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避諱
作者: 大陸學者
避諱要避掉的通常是古代帝王的名諱,陳垣《史諱舉例》曰:「避諱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筆。」,可見歷史上避諱的手法有三大方式,一是改字,二是空字,三是缺筆。今天先以改字為開頭來談避諱。
對於帝王的避諱,目前所知避諱缺筆之例始於唐代[周廣業《經史避名彙考》及陳垣《史諱舉例》],因此"改字"也從唐代說起,從唐代至清末以宋人避諱之例最嚴格。《容齋三筆.十一》云:「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多見有祧廟正諱及舊諱並不許犯。
1、"虎子"改"馬子":在漢代,皇帝使用的便器被稱為「虎子」。例如《齊職儀》記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到了唐代,因為避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而改名「馬子」,後來演變為「馬桶」。
2、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與年號:韋慶基改名慶,惠文太子隆範改名範,劉知幾以音類改名子元。又姚崇本名元崇,因避帝號開元改今名,避年號始於此。
3、避石敬瑭名諱"敬"姓改"文"姓,宋代的文彥博與文天祥就屬此一支系。後晉滅亡後又改回"敬"姓,但不幸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祖父名字叫趙敬,所以"敬"姓又再次改為"文"姓。
4、為避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名諱,宋代改稱"殷"代為"商"代。為了出於避諱,宋朝人講到商代歷史,自然不能像孔、孟、司馬遷、韓愈等人那樣使用殷字,既不能使用殷字,那當然就得用商字,或者採用缺筆,把殷寫成缺筆的別字(因此若翻古書,見到殷字缺筆,成書年代最早可以推到宋代,但一定不是宋代以前成書)。關於殷改商可見於鄭樵的《通志略》,理學大家朱熹的《四書》《集注》,全部《集注》裡,只有兩處殷字沒有改,分別是"吾學殷禮"、"殷禮吾能言之",其他一律改殷為商。
5、到了元代,是蒙古異族統治,姓氏名字多以胡語命名,因此多不避諱。草木子曰:歷代諱法甚嚴,至元朝起,自漠北風俗厚質僕,並無所諱,君臣往同名,後雖有諱法之行,不過臨文略缺其點畫而已,亦不意也。周廣業案:元之避諱大率始於成武之世[元成宗/元武宗]。元史中關於避諱的只見於程鉅夫列傳言:「鉅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其餘篇章不見避諱之言。
6、明代避諱方式常有更動,但是大方向是一致的,《明史.諸王表》:「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于東宮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朝野彙編》曰:「太祖定燕王位下字識者曰:高瞻仰觀天也,厚載俯察地也,仰觀俯察甚大帝王之象,燕王聞之甚喜,且以己名應圖讖,靖難之圖實始於此。」周廣業案:此後帝名祇避下一字。例如明武宗朱厚照就避諱"照"字,凡「照」字通用「炤」。《日知錄》:「崇正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御名亦須迴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只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
7、空字法:遇到要避諱的字時不填寫,其中「觀世音」被稱為「觀音」乃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
8、缺筆法:當遇到要避諱的字時,在該字上少寫一筆,通常是將最後一筆劃省略,缺筆與改字是避諱的主要兩種方式。明憲宗時曾頒布科場定式令:「舉人文字凡遇御名廟諱下一字,俱應減少點畫」。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