地。德屬東非大部分歸屬了
英國和法國;德屬西南非洲分給了南非聯邦;紐幾內亞島的德屬部分被移交
給了澳大利亞;薩摩亞群島分到了紐西蘭手上;太平洋中部的馬紹爾群島、
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都轉交給了日本。
但是,對於德國而言,承擔責任的並不是參戰的政府,而是在1918年成立的
威瑪共和國,新政府承擔舊政府的戰爭責任,便為二戰的發起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凡爾賽條約》綁定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要承擔限制軍隊規模,提供戰爭
賠款的條約義務,但是這一義務在執行的過程中,受到了威瑪共和國的消極抵制,
他們通過高強度的內部通貨膨脹,來抵制對各國進行賠款,萬般無奈之下,
也就發生了接下來的一起事件。1923年,法國和比利時十萬的軍隊強行開進了
德國的工業重鎮魯爾區,以逼迫德國承擔戰爭賠款的責任。
到了1923年,嚴重的通貨膨脹使一美元已經可以換到4萬億帝國馬克了。
有一個叫做特歐的博士在他死前完成的回憶錄中提到,當時買一個麵包要
花1 0000億馬克,一升牛奶要花3 0000億馬克。到後來馬克已經貶值的如同
廢紙,許多居民開始燒錢取暖,因為木柴更貴。因此有一個作家寫過一句
名言:『納粹主義的誕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爾賽。』
1929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把德國經濟直推崩潰的邊緣,僅僅在兩年內,
德國的失業人數就達到600多萬人,占當時全部人口的1/10,占就業人口的
一半以上。當時德國的家庭人口比現在多,父母帶三、四個孩子和兩個老人
一起生活的家庭很普遍,而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掙錢的勞動力經常只是一個人。
這意味著,德國已面臨整個民族的生存危機。
在這樣的困境下,威瑪共和國無能為力,國際社會也沒有救助。現實把德國
逼向了絕地——德國呼喚強人、呼喚鐵腕,德國只能在極左和極右兩者之間
進行選擇。誰能把德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誰就會成為大眾擁戴的領導者。
希特勒的操作手法
一、全力發展經濟。
1933年,在納粹黨正式掌權後,開始大力發展經濟。通過政府舉債的方式,
發展公共工程,此外就是發展軍工業,加強配給制和沒收猶太人的財產,
在多重方式的控制下,德國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甦。希特勒在選舉勝利後
也沒有忘記自己向德國老百姓所作出的承諾,他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大幅度減少了德國的失業率,使老百姓從地獄般的生活中回到了人間。
二、希特勒的國民車願景
希特勒以國家社會主義的口號,提出計畫經濟的願景,要讓每個家庭都有
便宜的國民車可以開,設立國民車汽車廠(VW公司) ,該公司也不負所託,
設計出舉世聞名的金龜車,在世界上流行了50年。
三、找出猶太人成為代罪羔羊使德國人同仇敵愾。
《我的奮鬥》一書將猶太人視為低等民族,醜化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散佈性病和娼妓,
露骨的文字毫不掩飾優勝劣敗的種族主義,後來就成了對猶太人大屠殺的理論基礎;
納粹當政後,強迫全國殘障人士去勢,乃至殺害他們,也一樣可以在書中找到證據。
以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一本《我的奮鬥》的流傳情況來看,「許多德國人在戰後辯稱,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會發生大屠殺,根本是自欺欺人。」
三、尋求美國支持德國
美國對德政策更多的著眼點是扶持德國,欲將德國變成其在歐洲的重要基地。
於是,英國同美國一起主張適當地放寬對德國的賠償要求。協約國內部各自
的不同利益訴求,是導致一戰後德國賠償問題不斷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
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
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
是突飛猛進,一路高唱凱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
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
德國對於美國的遠交近攻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一戰以後美英爭奪世界金融
制高點的大戰空前激烈。經濟重整後的德國沒有受到任何經濟制裁,反而
獲得了美國的貸款。美國人對德國的經濟援助,使德國的經濟大大發展,
從而也推動了軍事的復甦。這點和日本當年崛起一樣。迅速重建開工。
新晉世界資本主義大哥的美國又制定所謂的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
在於以幫助德國恢復經濟的方式,來促使德國完成賠款的義務。但是,
這一計劃沒有多長時間,世界經濟危機便再一次席捲歐美。1929年,德國藉口
經濟危機,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道威斯計劃。英,法,比,意,日,美,德
等國代表組成以美國財政專家楊格為主席的委員會,提出一個打算"完全徹底
解決賠款問題"的報告。美國支持德國要求,在協約國德國賠償委員會會議上通過
"楊格計劃"。根據該計劃,降低德國的賠款額,並取消對德國的經濟管制。
1932年洛桑會議決定,德國償還30億馬克為最後賠償,後德國停付賠款,計劃因而結束。
四、強力掌握媒體宣傳機器
希特勒運用各種方法的欺騙謊言,針對反對他的人使用各種手段進行迫害,
為了讓自己能夠掌握政權,甚至採用恐嚇、威脅的方式,據說殺害了至少
600多位反對者。更厲害的是,希特勒控制了新聞界,讓所有的傳播媒介都
為他說話。希特勒認為他的右臉比左臉好看,有個攝影記者不知其中奧妙,
照下他的左臉刊登出來,第二天此人就從人間蒸發了,至今沒有找到。
五、希特勒與天主教會結盟
希特勒非常善於利用宗教的力量,西方的基督教對於猶太人是有歷史仇恨的,
猶太人殺死了耶穌。屠殺猶太人有人把他解釋成為希特勒個人的原因和
極端的種族主義,但是當時的西方世界的種族主義都很盛行,而這樣大規模的
屠殺,完全變成個人意願支援歷史英雄主義。對於猶太人的屠殺是有各方勢力
的支持,天主教會的主教不發一語,西方很多國家還把猶太人送到德國讓
德國關進集中營,只是在戰後各國和教會都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
對於猶太人的打擊,還有一點就是猶太人對於金融的力量,猶太人是歐洲的
高利貸者,是現代央行體制的阻礙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殘殺
猶太人的行為,是歐洲歷史上一貫迫害猶太人這一傳統的繼續。
希特勒的崛起和衰落,雖然只像彗星般劃過人類歷史,但是留下的餘光
還是讓我們看見,後來的政客偷偷以他為榜樣,採用同樣的招式和步數,
繼續瞞騙無知選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