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鳥羽伏見的戰爭(敗退篇)
作者: 加州清光
元月三日的鳥羽伏見開幕戰基本就是以幕府方的大敗而收尾。然而薩軍也著實贏得不輕鬆,入夜之後便火速“讓”天皇授予了節刀,高豎“御錦旗”(也有前一年便由薩摩大久保利通、長州藩士品川彌二郎等人秘密製好之說),並委任仁和寺宮嘉彰親王為征討將軍。從這一刻起新政府軍便升級成為“官軍”,而以會津、桑名兩藩為首的舊幕府軍便淪為“賊軍”。
為防天皇落入幕府之手,大久保利通提出建議:發佈討賊詔書、讓明治天皇在薩長兩藩的護衛下轉移到芸州、備前一帶(“讓”和“轉移”是本句亮點,而不是“請”和“移駕”);由岩倉及有棲川宮聲東擊西,製造天皇已前往比叡山的假像。
四日,戰地由上鳥羽轉移下鳥羽,但是新政府軍中豎起了“御錦旗”,代表天皇親賜“大義名分”,一下就將舊幕府軍定義為“朝敵”,原本呈旁觀之勢的諸藩也因此紛紛倒戈,投入新政府大軍行列。
然而東軍(舊幕府軍)眾兵士大惑不解:我們不是官軍嗎?不是擁有大義名份討伐製造朝中混亂的奸賊薩摩藩嗎?現在怎麼就淪為“反賊”了?
禁門之變後,長州藩也曾被朝廷下令追討,一時間成為反賊。但“長州反賊”的御詔乃孝明天皇親自所下,皆因長州藩從八月十八日政變、池田屋事件、禁門之變等一連串事件中為所欲為、妄圖以武力威脅朝廷並火燒京都挾持天皇等滔天大罪而下令征討,可以說長州的“反賊事件”完全是他們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但扣在以慶喜為首,會津、桑名等舊幕府軍的“反賊”的帽子,卻是由岩倉、薩長等一步步設計陷害,東軍的“反賊”罪名來得實在是冤。
御錦旗的出現、諸藩的落井下石,給東軍(幕府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軍中士氣大減,連連敗退。
就日本的“二元制政治”來說,天皇和幕府都是諸藩的主人,也可以說,天皇和幕府這一對主人同時養了近三百條看門護院的家犬。然而養狗之人都清楚,在兩個主人進行掐架的時候,狗通常會採取三種不同的應對方法:
一、幫助厲害的一方;
二、幫助弱小的一方;
三、不知該幫誰,只在一旁無助地亂吠。
這主人打架時“狗的三項原則”,在幕末最大戰役——戊辰戰爭序幕戰(鳥羽伏見戰役)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牆倒眾人推,破鼓亂人捶,眼見幕府淪為“反賊”,大批的大名立刻倒戈相向,加入討幕大軍(狗的三項原則之一);山內容堂等將此事定義為舊幕府軍與薩摩藩之間的私怨,置身事外(狗的三項原則之三)。另外三項原則之二會在之後的敘述中提到,這裡暫不劇透。
四日的戰役就在極度混亂中以幕府軍的大敗慘澹收場。但東軍的惡夢此時僅僅是個開端,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會津藩、新撰組敗退至澱城並提出了入城請求。澱藩藩主稻葉正邦雖為幕府老中,但此刻居然害怕遭受連累,斷然拒絕了東軍的入城請求。被幕府老中拋棄,相當於在本就傷痕累累的東軍傷口處又撒了一把鹽,所遭受的打擊與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無奈,東軍只得放火燒了澱小橋,撤大軍至澱千兩松方面。
六日晨,衝鋒在最前線的新撰組、會津藩等東軍與西軍(新政府軍)在八幡、橋本附近展開了激戰。澱川對岸的山崎關門本是連接京都與大阪的要衝,是東軍最後的處點。然而守衛在那裡的津藩(藤堂藩)竟然臨時叛變,隔著澱川向東軍側面開炮,東軍一直將津藩當成同盟,突然被襲防不勝防,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永倉新八氣得將津藩藩主藤堂高猷祖宗十八代都挨個問候了一遍,心說敢情你孫子這是為你傳說中的私生子報仇雪恨還是怎麼著?
戰況激烈,在千兩松的攻防戰中,新撰組多名主力成員先後戰死,其中包括新撰組創設元老井上源三郎、同樣為元老級別的監察役山崎丞(後在富士山丸中因傷重不治去世)。井上源三郎的侄子井上泰助當時只有12歲,作為近藤的小姓加入新撰組。見叔叔中彈戰死,含著淚割下了他的頭顱準備帶回安葬。戊辰戰爭結束後,他曾對家人說道:
“從未想過人的頭顱竟然這樣重……”
腰間掛著頭顱的泰助跑動緩慢,其他隊士實在看不過去,便對他吼道:
“提著那東西你怎麼跑!馬上就會被追兵抓住殺頭的!不是不能理解你的心情,現在逃命要緊,趕快扔掉!”
泰助無奈之下,在某個寺院門前的菜地裡挖了個洞,將源三郎的首級埋了進去。
由於藤堂高猷的叛變,使得東軍失去了最後一個處點。被誣陷為“朝敵”之後各藩紛紛落井下石,連老中都將自己拒之門外,東軍接連遭受嚴重的精神打擊,此時已人心渙散、潰不成軍。在這士氣極度低落的關鍵時刻,如果將軍能夠親自領兵御駕親征,那麼對情緒十分低落的將士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安慰。慶喜也不負眾望,放出話來說明日親自披掛上陣,與眾將士一同戰場殺敵!
東軍沸騰了,將軍的親征重新給他們點燃了希望之光,讓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於是眾人情緒高漲,齊呼保護將軍、大敗西軍,徹底洗涮“反賊”之辱!
然而慶喜剛剛放出大話,卻在六日當夜攜家眷、松平容保、定敬兩兄弟、松平春嶽、板倉勝靜等人連夜出逃,乘坐開陽丸逃向江戶去了。
開戰之際大將臨陣脫逃,這仗還能打嗎??七日淩晨,眾將士得知將軍攜重臣連夜出逃,皆咬牙切齒、怒不可遏,高呼:正因如此,你們德川家三百年的基業才會毀於一旦的!
慶喜出爾反爾,臨陣脫逃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他有過前科。“四境戰爭”中的最後一戰——小倉口戰役中他也曾放出大話御駕親征,結果聽說小倉淪陷便第一時間收回了出征命令。慶喜精明一世,但過於注重朝廷、幕府兩方的平衡(天秤座的吧?),眼見形勢於自己不利,便馬上打了退堂鼓,以自己安危為最優先。說得好聽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其實說直白一點就是貪生怕死。此次逃亡行為成了他一生中無法抹去的污點,也正是後世歷史學家們對其褒貶不一的直接原因。
慶喜率重臣逃亡後,重傷之中的近藤強行掙扎著登上大阪城,提出了固守城池的主張。因為他堅信,再守上個把月,駐紮在江戶的二萬幕府精兵便會趕來支援,到時勝算便會增多。但此時朝廷又頒佈了“慶喜追討令”,遣返了諸藩、命令幕府陸軍部隊返回江戶。現時的幕府才是真真正正地土崩瓦解、再無翻身之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